首页 -> 2008年第7期


逆向求新 异趣作文

作者:李弗不




  我们大多数人平时都有一个思维定势,就是按照惯常的生活现象、事理逻辑、办事规律去做事情,想问题,这当然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永远如此,有时就难免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作文如果走入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死胡同,那将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我们可想而知。为了作文不人云亦云,千人一面,我们就得想办法出新求异,逆向思维,或者说反向求新。
  反向求新,即对某些固有的观念、惯常的看法,取其相反的视角进行思考,求异探索。如提到乌江,人们不能不想到项羽。我们了解的项羽,是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人们欣赏他“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一语所表现的宁折不弯的气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怀着对项羽的崇敬心情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一绝唱,引发了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英雄气概的共鸣。然而,唐代诗人杜牧,却反向思考,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非真正“男儿”;如果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诗人在惋惜、批评中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这首诗从事情发展的反方向思考,从而获得了新颖、独特的见解。
  同中求异,即突破常规,变换传统的、逻辑的或群体对事物思考的习惯性角度,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许多考生都从正面立意,写通过记忆移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江苏一考生就以《我拒绝移植记忆》为题,反向思维而立意。“我拒绝,因为我虽渴望成功,但却不屑于不劳而获,我拒绝,因为记忆是我的一笔财富。快乐的,我将与朋友共享;痛苦的,却不能要求别人承担。我拒绝,不是拒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是拒绝‘知识共享’,而是拒绝我在依赖和懒惰中蜕变,拒绝自我的不独立存在。”“我拒绝,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创造力。”此作以其独特的思维角度,出奇制胜,发人深省,从而获得了评卷老师的肯定和赞赏。
  由此可见,运用逆向求新,反向求异,或曰同中求异,常常能够趣味横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逆向求新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但逆向求新不等于随意地反向立意,要运用得法,施之有度,不然,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误入歧途或弄巧成拙。
  逆向求新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揭示事物或现象的内涵。如有的学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是“愚公这样代代挖山不止,实在不值得学习,是与现代社会提倡‘效率’的精神相悖的。讲效率就是要走捷径,愚公与其移山,不如搬家”。这位学生的立论偏离了“寓言”的本来特性。所谓“寓言”是托其事而寓其理的一种特殊文体,它的目的是说理。为了使“理”说得生动、有趣,故意托附于一些荒诞的故事中,“事”的虚假性是显而易见的,用不着反说,值得研究的恰恰是所“寓”之“理”。该学生作文说“愚公与其移山,不如搬家”,实际上是就“事”论“事”,即是说愚公做的这件“事”不对,而把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弃掷一旁了,这样的逻辑思维是不恰当的,说理也没有力量。
  其次,逆向求新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无论是对传统习惯的异议,还是对事物思考角度、方向的变换,都应合乎客观规律,合乎情理。如有的同学在论《滥竽充数》的故事时,认为南郭先生很聪明,善于把握机遇,有竞争才能。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似乎很能站得住脚,若深入分析一下,便会发现这种观点实质上是鼓励一种投机取巧、耍小聪明的做法。这无论是对我们个人未来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的发展建设都是不可取的,这种立意很难有说服力。
  最后,逆向求新是在保证立意正确的前提下,摈弃常规做法和想法的一种立意方法,因此,那种为了故意地强调而标新立异,或从主观意念出发,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做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篇例文吧。
  
  我长大了
  劳丽妮
  
  面对岁月的流逝,不知不觉中,我发现爸爸和妈妈都变小了。和爸爸说话时,头只须稍稍向上仰一点,而和妈妈说话时,头却须向下俯一点。
  还有,门框也低了许多,常常在我不经意地举起手时教训我一下。从冰箱的冷冻室拿冰棍,再也不必偷偷摸摸费尽周折地叠凳子了。
  人也在改变。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看起来比我读小学时个头小多了。就是中学的木桌椅,也在慢慢地变小,我坐进去之后想从抽屉里找本书都很困难。
  另外,我发现学校与家似乎在作相对靠拢的运动。照样乘11路车,时间却比读小学时缩短了一半,尽管小学就在我现在读的中学的对面;也许是路好走些了,只觉得走在路上好轻松好轻松。
  大人们握手的对象也似乎扩大了,以至于有一天,一只大人的手郑重其事地伸在了我的面前,那一刻我竟茫然不知所措。令我更茫然的是,有天我在街上走,前面有个小女孩问路喊了声“阿姨”,我回头看并没有人,原来她叫的居然是我!
  
  点评:
  此文写自己面对岁月的流逝,强烈地感受到“我”长大了。围绕这个主旨,小作者依次叙写长大了的发现、长大了的特征、长大了的表现、长大了的感慨。小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写身高、写块头、写走路、写他人的感受,从多角度表现了自己确确实实长大了。这些细节都来自生活,具有典型性。而小作者在表述这些细节时,巧妙地采用了“逆向表述”的方法:你看,她写长高了,偏不说自己长高了,而是说爸爸妈妈变小了,和妈妈说话时,“头却须向下俯一点”;写块头大了,也不直说,而是写学校的课桌变小了……小作者笔下的这些感受对象,是不是真的变了呢?没有。这只是小作者的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一旦被摄入笔下,便化成一种妙不可言的文学境界。由于小作者把读者平时容易忽略的生活现象拎了出来,从反面落笔,从而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乃至于令人露出会心地微笑。这才是真正的逆向求新。
  逆向表达,的确可以出奇制胜。当然,前提是要善于感受生活。再请看一文:
  
  只有尽其用 方可显其能
  ——兼给“驴”正名
  张 莉
  
  近读柳宗元的《黔之驴》,我忽然感悟:千百年来,人们加在“驴”身上的骂名——“黔驴技穷”,实乃诬蔑不实之调。现在,大有为“驴”正名之必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
  请读《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后来,驴被虎“断其喉,尽其肉”,“驴”可谓死得悲,死得惨!死后仍留下“黔驴技穷”的骂名,又可谓死得屈,死得冤!“驴”本来是拉车推磨的,无车可拉,无磨可推,当然也就无可用,无可用当然也就无法显其能。“驴”倘若不到黔——这无用武之地,那么就不会出现“无可用”的局面,没有“无可用”的局面,当然也就不会有被虎吃的厄运。驴到黔是其自觉自愿的吗?非也!柳老先生说得明白:“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显然,“驴”的悲剧是“好事者”制造的,“好事者”是罪魁祸首。但人们不追究“好事者”的罪责,却把罪责加在“驴”的身上,这实在是千古奇冤,万年错案。“黔驴技穷”责任不在“驴”,而在“好事者”。
  由此,我又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对人才的使用。何谓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能显其能,并能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这就是人才。那么,人才怎样才能显其能呢?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人才要有用武之地。大家知道,人人都有其长,也有其短,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叫世界文豪莎士比亚到居里夫人的实验室,恐怕莎翁一辈子也提炼不出镭;反之,让居里夫人坐在楼阁去构思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到头来,恐怕也只能是一无所得。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果不到数学研究所,而在北京某中学的数学讲坛上度过自己的一生,恐怕他也难逃类似“黔之驴”的厄运!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