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如何迅速捕捉文章的中心论点

作者:邵林永




   中考对议论文论点方面的考查标准,可以概括为: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准确判断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综观2007年各地的中考试卷,85%以上的省市都有议论文的阅读,而且大多数议论文阅读里都涉及了对分析、提取、归纳中心论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
  
  考点精讲: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找准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往往以完整的句子呈现于文章中。论点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有的比较鲜明,一目了然。如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时就是文章的标题,也有时出现在文章开头与结尾,或独立成段,处于比较醒目的位置,较容易找准。而有的中心论点却比较隐蔽,不显山不露水,蕴藏于论述之中,需要考生通读全文后作综合分析、筛选提取、归纳概括、论证推理。
  
  二、明确文章标题与论点的关系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与议论文的题目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作者拟定题目时总是要想方设法使它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因此,考生要明确中心论点,就可以反过来从研究题目中得到一些启示。
  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这样的标题已经十分醒目地把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写了出来,很容易确定。如2007年兰州市卷《粉丝是一种公害》,这篇文章的标题“粉丝是一种公害”就是作者的观点。
  有的题目是论点的简述,它也很明确地告诉读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2007年资阳市卷《读书养气》一文就是这样。找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比较容易,只要从文中论点常见的位置上找到完整的表述中心的判断句就可以了。《读书养气》在首段末尾就明确指出了论点“读书可以养气”。
  有的题目的用词是比喻性的,应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理解其喻意,进而明确中心论点。如2007年莆田市卷《拒绝句号》,阅读文章可知这里的“句号”比喻人生奋斗的步伐,论点即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终止自己奋斗的步伐”。
  有的题目是设问句,在吸引读者阅读的同时,也起到暗示文章论点的作用。如2007年潍坊市卷《是谁扼杀了哀愁》,标题就起一种引导作用,引导考生思考文章的中心论题“谁”,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论点。
  还有许多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论题。比如“独处与思考”、“读书与思考”这类由并列短语构成的题目,它们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是要揭示出题目所示的并列的几项内容间的关系或论述应如何正确对待这几方面的关系。我们根据这样的暗示,可以从文中找到阐述这些内容的判断句,参照其他依据,把它确定为中心;或者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归纳出表述这些见解的判断句作为中心。如2007年慈溪市卷《独处与思考》一文的论点就是“乐于独处,静心思考,才能拥有一颗独特而自由的心灵”。
  题目与论点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能认真琢磨题目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必然有助于我们快速而且准确地把握中心。
  
  三、确定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这是确认中心论点最重要、最可靠的依据。在议论文中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点是被证明的对象,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确认一个论点是否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最根本的要看它是否是文中诸多论据所要证明的对象。
  
  四、考查形式比较灵活
  从2007年中考试卷来看,对议论文论点的考查形式,主要为问答题或填空题,要求“提取”或“概括”文章的观点;亦有选择题的形式,选择“对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无论以何种形式考查,考生只要按上述方法,掌握住文章的“精髓”,就能得心应手,从容应答。
  
  真题再现:
  
  拒绝句号
  冯骥才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只有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完美的句号才会在前方等待你。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他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个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进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一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化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的那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和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了一个句号,便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最积极的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点的两个“句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3.谈谈你对画线句“最积极的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要“拒绝句号”,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这一观点?为什么?(请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来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2007年莆田市卷)
  
  解题攻略:
  
  第1题:考查准确判断和概括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通读全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再根据标题的暗示,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可。参考答案: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终止自己奋斗的步伐。
  第2题:因为这两个“句号”所处的段落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前后两个句号的含义要分别结合前后文去理解:前者须参见前段内容,后者须参见后段内容。参考答案:前者: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后者: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