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查一路作品选读

作者:山丹丹




  查一路,安徽怀宁人,高校副教授,《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搜狐网“中国时事评论员”,千龙网“特约撰稿人”。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歌。写了大量的散文、小品文、随笔类作品。迄今为止,在海内外数百家华文报刊发表过作品两千余篇。有作品收入《2004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2005中国年度最佳微型小说》、《2006中国年度杂文》。文章被大量报刊转载并收入各种选本。散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中播出。作品获多种文学大奖。语言隽永、风格唯美、内容深刻、表述睿智是他作品的特点。
  
  听泥土说话
  查一路
  
  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划着,又觉得比划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无比的自信。
  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亮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划划,感觉到比划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选自《意林》)
  
  点滴感悟:
  “泥土”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更是母亲的化身。母亲平凡、朴实如泥土,她巧妙地借泥土告诫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并传达出对儿子深深的爱。母爱,无声无息,却惊天动地。我们一生一世,注定都走不出母爱的怀抱。
  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巧妙地传达了母亲对儿子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谆谆教诲: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念,只要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成功了,不要得意洋洋,应该谨慎、低调、虚心地待人处事。
  
  发现视线之外的自己
  查一路
  
  父亲在世时,希望我诚实做人,而我在儿时却爱耍小聪明。每每自以为得意时,后脑勺却被赏赉一栗凿,父亲说:“你小子再聪明,还能看清自己的后脑勺?”我不服气,白眼斜翻,几乎脱出眼眶,终究无济于事。
  后脑勺长在自己的身体上,是身体的一个部分。人活一世,于世间事物深究细研,于学术专业洞幽察微,于浮华名利鹰视狼顾。宏观的,能通过望远镜看到博大的宇宙和浩瀚的星系,巡天遥看一千河;微观的,借助显微镜,分子原子离子纤毫毕显,直至纳米技术显神通。可以说,目光所及,无所不至,无所不能。可是,到了自身这一块——看清自己,人却显得无可奈何,也无能为力了。
  性格成分里总有那么一小块被遮蔽的方寸之地,往往让人终其一生也无法洞见。春秋时期,齐宣王喜爱炫耀武功。朝会时,在朝臣面前鼓着胸大肌表演拉弓射箭。朝臣借机溜须拍马,说拉开那样的大弓需要九石的力气,齐宣王洋洋得意以为然。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那也就三石的力气。只有三石力气的齐宣王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绵软如鸡爪的手臂开的是只需三石力气的小弓,还误以为自己是超级大力士呢。
  美国人杰明·富兰克林,年轻时也曾为看不清自己的“后脑勺”而苦恼。年轻气盛的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自以为是,不断地与人发生争执,不断地失去一些朋友。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成了孤家寡人。当然,他自己不明就里,就请来过去的朋友,让大家帮他找出弱点。然后,他把自己性格中的缺陷一一罗列出来,开出一张清单。每次他发现自己已经改掉了一个坏毛病的时候,他就把这个毛病从清单上划掉,直到清单上所有的坏毛病都被划掉为止。他成了全美国人格最完美的人之一,每个人都尊敬他,崇拜他。当殖民地需要法国的帮助时,他们将富兰克林派到法国去。法国人是那样地喜欢富兰克林,除了满足一切所需,还让法国人格魅力为美国赢得了有力的战争外援。
  其实,伟人也很难看清自己的“后脑勺”,只不过他“善假于物”,借助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别人的眼睛是一面镜子,通过几面镜子的折射,就能看清视线之外的事物。
  于世间万象,大千世界,普通的人即使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也要努力去看清它,做一个明辨是非,内心亮堂的人,除了不断地去发现世界,还要不断地发现视线之外的自己。
  (选自《时文选粹》)
  
  点滴感悟:
  文章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人不易发现自己的缺点。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发现视线之外的自己,找到自己的盲点,否则就会为自己的缺点买单,成为最终的输家。
  
  给欲望剪枝
  查一路
  
  在一家公司的营业大厅,一名流浪汉被保安从大厅赶了出去。不一会儿,又回来了,还是被保安揪了出来,再赶出去。流浪汉就这样被保安赶着,进进出出。流浪汉之所以固执地坚守在大厅,是因为室外的温度高达三十七度,而大厅里有中央空调放着冷气。
  本能的欲望,让流浪汉不言放弃,而且他手中多了一根枣木棍,有一定的威慑力。最后,保安和流浪汉似乎达成了妥协:流浪汉可以坐在门外的台阶上,玻璃门半开,让冷风轻抚他的光脊背。欲望,只有欲望,让流浪汉随时准备鱼死网破拼命一搏。为生存而本能地挣扎,这种欲望和对这种欲望的捍卫,足以令人敬畏。
  从媒体上经常读到大亨们栽倒的消息,栽倒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欲望的膨胀。流浪汉和大亨都生活在城市,他们的欲望代表最低和最高两个极端。作为大亨必然有惊人的财富,而且城市为他们展开的道路无限宽阔,但他们同样为欲望痛苦,被欲望绊倒。不同的人生,有各自的朝圣路,命运沉浮都无一例外与欲望有说不清的纠葛。如果流浪汉的欲望是吞下一块面包,那这些人的欲望就是吞下制造面包的城市,一块面包和一座城市,一样叫人痛苦和迷失。
  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需要扮演公平和公正的父亲角色,面对最穷的儿子和最富的儿子,他的职责是进行调解和平衡。我认为,比尔·盖茨所在的城市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盖茨在过去的几年里捐出了两百多亿美元给慈善机构,宣布2008年退休成为专职慈善家,并且承诺在身后要将所有财富捐出。
  人们的欲望集中在城市,有些人的欲望像墙根下的小草,终年处在阴暗之中,对这样的欲望,应该给它播撒点阳光和水分;有些人的欲望,像蓬勃的树,由于光合作用充分,生长得很贪婪,旁枝斜出,顶住路边的电线和楼房的窗户玻璃,甚至直刺青天,欲搔老天胳肢窝,对这样的枝蔓,就有修剪的必要。
  城市,需要给那些蓬勃大树的贪婪枝丫剪剪枝,让出一点阳光给小草。那些由生存产生的欲望最需要满足,也最容易满足,无非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酷热时的一点阴凉。
  (选自《时文选粹》)
  
  点滴感悟:
  合理的欲望不但能激发人的潜能,还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但凡事“度”过则“质”变,欲望一旦失去约束,便会血口大张,最终把自己也吃进去。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