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让诗词、名家照亮写作之路

作者:庞秀娥




  现在很多同学写作文最大的困难是苦于无话可写,无材料可选。那么,怎么积累材料呢?材料的积累重在观察,重在阅读,重在用心感悟。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可如何去做,好多同学却摸不着头绪,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加注意。
  我发现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中以名家为材料的很多,如《陆游日记》、《梅花香自苦寒来》、《乌江水,霸王情》等,选材新颖,文笔大气,语言诗化,立意高远,是其得高分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平时的作文中,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多积累些名家诗词,了解名家生平,让诗词、名家走进自己的作文。
  
  一、从课内积累,与文本对话
  
  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为我们选取了大量的古诗文,背诵积累是写作运用的前提。我们必须适时地去理解背诵,尤其要牢牢掌握经典名句。一篇文章如果能在恰当的位置引入一两处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则会使作品文采大增,这对于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举两例供大家体会:
  1.一位同学写邻居王大爷退休在家仍关心国家大事,不忘向小区居民宣传新政策,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
  2.表现思念远方亲人、朋友的文章,可以以诗句开头并独立成段,为读者创设一个深沉的意境,读者在这种意境中阅读作品,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沟通,进而产生共鸣。
  所以,设置情境用名句说话,是我们学以致用的有效方法。
  还可以在理解诗文内容情感的基础上,对诗文进行改写、续写等活动,从而走进诗文,充分理解作者。
  
  夜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背后,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一定哪一天才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蒙眬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营造出了优美的意境,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二、向课外拓展,与作者对话
  
  课内每每触及大家作品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走进作者,拓展积累他们的课外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通过资料与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名家故事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从中汲取精神食粮。
  如学习陶渊明的诗歌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寻找陶渊明的生平资料及有关作品来读,充分认识陶渊明的理想与思想,并试着用诗化的语言来再现陶渊明。下面是一篇例文:
  
  追求理想
  姐姐非常喜爱菊花,秋菊便是我们家的风景。深秋,看见窗台上的几盆菊花凄凄惨惨,这菊令我不禁想起了……
  是你吗?是那个“猛志逸四海”的你吗?是那个从小就拥有了“澄清中原”的大志的陶潜吗?
  曾几何时,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你胸怀大志,要改变这个华夷混战的时代。离乱的苦难让你不堪忍受,但你有志不能伸,才刚刚当上了几个小官,且时间也不是很长,你就发现了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改变现实的,你不甘,而你却不能奋起,于是,你想逃……
  是你吗?是那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你吗?是那个憧憬美好似“桃花源”的陶潜吗?
  曾几何时,你不断地寻找着你梦想中的乐园,不惜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也要想着自己的深林小居,向往那种生活。你认为逃避并不是一种错,那是你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愿生活在世俗之间。只有在小居里,大自然中,自己与自己才能有一个心的交流,于是,你在逃……
  是你吗?是那个“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千”的你吗?是那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陶潜吗?
  曾几何时,你找到了理想的港湾,你住了进去。菊花般的隐士,生活在大自然间,听鸟鸣,泛水波,调素琴,优雅至极,但那颗心还是没有平静下来——只有你远离了那个年代,而一些人还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自耕自食,才是最甜蜜的,用你的劳动换回香甜的果实,你觉得值,生活就本该如此。于是,你终于逃了。
   最终,你便只生活在那自然中。
  后记:你有理想吗?若没有,就去寻找一个;若有,就快去为之努力吧!
  本文结构清晰,严谨,内容以陶渊明的经历、思想为主,以自己的笔触含蓄隽永地传达出了对陶渊明的理解与感触。文中引用诗文恰到好处,可见作者功底的深厚。
  
  三、让名家引领,与自己对话
  
  在名家的指引下,我们要学会“用我手写我事,用我事表我心”。在学完刘禹锡的《陋室铭》后,我们可以试着以“我的小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下面是一篇例文:
  
  馨居·心居
  一个人少不了一个小小的,供自己蜗居其中的房屋。我心中的小屋,应该是檀香扑面、镂空桌椅、半窗明月。可我没有那样一个古香古色的小书房,有的只是一间小卧屋,一榻、一床、一架、一橱而已。虽说东西不多,可占地面积却已有全家的一半。不过,我很喜欢自己的小屋,于是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馨居。
  才学完刘禹锡的《陋室铭》,知道了“馨”是花香、品德高尚的意思。品德高尚,我论不上,花香在我的馨居也寻觅不到,但它着实是我心灵的一个处所。
  放学后,卸下沉重的书包,我一下子便倒在了那五彩缤纷的小榻上。榻上七色的被单涂在了我心底的涂鸦板上,心中立刻盈满了多彩的喜悦。捧着床头上最爱的明星海报,我的心醉了。疲惫的心,找到了放松的居处。我爱我的馨居。
  饭后,我撑得圆鼓鼓的肚子唱起了歌:非要读几篇文章来补充补充。达成协议!我跑到小橱前,悉心选出一本至爱的《童年》。“书中自有黄金屋”,照此说来,我的馨居岂不成了“金屋藏娇”?品《论语》,读《史记》,览《三国》,思《红楼》,一部部传世著作给我以人生的指引;会太白,晤少陵,约陶潜,交清照,一位位诗人学者给我以心灵的洗礼;瞰古今,览风景,展鸿图,建伟业,一句句至理名言给我以指路明灯。枯燥的心,找到了滋润的雨露。我爱我的馨居。
  之后,长长的睫毛挡住了我半只眼,我心中最渴望的便是睡觉。小榻上铺了三层厚厚的被子,一条七彩的床单送给我七彩的梦。支起眼帘一望,窗外还是那轮圆月,不动、不眨、不闪…….劳倦的心,找到了休憩的驿站。我爱我的馨居。
  馨居,乃温馨的住处是也,但,它也是一滴雨露,一个驿站,在我疲惫时让我放松,在我劳倦时给我休憩。
  馨居是我心灵的住处。
  本文文笔流畅,把小作者对馨居的真挚感情传达了出来,让我们从文中读出了一个爱好文学、思想活跃、文笔大方、博览群书,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小作者的形象。小作者在文中与自己对话,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小屋的热爱,因为“馨居是我心灵的住处”。
  其实,我们不是缺乏素材,而是不会运用。从课本的诗文名家开始,从积累作品、了解作家经历、理解其思想开始,让诗词、名家照亮我们的写作之路。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