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向主观转变往微观探索

作者:丁兆存




  浏览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其中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呈现出以下两大变化趋势。现结合具体中考题。作以下简要的分析:
  
  一、由客观记忆型向主观能力型转变
  
  今年各地中考对名著的考查,最明显的特点是考查方式上的转变,即由以前的人尽皆知的客观记忆性知识,如文学常识、主要人物、典型的故事情节(如孙悟空大闹天宫、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等),向主观能力型转变,如对名著阅读的分析、评价和感悟。这大致体现在以下两点上:
  (一)注重对作品中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的分析评价。这种题要求我们对名著中的人物作出自己的个性化评价,把对名著的阅读引向深入,进入和文本对话时期,摆脱了以前那种只是旁观文本的局限。
  1、《水浒传》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你从鲁智深、林冲、李逵三个人物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位,用一句话概括与他相关的一个故事。并简述喜欢的原因(至少两点)。(陕西省课改区中考题)
  此题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前两个小题和以前差不多,最后一个小题就很明显是在考查能力了。我们喜欢名著中某个人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人格魅力对我们的吸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示例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豁达明理、行侠仗义、粗中有细
  2、有些文学人物评论,虽片语只言,却能形象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如:诸葛亮——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请参照示例,从下面的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位写一则简短评价。
  孔乙己 关羽 孙悟空 奥楚蔑洛夫
  
  人物:______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省内江市中考题)
  
  此题是直接要求我们对人物作出评价。目标明确。在回答时只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用简明通顺的语言做出回答,不必详细展开论述。示例 孔乙己:潦倒的书生。迂腐的读书人;关羽:忠义的象征,神勇的代表;孙悟空:神通广大的猴王,勇往直前的行者;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象征,媚上欺下的代表。
  当然,这种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题目中的示例来看,主要是回答人物的形象。这样只能赞其一点,不及其余,无法对人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3、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部作品看。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
  此题也是考查对名著人物的评价,考查目标明确。我们如果没有真正阅读过原著。写出来的答案便只能是转述别人的结论。是不会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的。参考答案他是一个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不屈服于命运,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战士。
  
  这里插上一点,中考考查小说阅读时。往往会涉及到分析和评价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如作品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或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或特点)?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有些人常把这二者混为一谈,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说法不同罢了。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特征二者是有区别的:人物形象是解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总体印象及评价。由于解读者的文化层次、生活阅历以及审视点(或切入点)不同,因此解读出的人物形象也是呈现多元化色彩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外,解读者往往要结合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去分析和评价,因而人物形象往往具有现实社会生活中某类人物所具有的共性;而人物性格特征,则是作品中人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秉性和气质(如孔乙己的善良)。同一篇小说中的人物,不同的解读者必须解读出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性格特征,而不能解读出相去甚远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对人物形象的解读结论可以因人而异,是以发散的形式向外扩展,体现出一种求异性(但必须合情合理);而人物性格特征则是始终如一的。是以聚合的形式向同一个目标收缩,体现出一种趋同性。当然,这二者之间也还是有联系的,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并且这种独特的性格特征支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是长久的,而且很难改变,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如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就很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开始重视对作品内容或艺术特色的评价。对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检验我们对名著的整体感知能力;对作品艺术特色的评价,主要是考查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如:
  
  初中语文课本“名著导读”目录中常用一句话来概括点评名著的内容或特色,例如“《水浒传》: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其中一部,也用简短而有创意的话来点评其内容或特色。字数在20字以内。
  名著《___________》 点评:(浙江省慈溪中学保送生考试题)
  
  此题比上一题难度要大,所以给出了示例作为支架,供我们参考。否则此题做起来非常难。从所给出的示例来看,是要求从内容或写作艺术特色这两个方面任选一个方面来作答,但是由于有字数限定,所以我们必须要用高度精炼的语言做出画龙点睛式的回答。示例《西游记》:一个西天取经降魔伏妖的神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血与火中炼就辉煌的人生。
  (三)阅读感悟开始抬头。考查对名著阅读后的感想(或感悟、感受、体会、体验等),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和名著进行对话的领域,进入了阅读的情操陶冶领域。如:
  
  互联网上的论坛是网民发表感言的地方。扬州教育网的“文学论坛”准备向大家征集“我最喜欢的名著”阅读感言,请你从下列名著中选取一篇,写上几句感言。(注意:不一定要在句式上模仿示例,关键在于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传》、《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
  示例:初读《骆驼祥子》,觉得故事好玩;再读,看到了他挣扎的痛苦,看到了他在困苦中走向堕落的无奈。我的理解在加深,对祥子的同情和怜悯也在加深。我真想走进小说,帮他一把。
  名著:_____________感言:__________________(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
  
  此题难度较大,要做好不容易,因为必须对作品非常了解,而不是片言只语。再者,这是微型读后感,必须切中要害,不能重复别人的看法,要呈现出自己的阅读个性。示例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言:以前听过有关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总觉得他离我的生活十分遥远;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这本书,我的看法渐渐改变了;尽管我与他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所以我要将保尔那种积极乐观、不向困难屈服的精神作为我的人生支柱,激励我不断前进。
  
  二、由宏观粗放型向微观精细型转变
  
  事实上,限于条件和时间,对新课标所规定的课外阅读的名著,我们大都是通过视频了解的(如电视剧、动漫等),有一小部分是来自历史课本对其粗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