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在品味名篇的芳醇中自悟写景之技

作者:程先国




  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把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态等再现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技法之一就是“视听触味嗅,俯仰任自由”。即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去描摹景物,从俯视、仰视或平视的视角去刻画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去再现景物。下面从名家名篇中遴选几则出来,和大家共赏。
  
  片段一:
  
  郁达夫描“故都的秋”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目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有改动)
  
  技法自悟: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从视觉描写秋高气爽,色彩明丽,突出秋天之“清”:“驯鸽的飞声”从听觉写秋天的“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诉诸视觉,“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诉诸听觉,“气味也没有”诉诸嗅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诉诸触觉,由此突出秋之“静”、之“落寞”感受。
  
  片段二:
  
  罗曼·罗兰绘“万物滋生的草地”
  克利斯朵夫躺在万物滋长的草地上,在昆虫嗡嗡作响的树阴底下,看着忙忙碌碌的蚂蚁,走路像跳舞般的长脚蜘蛛、望斜刺里蹦跳的蚱蜢、笨重而匆忙的甲虫,还有光滑的、粉红色的、印着白斑、身体柔软的虫。或者他把手枕着头,闭着眼睛,听那个看不见的乐队合奏:一道阳光底下,一群飞虫绕着清香的,柏树发狂似的打转,嗡嗡的苍蝇奏着军乐,黄蜂的声音像大风琴,大队的野蜜蜂好比在树林上飘过的钟声,摇曳的树在那里窃窃私语,迎风招展的枝条在低声哀叹,水浪般的青草互相轻拂,有如微风在明净的湖上吹起一层皱纹,又,像爱人悉悉索索的脚步声走过了,走远了。
  (节选自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技法自悟:
  草地上滋生的万物在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感觉中都带着艺术的色彩,所有的声响都构成和谐的音乐美。作家从多种感觉进行描写,如飞虫绕着柏树打转,是视觉:“清香的柏树”是嗅觉;“水浪般的青草互相轻拂”是视觉:各种昆虫的声音、爱人悉悉索索的脚步是带感情的听觉,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描写角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使人物与自然融合为物我合一的境界。
  
  片段三:
  
  老舍画“五月的青岛”
  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是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几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山上有了绿色,嫩绿,所以把松柏们比得发黑了一些。谷中不但填满了绿色,而且颇有些野花,有一种似紫荆而色儿略略发蓝的,折来很好插瓶。
  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作“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地走,燕低低地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成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还看见一些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必定是在那小岛上。
  (节选自老舍《五月的青岛》)
  
  技法自悟:
  “结”、“绣”、“挂”、“悬”、“散”等动词把春天的花草写活了,第三自然段写“青岛的绿海春光”最为精彩,以长短结合而又以短句为主、整散相间而又以散句为主的句式,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在以视觉为主中,兼以“风不凉”的触觉、“海上的咸味”的味觉,由近及远地写活了大海与小岛的绿波春意。
  
  片段四:
  
  鲁彦活现“听潮”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阔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
  这时候,妻心中的喜悦正和我一样,我俩一句话都没有说。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粟。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