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地咏物抒情

作者:李弗不




  训练要点:
  一、掌握抓住事物特征,找准象征物与被象征物相似点的咏物抒情的表现方法。
  二、学会咏物时分清层次,分门别类,层层深入的写法。
  
  写法指导:
  很多优秀的文章都是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我们也不妨学学这种手法。那么,何谓象征手法呢?简单说来,象征手法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来寄寓或表现人们的某种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方法。
  象征手法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阐发深刻的道理,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以便于给读者留下更加鲜明、深刻的印象。如当你看到天地山川、风云月露、花草叶木、鸟兽虫鱼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引起联翩的浮想,以这些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托意于物,便能写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好作文来。
  大家学过的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就是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来赞美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艰苦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还有大家学过的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一文,也是从松树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的特点,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借歌颂松树的高风亮节,歌颂共产主义者的革命情操。高尔基的《海燕》刻画了暴风雨的报信者海燕的形象和性格特征,歌颂了在现实斗争中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这几篇课文,通篇都是使用象征手法的范例。
  那么,究竟如何具体地写好这种作文呢?
  要写好这种作文,关键是要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找准象征物的具体形象与被象征的思想或感情(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才能展开合理而又丰富的联想。
  譬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通过对白杨树特征的描写,形象地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正直;丫枝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团结;丫枝一律向上,叶子也是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质朴;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坚强不屈。
  本来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是毫无关系的,但由于作者把握住了白杨树的特征,找到了它与被象征物的相似点——白杨树同北方农民无论是形象,还是气质,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所以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要注意的是,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要确有相似点,不可强拉硬拽扯在一起。
  在咏叹象征物的特点时,不能胡乱堆砌,要分门别类,一样一样地讲清楚,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让人读后不至于感到“黑压压一片”,而有清晰、鲜明的印象。如《松树的风格》一文,突出了松树的三个特点:从写松树入手,说松树不拘于生长条件,不论生活环境——“它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赞美松树的生命力极强,它“要求于人的甚少”;接着写松树为人类作贡献而“粉身碎骨”的自我牺牲精神,它“给予人的甚多”的高洁无私的完美品格;最后写松树无论在严寒霜雪还是盛夏烈日中,总是神采奕奕,写它“乐观主义的精神”,然后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一环扣一环,条理分明,读来给人鲜明、强烈的印象。
  有的同学把单纯写景的抒情文当成象征手法的借物抒情,对比,要搞清楚这两者的不同,用象征手法描写事物,不停留在事物本身的描写上,而是通过象征手法点明象征的意义。《白杨礼赞》中赋予“树”以“人”的性格和气质,抒发了作者的情怀,歌颂了力挽狂澜、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的优秀中华儿女。写景抒情却是通过对事物本身的描绘来表达的。
  
  名家名作:
  樟树赞
  茹志鹃
  
  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木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采,四面八方,伸得远远地,繁繁密密,阴凉特大。
  这是两棵树阴很大的樟树。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原来樟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是世界上任何科学制成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了。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阴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点评
  这是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全用白描手法,写宋庆龄故居庭院前的两棵樟树,以“树”喻“人”,含义深刻,象征宋庆龄的高尚品德。作者没有直接点明两者的相似之处,笔墨经济。然而,熟知宋庆龄一生事迹的人,便能自然地联想到这两者的相似之处,从而激发起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全文抓住樟树的两大特点来写,条分缕析:樟树阴凉特大;樟树有一种抗虫的香气,不招虫。这样分门别类,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中运用对比,把广东的一种英雄树与樟树对比:英雄树!“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而“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地,繁繁密密,阴凉特大”。抑英雄树而扬樟树,更衬托出樟树的品质。文章前后照应,层层加深,开头写道“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结尾写道“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阴凉大、不招虫的樟树”,中间写道“这是两棵樟树”,“这是两棵树阴很大的樟树”。这样前后呼应,既强调了樟树的两大特征,又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一层比一层深化,给读者以完整、清晰的印象。
  
  学生习作:
  青松赞
  谢豪佩
  
  记得每年过年,母亲总要带我去探亲,沿途种着好些青松,郁郁葱葱,青翠盎然,成为一道独特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