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毁誉

作者:季羡林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不同,遗传基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好恶观等等,都不会一样,都会有点差别。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长只脚的程度。
  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或颟顸。
  我记得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最心爱的人,只有一只眼。于是他就觉得天下人(一只眼者除外)都多长了一只眼。这样毁誉能靠得住吗?
  孔门贤人子路“闻过则喜”。古今传为美谈。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为我要分析:是谁说的?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而说的?分析完了以后,再定“则喜”,或是“则怒”。喜,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孔子说:“野哉,由也!”大概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心里头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我自己有一个颇为不寻常的经验。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据了。因此,勃然对我心怀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只能一笑置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不同,遗传基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好恶观等等,都不会一样,都会有点差别。比如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咸,有人爱吃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爱红,有人爱绿,有人爱黑,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本来有点贬意,我们可以正用。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避免误会。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长只脚的程度。
  选自《人民论坛》2004年第十二期
  1.本文是以什么为论题展开论述的?该论题比较通俗的说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1)禀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豁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颟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闻过则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括号内的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大概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心里头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要求:“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据了。”(要求:在“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据了”这句话中,作者把一个成语给“分解”了,请说出这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要求:“自是其是”是什么意思?“非人之非”又作何解释?作者之所以“建议”大家“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先后列举了哪些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请从“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等方面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都有一些语句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的内容是重复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认真想一想自己是怎样看待“毁誉”的,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每个人,看看他们是怎样看待“毁誉”的。请以“毁誉”为题,与季羡林老师来一个“同题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50字。
  黑龙江 阎永锋设计
  
  《毁誉》参考答案:
  1.论题:怎样看待“毁誉”;通俗的说法:怎样看待毁谤和称赞,或怎样看待说坏话和说好话(允许有其他概括) 2.要把毁誉置之度内,分析完之后再定“则喜”或“则怒”。 3.可以是辞书中的解释,也可以是结合具体语境的自我解释。此略。 4.(1)对待毁誉,“我”要先进行分析,分析之后再决定是“则喜”还是“则怒”。(2)鸠占鹊巢 (3)答案不唯一,如:“自是其是”指的是自己肯定自己的想法与做法等是正确的、合适的;“非人之非”指的是指责他人的想法与做法等是错误的、是不妥当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建议”的理由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不同,遗传基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好恶观等等,都不会一样,都会有点差别”。 5.具体内容详见文章,此略。 6.答案不唯一,允许有不同看法。如:这种重复是必要的——这样做,不仅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浑然一体,还有反复强调、加深印象的作用。 7.答案不唯一,允许有不同看法。如:同意作者的这种说法,因为一个“人人都说他好”的人,肯定是一个十分看中别人对他的评价的人,肯定是一个刻意追求好的评价结果的人,在“十分看中”和“刻意追求”的背后,丧失的必然是客观、公正和原则性,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竭力回避矛盾、不得罪人,甚至讨好人等,而这,正是一个人极端圆滑的表现。 8.答案不唯一,此略。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