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关注中考新考点

作者:杨红樱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诵读’,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都强调了对于“诵读”的目标要求。从低学段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到较高学段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声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等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于“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要求。
  同时,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也明确地将朗读评价列为了语文学习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渎,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基于以上的课标要求,近两年来,在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语文试题中相继出现了一些考查学生诗文朗读能力的试题,其中在古诗文中较为集中地体现为文句朗渎断句题。例如,湖北黄石市2005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第10题:全涛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B.江枫/渔火/对愁眠;C.姑苏/城外/寒山寺; D.夜半/钟声/到/客船。济南市200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第6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余闻之也久矣”。而在2006年河北省教育厅考试中心下发的《中考考试说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诗文的朗读节奏题作为近些年没有出现过的一个考查点,在“题型示例”和“样卷”中均出现了,这就为我们传达出一个信息:2006年河北哲的中考试题也会将古诗文朗读节奏题列人命题的范围,需要我们在复习应考中加以重视。
  要做好古诗文朗读节奏题,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到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惟”、“故”、“盖”、“若”,“若夫”、“至于”、“且夫”等,我们在朗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①可/以一战。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可以”、“中间”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凭借”的意思;“中”是“中间”的意思,而“间”是动词“夹杂”,它们都应分开来读,而不能当作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进行连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明显。如:①肉食者/谋之。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对于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应当连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犬坐”应连读,如果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作了主语,改变了句意。正确的停顿是,“其一/犬坐/于前”。
  五、对中国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以及人名、字、号等要了解,否则就会导致破读。如:①“陈康肃公/尧咨/善射”,“陈康肃公尧咨”即陈尧咨,“康肃”是他的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伟、董允等”,“侍中”、“侍郎”都是古代的官职,“郭攸之、费棉、董允”都是人名。
  六、朗读停顿要体现出句中省略的成分,不能把成分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七、“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提示停顿,朗读时应在其后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②洋洋乎/与灏气俱。
  八、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①人生/自古/谁/无死。②落红/不是/无情/物。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人生自古/谁无死”、“落红不是/无情物”。
  总之,古诗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我们除了可以用“主谓间断开,发语词断开”的口诀来记住古涛文朗读中的合理停顿外,还要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并经常进行古诗文的诵读,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古诗文的朗读停顿,并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练一练: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今齐地方千里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8.故自号曰醉翁也
  9.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10.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1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5.万钟于我何加焉
  
  参考答案:
  
  1.故/天 将 降大 任/于/是 人 也 2.臣/诚 知/不 如 徐公 美 3.今 齐 地/方 千 里 4.此 则/岳 阳 楼 之 大观 也 5.前 人 之 述/备 矣 6.盖/余 之 勤 且 艰/若此 7.东 阳 马 生 君 则/在 太 学 /已 二 年 8.故/自号 曰/醉 翁 也 9.诚 宜/开 张 圣 听,以 光/ 先 帝 遗德 10.遂/至 承 天 寺/寻 张 怀 民 11,予/独 爱/莲 之出 淤 泥 而 不 染 12.乃/不 知 /有 汉,无 论/ 魏 晋13.若 夫/淫 雨/ 霏 霏,连 月/不 开 14.其 岸 势/犬 牙差 互,不 可 知 / 其 源 15.万 钟/于 我/何 加 焉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