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礼贤下士

作者:佚名




  郭俊臣 张 磊设计
  孔子闲居,喟然而叹曰:“铜鞮伯华而无死,天下其有定矣!”子路曰:“愿闻其为人也何若?”孔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子路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则可,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则可,夫有道又谁下哉?”孔子曰:“由不知也!吾闻之:以众攻寡,而无不消也;以贵下贱,无不得也。昔者周公旦制天下之政,而下士七十人,岂无道哉?欲得士之故也。夫有道而能下于天下之士,君子乎哉!”
  (《说苑》)
  
  注释:
  
  ①喟(kui)然:长叹的声音。然,词尾。②铜鞮(ti)伯华: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赤,铜鞋是他的封地,伯华是他的字。而,如果。③其:大概。表揣度的语气副词。④子路: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⑤何若:何如,怎么样。⑥敏:聪明。⑦下:对……谦下,意动用法。⑧谁下:对谁谦下。谁,疑问代词作宾语而位于动词“下”的前面,属宾语前置。⑨消:消灭。⑩昔者:从前。“者”,助词,与时间词构成双音词。周公旦:姓姬,名且,周武王的弟弟,成王年幼,他摄政。制:掌握。
  
  导读:
  
  本文选自《说苑·尊贤》。《说苑》是刘向编著的一部历史故事集,现存《说苑》共20篇,663章。全书主要阐述有关国家兴亡、成败得失的道理,以编辑诸子言行为主。这部书主题突出,意在讽谏。在写法上灵活多变,风格朴实,语言通俗,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从中可以看到汉代具有小说雏形的散文体制,对后代小说和民间故事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篇短文通过孔子不如他的弟子子路的对话,阐明了“礼贤下士”的重要。孔子列举了两个古代著名的人物铜鞋伯华和周公旦,他们都是有德才的人,但仍然对土人谦下有礼,这反映了统治者要通过’礼贤下士’笼络人才,也反映了士人希望依靠统治者提高自己的地位。
  
  阅读训练:
  
  1.翻译句子。
  (1)愿闻其为人也何若?
  译文:________
  (2)夫有道而能下于天下之士,君子手哉!
  译文:_________
  2.孔子是怎样介绍铜鞮伯华的为人的?
  答:___
  3.你从孔子的话中发现有什么暗喻?
  答:______
  4.本文除了有排比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
  5.孔子是用什么方法来阐明道理的?
  答:______
  6.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
  
  译文:
  
  孔子闲呆着,长声地叹息说:“铜鞮伯华如果不死,天下大概会安定了!”子路说:“希望听听他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年幼的时候,聪明而喜欢学习;他壮年的时候,有勇气而不屈服;他年老的时候,有德才而且能够对人谦下。”子路说:“他年幼的时候聪明而且喜欢学习还可以,他壮年的时候,有勇气而且不屈服还可以,那有德才又对谁谦下呢?”孔子说:“仲由,你不知道啊!我听说过这样的事:用众多的军队进攻数量少的军队,没有不消灭的时候;用尊贵的身份对卑贱的人谦下,没有得不到的。从前周公旦掌握天下的政权,而对七十位士入谦下,难道他没有德才吗?只是因为想得贤士的缘故啊。有德才而能对天下的士人谦下,该是君子啁!”
  
  参考答案:
  
  1.(1)希望听听他的为人怎么样?(2)有德才而能对天下的士人谦下,该是君子啊! 2.用排比句式分别介绍铜鞮伯华的早年、中年、晚年。 3.希望统治者可以“礼贤下士”来笼络人才,也反映了士人希望依靠统治者提高自己的地位。 4,设问;反问有力,增强说服力。 5。列举了古代著名的人物铜鞮伯华和周公旦“礼贤下;士”的事例来阐明道理。 6.谦卑待人才会有贤才前来投靠,所以谦卑待人才是为人最重要的品格。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