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人生是本难懂得书

作者:向明康




  导引:
  英国的巴特勒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像在群众面前拉小提琴,边拉边学。”这话说得多么形象!对人生,何尝不是一个逐渐加深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有谁天生就能熟练地驾驭人生?有人说,人生是本书,是一本难懂而耐读的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慢慢品尝和体味……
  
  (一)
  
  点击:
  有些人总喜欢将自己的不平常身份、前辈的声誉和荣耀,作为自高自大、傲视他人的资本。这其实是一种无知和浅薄。请读下面这篇文章——
  
  身份
  陈庆祥
  
  我女儿在广州第十三中学读书时,有一位从初一到高三连续六年同班的女同学,她与人相处融洽,毫不显眼。
  直至高中毕业离校一年之后,女儿才偶然得知,这位同学是叶剑英元帅的曾孙,叶选平的孙女。
  我在《少男少女》杂志社工作时,杂志社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女员工。她工作勤恳,每天一早就来上班。她待人友善,对所有员工都和蔼可亲。她遵守纪律,有事请假一定正正规规地向我这位“上司”说明理由,得到批准后才离开,那恭敬的神态反倒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她是一位战争年代十几岁就参军的老革命,在战火硝烟中冲杀过来,离休后不愿闲着,来我们杂志社干些抄抄贴贴的案头工作。
  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位女员工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她是当时广东省省长朱森林的亲家——朱森林的女儿是她的儿媳妇。
  她也知道我们知道了她这一身份,可是她和过去完全没有两样,我们对她也与过去完全没有两样。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在某些小学,有些小学生互比老子的官大,以“我老子是管你老子的”为荣。更有甚者,小小年纪就印发名片,上书“××书记儿子”、“××镇长女儿”。
  据说,这些名片不但能唬住同学,还能唬住老师,唬住校长。
  (选自《山西青年报》)
  
  品评:
  文中写了两个人:一个是叶剑英元帅的曾孙女;一个是与省长是亲家、十几岁就参军的老革命。前者能做到六年里与人相处融洽,不露声色;后者虽已六十多岁,但仍能够做到工作勤恳、待人友善、遵守纪律,实在令人佩服。她们的思想行为、个人修养已达到人生的一定境界。相比之下,那些想以官老子的身份唬人的小学生,显得多么可笑!
  
  (二)
  
  点击:
  叶剑英元帅的曾孙女和那位老革命,都能够自律到那种地步,有些小学生却想用官老子的身份唬人,究其本源,决定于他们各自不同的心态。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十分重要。请读下面这篇短文——
  
  心态平了路自平
  佚名
  
  每一个到了感觉人生困惑年龄的人都应该明白两条最最基本的道理:
  第一,人是动物。
  第二,人是时代的人。
  不论帝王将相、圣贤显达、贩夫走卒、大博士大傻瓜、美女黄脸婆、亿万富豪大白痴,皆是如此,概莫能外。
  你只要弄清楚这个时代需要什么人,你大概又能成为什么人,而后脚踏实地去努力就行了。
  也许你成才成功了,也许你平平淡淡庸庸碌碌;也许你精彩了,也许你就像一片树叶般普通。该成哪样是哪样,最关键的是你努力了,你不靠天、不靠地、没睡懒觉,哪来那么多的困惑?我看是诱惑太多。
  有人把什么都说得美妙动听,就是不告诉你脚下踩着的是什么。不要以为真有什么精彩的东西在前面等着你,是大坑你也得跳!
  人离不开吃饭睡觉上厕所,也不能跨时代去施展才华。你就得终老在这个时代。
  李白再飘逸,他不懂上网;你再英雄,也成不了刘邦。尽量把你的天赋智商弄清楚,尽可能地塑造好自己,就行了。
  哪来这么多的痛苦啊困惑啊!
  心态平了,道路自然平。你说是吗?
  (选自《广州日报》)
  
  品评:
  认清时代,看清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人生定位。不好高鹜远,不见异思迁,抵制生活中的种种诱惑,脚踏实地,平心静气地生活,勤勤恳恳地学习和工作。我们只要保持住这种良好的心态,那么,人生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崎岖坎坷,都会变成平坦大道。
  
  (三)
  
  点击:
  贪图安逸享受,醉心既得成就,往往会使人堕落,以致毁了一生。而成功后的长期坚持,痴心不改,继续探求,必将获取更大的成功。这,才是最宝贵的人生态度。请读——
  
  永不投降
  游宇明
  
  JD·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总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成名后,他退隐到新罕布什尔州乡间,在河边小山附近买了九十多英亩土地,在山顶筑一座小屋,周围种上许多树木,外面拦上六英尺半高的铁丝网,网上还装有警报器。每天八点半带了饭盒入内写作,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不准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电话联系。他平时深居简出,不喜欢过多的社交,有人登门造访,得先递上信件或便条;如果来访者是生客,就拒之门外。他更不喜欢自造舆论。
  一个人在没有能力获得享受时主动放弃享受,并不是一件怎么了不起的事,难就难在当享受唾手可得,却不向它投降,自觉地坚守自己的生命目标。正是这种视创造为生命、鄙视享乐的性格使塞林格的作品保持了持久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哪怕是一个短篇,一经发表,马上会引起轰动。
  (选自《做人与处世》)
  
  品评:
  塞林格因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而成名,并负盛名,但他并未因此就去贪图安逸,并未向享受投降,而是退隐乡间,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潜心文学创作。终于,使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保持了持久的艺术魅力。成名了的塞林格尚能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正在求学的青少年!我们更不可向享受俯首称臣!
  
  (四)
  
  点击:
  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评价得多么高,但你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要理解这段名言的含义,请读读下面这篇短文——
  
  永远不满
  董保钢
  
  在古代的一个寺院里,一个弟子认为自己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就提出要下山。这时,他师父就对他说:“请你把厨房里那个最大的木桶提出来,装满石头。”弟子很快把桶提出来装满了石头。师父问他:“装满了吗?”他自信地说:“装满了。”师父用手一指说:“请你到外面的一堆沙子前,看能不能再往桶里装一些沙子?”弟子就提着装满石头的桶去装沙子。沙子从石头缝隙里漏下去了很多。他把桶又提到师父跟前说:“这次真的装满了。”师父问:“是不是桶里面不能放东西了?”弟子说:“桶已经这么满了,怎么能再装东西呢?”师父没有言语,走到厨房里舀了一碗水,说:“那就请你把这一碗水倒进去吧。”弟子接过那碗水,对着桶慢慢地倒,一碗水很快地渗了进去。这时,师父对弟子说:“你现在可以下山了。”弟子满脸愧色地说:“师父,我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学,我现在不想下山了。”
  其实,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长处。人生也是一只桶,你永远装不满它。
  (选自《青年科学》)
  
  品评:
  这位寺院的师父谙熟教育之道,善于用生活实例教育他的弟子。通过桶装石头,再装沙子,最后渗进一碗水的实例,使他的弟子懂得了“人生是一只桶,永远装不满”的道理。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就应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这也许就是巴甫洛夫那段名言的深刻含义吧!
  
  (五)
  
  点击:
  人生的内涵丰富而深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发掘、探求。然而,由于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同,很多人对人生作出的诠释也不一样。请欣赏下面这则诠释人生的精美短文,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