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易中天现象





  前两天在网上拜读了一个帖子,主要内容是说喜欢易中天的人越多,中国就越没有希望。作者好象是一位大姐,也可能是一位小姐,不过为了能够表述更加准确起见,这里就应当称为某女士吧。看完帖子后,这几天总觉得有些异样的感觉,这篇文章把易中天看成是洪水猛兽,蛊惑人心误人子弟的妖人,不由让我遥想到了当年的陈胜们、张角们。这就让我感觉到有些东西实在是不吐不快,有必要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了。

  实际上某女士太高看易中天们了(这里用了们字是想说近代到当前人文历史领域如易中天风格之清新、通俗之学者已有很多,我们熟知得大家如林语堂、柏扬、黄仁宇文风如此,新锐作家如吴思、李亚平、赫连勃勃大王等也如此),可想,如果这些学者真的能使中国越来越没有希望了,那易中天们真可谓是新时代的文化或思想革命的先驱了。这岂不是太可怕了,还让这些人在大学里教学,而且已经教书几十年了,呜呼,照此推想下去,中国的未来看来怕是真的没有希望了。

  易中天们真的有这么大的能耐吗,现在无法下结论(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还要向某女士表示崇拜呢,你真乃神人也!),但从历史上的文人结果来看,改变历史的好象基本上都是靠拳头说话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多读读历史书这个结论不难得出。因此我就不得不对某女士得观点持一些怀疑态度了。不过话说回来了,易中天们出现还真是另类,从近现代来看,还真不能小看这些另类学者,因为他们不因循守旧,不人云亦云,敢冒天下死板学风之大不帏,因此在旧时代成为了顽固派打击得对象,在现代也成为了污染正统学风的反面典型,封建王朝数次的文字狱可能和某女士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吧。结果他们的结局是林语堂、黄仁宇们只好跑到异国他乡来坚持自己的风格,柏扬也只好在狱中完成自己的理想了。好在我们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国家,是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则易中天们的出现我认为不仅不应当是中国没有希望了,而应当是中国有了希望才有了这些新派学者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不然,如某女士们所说,则我们现在就理应再来个“焚书坑儒”,把这些可能要断送我们国家的儒者们扼杀在摇篮中(易中天刚开始走红嘛)。我看我们的党中央是不会背这个骂名的,那骂名就只好先由某女士姑且先背一下吧(所谓姑且是因为,话不能说死,万一她真的对了呢,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还真是先背骂名而后成就了万古流芳之名,到时我可不想成为某女士们的打击对象呢)。为什么某女士要背骂名呢,因为从目前看易中天们不会被坑杀,也不会被赶到什么美丽间合同国的,除非他们想去了,我们国家现在是开放的,只要有本事,你花个10亿美圆去一趟太空也是可以的。

  象唐僧一样绕了这么大圈,大家都读累了,还没有说到正题呢(真够罗嗦的,不过有些牢骚真是不吐不快啊)。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想某女士的观点呢。我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某女士们认为易中天们不按照牌理出牌,使正统的学者们很受伤;二是同是学者你为什么就出名了,还赚了个盆满钵满。这就由不得别人眼红了。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一、不按照牌理出牌其实可以理解为,你根本不具备出牌的资格。

  什么是出牌的资格呢?

  就是学界常说的“汝非史家,何以言史”。你不是研究历史的,研究历史的内行们还没有出名呢,还在筒子楼里翻看《史记》呢,你一个“外行中的内行”(易中天语)就跳出来说史了,还大赚其钱,这不是误人子弟史什么。哦,原来是这样,易中天专业不是研究历史的就不能说历史了,不能写历史书了,写了就是灾难,这就会误人子弟,会把我们善良纯真的下一代引入歧途的。

  如果是这样我就不敢苟同某女士的观点了。理由有三:

  一是历史是过去发生的,现在不可能重现,功力再深的历史大家也不敢保证他的研究就是历史的真实。许多历史的真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发现了,我们目前所说的历史也是一种推测,只不过史家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既然这样,寻找历史的真实的大门就向我们所有的人敞开着,也包括我们这些无知的外行了。只要你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那你的观点就会更有有价值。这样看,易中天先生研究历史就不应当受到指责,而是应当鼓励,说不定哪天易先生还真发掘出一些大家们没有发现的历史真实呢。人人参与,博采众长,我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我们当代对待历史正确的态度

  二是研究历史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专家学者讲的就是对的吗?我看不见得吧。许多朋友认为历史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上记载的事情,如二十五史所谓的正史,上面记载的就是历史。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如果你认为史书上记载的就是历史的真实(当然大部分应当是真实的),那你就会被历史所蒙蔽,看来你对历史还认识不够,仔细想一想吧,如果史书上的记载就是历史的真实,那还有这么多内行专家干什么呢,没有必要再去研究了嘛。司马迁写《史记》,成书年代与书中事件相去不是很远,并且以其治学之严谨,其材料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但也不能保证完全正确,这也是许多学者为什么研究《史记》的原因;那就更不要说什么《唐书》《宋书》了,当时的史官(也是内行)为了混口饭吃,对当朝主子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很不得把所有好事都套在主子头上,历数前朝之无能,前朝之君都成了昏君。当时相去不远写历史还不一定保证是真实的,那么现在我们就能保证我们的专家们写的就是对的吗,就不会误人子弟吗。因此我认为,我们正确的态度不应当说谁有资格,谁没有资格,而是谁更接近与历史谁就有资格,包括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的态度应当是集百家之言,批判地继承和吸收,这样才能使中华之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扬。如果研究历史成了某些人的专利,则我中华之历史可能会续写《唐书》、《宋书》,这岂不是一种更大的悲哀吗,我看这样反而会更加误人子弟的。

  三是专家学者写的就比易中天等外行中的内行写的好吗?不尽然。对此再分两个方面粗谈一下。

  一方面有的朋友说易中天学说不严谨,有戏说和调侃的意味。还有的朋友说老易说的《史记》上都有,没有新意。这两个观点都是否定之观点,但又是自相矛盾的。正因为老易是尊重史书的,才依据的都是正史,才没有新意,但老易又换了一种更大众化的方式说历史(这才是真正的新意所在),才有人说其象在将评书。我看这未尝不是一种普及中华历史文化的好方法(关于普及历史方法这一点本文不再多说,在以后的文章里讨论)。正如易先生自己所说,“我讲的全都有据可查,并非野史,也非戏说。”这就说明了易中天所述其实和我们的专家们写的东西是基本一样的,是尊重历史的,是不会误人子弟的(待第二方面说完后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更清楚了)。

  第二方面虽然易中天写的和专家们(内行)写的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偏偏他就走红了呢。原来老易是换了一种更加大众化的、更加清新而不老气沉沉的传统方式来普及历史。这方面易中天自然有其优势,那就是其是学文学出身的,又研究其分支美学,对历史也有所涉及。因为要学好中华文化,研究中华之美学,不搞清中华之历史是不可能得其精髓的,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易中天写的历史书清新、洒脱、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正如说书的一般就把历史讲明白了。其有文学之功底,美学之专长,写出的东西自然很具有可读性,较之一些内行们的文笔自然要好很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走红了(写的内容一样,当然也不完全一样,大致不差吧;写的文笔又生动,那当然是看生动的了)。

  下面仅举一例正好反映上述两方面内容,供大家品评,就可见优劣了。

  前不久刚看完一本大家之书,作者确实是史学大家号称“南X北X”,本人也确实尊敬之,这里并无贬低之意,仅想说明专工历史的确实没有搞文学的来的生动。下面是关于雍正推行《大义觉迷录》的片段。

  专家之书:

  “自世宗至高宗诸朝,就没有争夺储位的纠纷。但有一件事却仍与康熙朝的宫闱内幕有关,而至乾隆朝才始了结,这便是《大义觉迷录》的颁布和禁止。
  ……
  雍正六年,湖南生员曾静,派遣弟子张熙,劝说川陕总督岳钟琪举兵反清,后被岳钟琪奏告,世宗即命刑部严审,《觉迷录》中所收的既是曾静口供和世宗各道谕旨,世宗为了使各府州县,远乡僻壤的士子与小民们都由迷而觉,故编成此书,人人观览知悉,学校皆须收藏,如果读书人有一人未见此书,就从重治罪,还特赦曾静、张熙,不予追究。”

  再看易中天《品人录》中该片段:

  “岳钟琪接信后不敢隐瞒,立即飞奏雍正。策反总督,颠覆大清,是何等严重的事情!此案审理自然很快就有了结果:张熙系受曾静指示,而曾静则是受吕留良的影响……(此处省去对吕留良案件的介绍,前因后果写得很清楚)曾静和张熙不但没有被杀头,反而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官袍顶戴,在全国巡回演讲。因为他们都已经幡然悔悟,重新做人。曾静先前写过《知新录》,攻击雍正十大罪状。现在他又写了《归仁说》,讲述了自己思想改造得过程。雍正把《归仁说》和本案得口供和自己得上谕材料编辑在一起,集成四卷十二万字得《大义觉迷录》,刊布全国,组织学习讨论。曾静和张熙自然成了最好得讲解员。”

  看完上述两个片段大家有什么感想,是不是说的是一回事,但前面的怎么看都象是史书,看来专家们成天在故纸堆里长期养成了写史书的风格吧,惜墨如金,看完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重的谋反之罪为什么当事人没事呢?后一篇是不是象小说,通俗易懂,前因后果交代得很详细,原来如此啊,不杀他们是要用他们当枪使啊,用改造好得反贼以其之道还之彼身,这样读历史不是更清楚了吗。真佩服当代出了个易中天这样得新派史家,不仅和内行讲的一样(不会误人子弟)又可以把史来得这样生动风趣,高,实在是高!

  二、同是学者你为什么就出名了,还赚了个盆满钵满。这就由不得别人眼红了。下面也粗略分析一下:

  该观点无非是内行们自视甚高,认为他们才是正统,才能言史,现在跳出来一个易中天,把我们得生意抢了,为什么抢了,如前所述大家其实讲得都差不多嘛!

  其次正如易中天《闲话中国人》中所述,中国人都有一种传统,既从众和攀比心理,我深以为然。你有了并没有什么,关键是你有了我也要有,而且要比你得更好。你有车了我也要有,而且要更好的,你分房子了,我也要有,而且要想办法比你的更好。所以说,现在你赚钱了出名了,我们没有赚钱没有出名那就不得了了,除非我和你一起出名,否则非要把你拉下马不可,不把你排挤出这个领域誓不罢休,因此易中天们这些新派学者就成了众矢之的,成了误人子弟之流了。

  再次,易中天的走红确实犯了一个大忌,才会招致这么多的骂的,其实易中天是知道的,在其《闲话中国人》中自己也提到过,既面子。中国是一个讲人情世故讲面子的国度,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催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现在不和大家商量着来,把肉先吃了,不给我们面子,那你也别有什么面子了,我们就来个“枪打出头鸟”吧。同时这里又反映出了易中天是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是个性格率真的人。为什么呢,你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传统和人际关系吗,知道,你的《闲话中国人》里已经讲了,那你为什么还要犯众怒呢?怎么了,我就是我,我不偷不抢,凭本事吃饭,我挣的钱全是自己应得得,我是走自己得路让别人说去吧(以上所说见中央电视台《新闻访谈》易中天专访节目,易中天自己所言)。可见易中天性格之率真,决不矫揉造作,绝无传统腐儒般得世故,比起一些遗老遗少,抱定传统思维不放松的某女士们不知要强上多少。

  所以我们当今时代的朋友们需要看到一个百花齐放的文化世界,这样才能看到更多的、不同的观点和学说,才能博采众长,推动我们的观念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而不是沉醉在一个故步自封、观念陈旧的填鸭式的历史教科书当中(据说复旦大学的樊树志教授,推出了一个《国史十六讲》的精品课程,也是走的生动诙谐的路线,结果大学生们场场爆满,现在其教程居然成了畅销书,可见变换一个角度去发掘历史在可能更会受到新时代大众的接受)。战争年代我们使用“汉阳造”,结果正如所说“落后必要挨打”,那么在和平年代,观念的落后是否也会挨打呢?

  当今是市场说了算的年代,不因为你资历高、是专家你的东西就一定好卖,只有真正有实力、有想法的学者才会脱颖而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不要低估了群众的判断,易中天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既然有这么多的读者认可了易中天们,大家就应当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之,与其共勉之,共同徜徉于泱泱中华之灿烂历史当中,共同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发现更多的历史真实。

  后记:本人从小热爱历史,上学时每次考试均是靠历史和政治拉分。但从事工作以后,天天和数字打交道(上学时学的是文科,现在成理了),就不再读史了。自从看了易中天的书和讲坛后,我也莫名了,多年不看的书又拾了起来,《三国志》裴注又翻了起来,看看到底他说的对不对(当然有些出入的地方,以后再交流吧),易中天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央视有过类似报道,以后文章中再述)?不好说,但仅从让不才重新拾起书本,就需要感谢一些易先生了。好了不再罗嗦了,能看到这里的朋友肯定眼睛需要休息一下了,本人即非“意粉”也非“乙醚”,不过是借题发挥发发牢骚罢了,谢谢能看完这篇陋文的朋友们,不管是支持易中天的朋友还是反对的朋友以后常交流,大家觉得还行就支持一下,以使更多的朋友能看到。

  明月在天 丙戌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