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中天的风格





  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里的讲座把他自已给火起来了。这是对他个人风格的最大肯定。易中天风格成就了易中天本人,也成就了时下人们对汉史、三国史的热爱。那么他的风格究竟是什么呢?

  易中天老师的风格归纳起来有如下风格:史不史,野不野,俏不俏。
  易老师说史主要以正史为蓝本,在讲解的同时又以演义小说来作比较,你说他在讲正史嘛,又完全不是,其中有小说的影子,而且言语中偶尔会带一些个人之见,比如:我猜想、我估计、可能、大概之类的主观意见在里边,所以说是史不史。你说他在讲解演义野史小说嘛又完全不是,他是以正史为蓝本的,大部分是可靠的历史,其中穿插了一些野史、演义、小说、及正史和小说的前人评论,所以说又是野不野。再来说俏不俏,易老师很喜欢用一些俏皮嬉笑的语言把历史人物、事件说出来,使大家很容易接受、很感兴趣,比如周郎是大蚰哥,小乔是个美眉,刘备是个积优股也是个好老板,这样一说大家就爱听了。说这些话的时候,易老师也知道不能说的太过,上海的某位教授就抨击易老师对历史不负责任,所以就是俏不俏。事实证明,史、野、俏这三者易老师拿捏的恰到好处。即然是说史,当然以史为主,为了丰富内容,也为了历史的比较加了一些野史、演义、小说的情节和观点,又为了迎合当代人的口味,再加上一些俏皮的语言,这就形成了易中天式的讲座风格。

  七年前,我第一眼看到了台湾李敖的《李敖回忆录》,就喜欢上了李敖,后来又看了他的《李敖快意恩仇录》和他的《千秋评论》等。他的文章写的痛快,麻辣。应当说他是个史学家,也是个文学家,同进也是个坐牢爱。他写的文章条理很清晰,对于历史很会钻研。但他有一点不是很好,就是说起女人毫无顾忌,完全一个叛逆小子的形象。他的史可能是源于家学,他爸是鲁迅的学生,北大弟子。至于他为什么叛逆,可能是源于老蒋去台后的台湾的黑暗政权,迫害于人,草木皆兵。使他于所谓的这些“正道”越离越远。他的文章的特点就是史、露、邪。为了反抗当局,只能这样邪点。这三个东西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真,所以我就喜欢上了这份真,真文,不虚伪。在中国大陆,有几人写文能像他这么真,就算是台湾也很难得有的。所以就喜欢了。易老师的讲座和文章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只不过,他不露不邪,他走野俏的路子。这样一来,政府会同意他这么做,老百姓也乐意他这么做,而大部份知识份子也理解他这么做。所以在四年前,我第一眼看到易老师的《伟哥你好》时,也立刻喜欢上了易老师,后来又看了他的《品人录》、《读城记》等。因为真,所以痛快,所以麻辣,所以爽。易老师风格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因为那时不能随便看书,又很少书看,所以就特渴望看书,特认真的看书,看书的时候特会动脑。后来有条件了,这个习惯就一直保存下来了。这也算是那一代知青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叛吧。你越是不让,我越是要。而且没老师教,看的时候就会联系实际,这就叫读活书。如果易老师是先上大学后下乡的话,可能他今天没有这样的成就。因为大学里的教育太过于形式化了。应试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读死书,更不用说俏皮的话,在我们的印象中,老师就是严肃的。什么和蔼可亲都是我们被逼着写的,我们那个时候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和蔼可亲的。我们渴望真,渴望真实的老师,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考了0分就被老师嫌的“我”。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都是这样,只以分数论成败,不以能力论英雄。可悲的教育机制啊!

  我们渴望真,渴望真有罪吗?没有,可是教育机制如此,我们该要怎么表达我们的愤怒和心里话,没办法,所以我们终于有了表达意见的方式了,那就是喜欢易中天,喜欢他的风格。喜欢他的真。这就是易中天风格的起因和风格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的原因。所以在看过易老师书的第二年,也就是前两年,我又喜欢上了“北大醉侠”孔庆东。同样的,也是喜欢他的真。我们要表达对教育机制的无能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