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给大众怎样的学术?





  2006 年6 月26 日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因在电视上品读汉代和三国历史成为公众人物。其著作版权拍出高价,众多“粉丝”为之痴狂。同时,也招来一些质疑:教授热衷于在大众传媒上抛头露面,是否不务正业?学术研究沦为常识的普及乃至通俗的演绎,会不会误人子弟,是不是学术的堕落?

  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在厦门某小区的咖啡馆里,记者与易中天展开了对话.

  一问:学术如何走向大众?

  趣味化不等于娱乐化;要不失信、不失真、不伤害历史;观众要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

  记者:您在电视上讲述的历史是真实的吗?

  易中天:我告诉观众的也只是历史形象,即依据史书的记载来讲述。但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因为史书也难以确保记载的是真相。我认为,历史有三个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历史形象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我的讲座力图在把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还原为历史形象的基础上,与观众一起品读历史,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以便对指导现实生活有所启迪。

  记者:您认为学者开讲座应注意哪些问题?

  易中天:通过电视传媒讲述历史文化,不可避免要碰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术成果的趣味化,但趣味化不等于娱乐化。要防止娱乐化,我想其中的关键在于目的,正确的目的是为了使文化得到传承、学术得到传播。如果目的只是为了趣味而趣味,就会把幽默变成搞笑或者滑稽。不失信、不失真、不伤害历史是我坚持的原则。

  在表述方法上,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表情是丰富的,态度是严肃的,也就是外松内紧、亦庄亦谐。我在表述的时候虽然有些无厘头的语言,但建立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目的是为了使观众更易于理解,更有兴趣。我追求的传播效果就9个字,让观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这样就有可能实现我所追求的结果――“让历史成为大众的历史”。

  二问:学者如何自我定位?

  要实现传统与现代、学者与大众、学术与传媒三个对接;学术是公器,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记者:您怎么看待学者走上电视讲坛?

  易中天:学者在电视上开文史讲座大受欢迎,说明广大群众对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有着强烈的需求。我认为我的工作是在努力实现三个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学者与大众的对接、学术与传媒的对接。这对促进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有益的。说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我的看法是,文化要传承要发展,就有如何表述的问题。如果不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无法被现代人所接受。

  记者:您是否认为让历史、文化走近大众也是学者的责任?

  易中天:这就要谈到学者与大众的对接了。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学者就应该坐在书斋里潜心治学,不应该在媒体抛头露面,媒体打造出来的肯定是伪学者、伪学术明星。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既然大众有了解历史、文化的渴求,就应有一部分学者走出书斋去做传播的工作。人文学者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有一部分走向社会、走向大众,也可以有一部分沉浸书斋,不可强求一律。

  另外,学术与传媒也需要对接。学术,天下之公器也,本来是属于人民大众的,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大众传媒传播信息最直接、最迅速,覆盖面最广,学术思想可以也完全应该通过大众传媒来传播。

  三问:学者如何看待名利?

  上帝给我一个馅饼,后来发现给错了要收回去,但没关系,反正我已经咬了一口

  记者:您怎么看待自己在观众中的影响?

  易中天:受到观众欢迎,这是事实。实际上,我的观众从8岁到88岁都有。有媒体问我,媒体多喜新厌旧,一段时间之后,你可能从媒体上消失,问我怎么看待。我说从媒体上消失没有关系,我还有未来的读者。现在的年轻观众长大以后还会记得我,我的学术思想依然能够得到传播。这就够了。

  记者:名气大了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易中天:得大于失,当然代价也是挺大的。我现在已经知道有关我“品三国”的伪书已出现,我名字被抢注商标,博客被盗,电脑地址被攻击。失的是安宁,有时不堪重负,分身乏术,只好关掉手机。媒体都想要独家新闻,但我要完成书稿,时间宝贵,所以只好学会拒绝。

  名利对我来说是搂草打兔子――纯属意外收获。打一个比喻可以说明我的想法:上帝给我一个馅饼,但后来发现给错了要收回去,但没关系,反正我已经咬了一口。所以,一旦想清楚了,名利就不是我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