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五马公社“帅旗”背后的悲剧

作者:梁志远





  安徽省亳县(今亳州市)焦城区五马公社(今五马镇、阎集镇、张店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以后干出了一系列残害农民的勾当,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中共安徽省委根据群众反映,1960年秋派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吴文瑞带工作队进驻,列为省委整风整社的重点。作者当时先后是县人委(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和县生活办公室负责人。现以亲见、亲闻、查阅历史资料和本人的工作记录,将这个公社大跃进刮“五风”的经历,作一记述。
  
  放“卫星”得“帅旗”国务院颁奖
  1958年,县委第一书记亲自挂帅,县委书记处书记坐镇指挥,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具体负责,成立“卫星田”专业班子,创“卫星田”的各项工作日夜进行。他们在泥店大队选了一亩多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田块,进行打梗、施肥、深耕、灌水、活田,打上横竖成行,距离相等、高矮一致的硬杂木桩。在木桩上紧紧牢固地缠系上涂醋(速生锈——以免被人认出是新并棵的)的铁丝。把一百零几亩黄熟前期的水稻,移栽到木桩铁丝网成的“卫星田”里,并在田埂上移栽青草,以表真实。
  在“特大卫星”造好以后,县委请地委负责人视察并通知各社队和县直机关组织参观,我带领县直单位负责人按时前往,亲眼看到有不少人站在稻穗上合影留念。为使“特大卫星”放在其他各县前面,抓紧收获脱粒,县长到场,县委书记处书记肖国玺亲自过磅。这块1.389亩水稻,总产56683斤,亩产40808斤,及时向省地委报喜。县委在稻谷场上召开了庆祝大会,再次大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县委第一书记亲自为《亳县报》写了社论,县报号外发表了《稀罕稀罕五马水稻亩产超过四万大关》的长篇通讯,《阜阳报》和《安徽日报》都及时发布了消息。
  之后,五马公社又放出了各种作物的“特大卫星”,全公社粮食总产又大吹上报,又居全县第一。在县委四级干部大会上,被命为“帅旗公社”,大“帅旗”在城中心广场飘扬。
  粮食高产的“帅旗公社”,在高征购粮食入库高潮时,又放出一个又一个“卫星”,以致把不少农民的口粮、种子、饲料购空。两三个月后出现饥荒,大部分食堂停伙,集体生产停顿,人口外流。至此,粮食征购仍未完成,从而出现“打假象”,斗干部私分瞒产,对农民实行搜家挖粮交征购。继之,农民因饿浮肿,饿死人的情况同时发生。直至1959年3月地委派人检查,弄清事实真相,给予粮食回销,情况才稍有缓解。
  全面饥荒出现,“帅旗”已经暗淡,无人再提。然而中共中央庐山会议以后,“帅旗”的“光辉”又重新出现。1959年冬亳县以五八年粮食高产,泥店大队以水稻“特大卫星”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国务院给亳县和泥店大队颁发了奖状。
  
  “共产”风登峰造极
  该公社从1958年9月至1960年10月,经公社党委统一部署,全公社统一行动而损失严重的共有24阵“共产”风,其中:
  一、1958年10阵:1.大并庄、大搬家,农民财产合大堆,不分你我他,天下农民是一家,吃饭不要钱,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行动战斗化;2.卖统购不给钱;3.全民投资(包括金、银、铜、铁、锡及一切易售物资),大炼钢铁;4.青年、妇女捐款,大办“三机”“三站”(拖拉机站、抽水机站、电灌站);5.大兴土木,建公社大戏院;6.社员投资集款,大办社队工业;7.集中社员的猪羊家禽,大办饲养场;8.大办集体福利事业,占用社员房家具;9.大搞河网化调社员工棚材料、工具;10.生产大兵团作战、大轰隆、田间搭棚吃住。
  二、1959年8阵:1.1959年春生活紧张,搜粮食,扒社员房子;2.收作物代金,群众卖猪羊、卖树、卖柴草一律折款归公;3.乱调红芋秧子大支援;4.没收社员自留地和收入一律归公;5.粮食不给钱;6.修建涡河大闸乱要材料,不计资不给钱;7.发展社有经济,变私有为公有;8.调整土地耕畜,大搞土劳畜“平衡”。
  三、1960年6阵:1.大并庄、大搬家、实行“四大”(大搬家并庄,大办幸福院、办大食堂、劳力大集中)“一消灭”(消灭家庭);2.大兵团作战,大协作搞夏种;3.生活紧张,乱拆房子,安排生活;4.调生产队红芋秧子,支援缺秧队;5.再次没收社员自留地,一切作物全归公;6.收购生产队棉花不给钱。
  这24阵风,一阵接一阵,有时几阵一齐刮。1960年春人死多了,劳力少了,生产难以为继,就大搬家、大并庄,消灭家庭。这种雪上加霜的办法,使人死得更多。经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公社党委第二书记宋××批准,把10个生产队变为10个农场,办6个敬老院,10个幼儿园,3个学校并为1个。实行劳力集中到农场,老年人集中敬老院,幼儿集中到幼儿园,学生集中一个学校,搞一个所谓“全民组织化”。实行集中住宿,集中吃饭,集体劳动,形成一家分居几处,父不见子,夫不见妻,搬家出来的空房随便乱扒,东西到处乱丢,从而造成农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公社党委在这个大队召开大队书记现场会,宋××在会上总结几大好处,要求各大队学习推广泥店大队的“经验”。现场会后掀起了共产风高潮。据20个大队(缺2个)的调查统计,搬家的共20个大队,130个村庄,占村庄总数的32%,4120户13441人,占总人口24.8%。其中搬一至两次的129个庄3666户10880人;搬三至四次的5个庄553户732人;搬五至六次的2个庄77户332人。并掉庄子29个,因搬家拆扒和倒塌的房子44167间。调查时三代同堂的194户677人,无房居住的227户511人。
  除24阵风以外,到处是“一平二调三收款”,根本不存在三级所有制。群众说:“东西是谁的?都是人民公社的!”还有的说:“那时刮的飞沙走石,晕头转向,真像个无政府的社会。”生产队的土地、牲畜、劳力、农具、粮食、现金等一切东西都可以随便调走,社员的财物生产队更可以随便没收。总之,哪个单位没有资金,都可以向生产队和社员收款。1958年,公社成立火箭营,向各大队调劳力420人,牲畜30头,主要农具60件;1959年公社建立园林场、饲养场等向生产队调劳力200人,调五马大队土地1300亩,调集各生产队社员的猪、羊1000余头只,因管理不善很快死掉650头;公社成立搬运站,调架车79辆,马车3辆,牲畜6头,劳力80多个;公社建大戏院,调劳力60余人,工料全由各大队负担,其中仅树木就有1000多棵。戏院建成后,又向群众要板凳400多条,桌子200余张。。1960年春,孙庄大队赵曹生产队社员的房子被学校扒7间,敬老院扒3间,幼儿园扒4间。社直九个单位,没有一个不刮生产队和社员的。
  不仅社队平调,而且县直机关单位,也向社员伸手。1960年6月亳县中学师生到孙庄大队李集生产队扒社员房子11间。亳县化肥厂,在工作队进村前几天,拿一张白条调走草寺大队红芋3000多斤。
  据对全公社调查统计:自1958年公社化以来,县、社、大队、生产队共乱调劳力3958人,土地6619亩,耕畜292头,房子3926间,主要农具2948件,运输工具389件,粮食434032斤,家具10893件,木材67383棵,猪羊13995头,家禽26930只,社员自留地作物(主要是白芍、棉花、菜类)折款18069元,现金470381元,加上其他物资共折款631.9万元,人均100多元。
  “共产”风,给很多生产队和社员经济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不少农民倾家荡产或家破人亡。“共产”风已刮得农民极端贫困,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变成了“一大二空”,全社一片凄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