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经济发展随想三则

作者:杜润生





  农民在中国
  一位领导同志说过:新中国是用了3000万人头换来的。由于通过乡村包围城市战略取得胜利,所以3000万人中农民占大多数。
  国家转向经济建设时期,农民努力耕种,粮食产量由3200亿斤提高到10000亿斤,避免了从外国大量进口。农民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同一时段少生了4亿人口,减轻了人多压力。农民还创造出公有土地家庭承包体制,有助于全社会生活达到温饱水平,正向小康阶段挺进。农民已摆脱天高皇帝远,生死无人知的命运。可见9亿人力资源闲置不用是大包袱,一经开发,潜力无限。
  勤劳的农民面临人多地少的困难。
  土地不能再生,人口可以转移。工业发展要求相互聚集,提高城市化水平,若城市人口的比重提高到50%,形成人口转移,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矿难
  过去几年,发生多起矿难,死伤矿工多人。这些今天的矿工,就是昨天的农民。领导上曾主张有水快流,工人提着脑袋下矿,为了生计,不顾生死。
  矿难,并非不可避免,只要认真去办,一定能办好,要争取一个好的开端。
  
  能源问题
  国家工业化,必须有充足的能源不断供应。我国资源缺乏,大庆之后再无重大油田发现,形成发展瓶颈。现在需要发展新能源,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我国地形高山低谷,北风、西风、南风,连续不断,风能可作为优先选择,国外技术成熟,可以引进。
  煤矿可作为后备资源。现在从国外购进能源,代价过高,不能持续,可增加若干核电站,从中掌握安全技术。据说,法国主要靠核电站推动经济运转,我们还可以在较大的规模上利用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