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列宁时期党内民主是如何被破坏的

作者:尹 彦





  俄国共产党原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它的“民主”、“社会民主”并非有名无实。后来走向斯大林个人“拥有无限的权力”(列宁语),列宁逝世后,又进而走向个人独断专行,列宁时期党内民主被破坏殆尽。大致勾画它的历史过程,当不无好处。
  
  一、民主的历史民主的设计
  十月革命前的十七年里,列宁有十五年是侨居于西方的,有很高的民主素养、作风、习惯。所以终列宁的一生,虽然起初他强调党的集中制,但是党内民主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十二项可以”:
  1、可以在党代表大会上作观点不同的副报告。
  2、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提出自己的动议、议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可以按党纲选举党代表。
  3、可以将重大的分歧及疑而难定的问题交付全党讨论表决。
  4、领袖、领导层可以和最高领袖争论并可以批驳他,向他提建议。
  5、可以讨论和批评党的错误。甚至在激烈战争时期也要“创办报刊、争论专页等来更经常、更广泛地批评党的错误和开展党内各种批评”。(《列宁全集》第39卷,第288页。)
  6、在党代表大会和党中央未作出最后决定时可以否定最高领袖的提案。
  7、可以宽容那些曾经激烈反对过自己的同志,并与之亲密合作共事。
  8、在可能发生决策重大失误时,下级党组织可以通过不信任中央的表决。
  9、可以在党代表大会上及各种会议上递条子、提问题、提出质询、批评领袖。
  10、普通党员也可以在规定的形式范围内和领袖辩论,维护自己的观点。
  11、可以由党代表大会选出的专门委员会检查党中央委员的财务收支,并向大会报告审查结果。
  12、可以而且必须监察、检查党的最高机关与高层领袖。中央及地方监察委员会,与同级党委委员会平行;中监委要监督中央的决策、决定;同时对总书记到各中央委员,都有质询权,检查文件权。
  而俄国二月革命后和临近十月革命前,列宁所设计的政治体制,也可以说是“比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千百倍”的。比如:《四月提纲》、《国家与革命》就提出了:
  1、直接民主制,官员选举产生,并能随时撤换。请注意“直接”二字。
  2、官员的工薪不得高于工人的工资。
  3、集中制丝毫不排除广泛的地方自治,这种地方自治一定可以消除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主义。因此必须取消由国家任命的一切地方和省的政权机关的官员。
  4、甚至军队也彻底民主化,由选举产生自己的指挥员。
  5、废除常备军,设想无产阶级所建立的国家是“立即开始消亡,而且是不能不消亡的国家”,因而成了“半国家”。
  6、这个“半国家”要“使所有的人变为官僚,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官僚”……
  但事实很快证明,列宁这些设想是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相反,为了保住刚刚得到的政权,他不得不解散自己曾力争得来的立宪会议,镇压社会党人与孟什维克的反抗与叛乱,并且坚决采取一系列严厉的恐怖手段。这样一来,党外民主一再收缩,乃至于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只能体现于党内民主上了。尽管如此,党内民主已经面临巨大危机,但大致还属基本正常,尤其是党的上层是实行高度民主的。但是党外的非民主必然传染给党内民主。党外的恐怖有移植于党内的危险,何况还有客观局势对民主的种种限制呢?所以,列宁时期党内民主隐患严重。
  
  二、从集体领导到个人拥有“无限权力”
  列宁根本没有想到,要将无限权力集中到某个人手中,但斯大林却无意与有意地做到了这一点。
  俄国二月革命前的俄共(布)前身——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从未设主席。在中央全会闭会期间,一切工作由全体会议选举的中央局领导;在国外活动的则由中央委员会委派的、由五个中央委员组成的国外局领导。这“中央局”、“国外局”,看来就是后来政治局的前身了,它也没有设主席。那时没有什么书记处,更没有总书记。如果说有的话,那么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就是全部“中央书记处”,它的任务是:①担负通讯任务;②负责来往文件;③党的财务,分发党费;④为来访同志办理假护照,寻找住处等等。也就是“秘书”,在俄语中秘书与书记是一个词。二月革命后,有了正式的书记,即另一个老布尔什维克妇女斯塔索娃担任书记。她的主要任务依然是事务性的。
  1917年8月举行六大,它所制定的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从自己的成员中“选出核心组处理日常工作。”这时还没有组成政治局。但是根据局势发展的需要,1917年10月23日,中央委员会选出了7人组成的武装起义政治领导局,但并未起作用。起义之后的第三天,又成立了党中央的“四人小组”,成员为列宁、斯维尔德洛夫、托洛茨基、斯大林,他们有权在其他中央委员不在斯莫尔尼宫时,决定“一切紧急事务”。这就是最早的“政治局”——不过这是革命起义后的临时机构,并非常设机构,并且那时中央全会几乎三五天就举行一次,“仅在革命前三个月,中央就举行了三十多次会议”,所以十月革命前后,一直到1922年,俄共实行了地地道道的集体领导,不存在个人独揽领导权的现象。那时,党的领导人在党内没有任何官衔。中央全会和后来的政治局会议以至党代表大会,均由列宁主持。列宁不在时由加米涅夫主持,当时他们没有任何党内职务。
  俄共七大(1918年3月)之后,党中央的直属机构只有一个,即书记处,它由五名中央委员组成:斯维尔德洛夫、斯塔索娃、捷尔任斯基、越飞、穆拉诺夫(前三人是列宁原追随者,后二人是托洛茨基原追随者)。其负责人为斯维尔德洛夫,应当说,这也就是“总书记”。此时书记处的职权大大扩大了,除了负责秘书事务外,还兼管组织工作,这就是总书记、书记处也掌管人事组织大权的由来。这里无意间为斯大林以后集无限权力奠定了基石。此为第一步。
  按照十月革命前的设想,苏维埃包括各政党,自然布尔什维克党只是其中之一。十月革命后,也曾设想过苏维埃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乃一切权力之本。或者如列宁所想的:“……全部政权归人民委员会。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监督它的活动,它们有权罢免各委员(部长)。”但是这些设想是多党制苏维埃或多党政府条件下的设想。由于解散立宪会议,确立一党制,苏维埃及人民委员会的领导职务统统由党员担任(个别例外),党员又必须执行中央的决定,因此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实权在党的中央委员会,而地方苏维埃又完全听命于同级党委会。最后权力自然集中在党中央和政治局。有人责备俄共(布)一党专政,1919年7月31日列宁回答说:“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就是坚持一党专政,而且我们决不离开这个基地……”(《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7卷,第126页。)后来季诺维也夫对“党专政”作过解释:“党的中央委员会也是苏维埃、工会、合作社、省执行委员会和全体工人阶级的中央委员会,它的领导作用就在于此,这就是党专政”。(《马、恩、列、斯研究》中央编译局,1999年第四期,第145页。)这就是“党管一切”的由来,也许“专政”二字用在这里太刺耳,姑且说是“加强领导”吧。这里为斯大林集权推进了一大步。此为第二步。
  为了完成上述领导任务,党中央机构必须扩大,八大(1919年3月)根据季诺维也夫的建议,对建立党的机构作出重大决定:“设立1,政治局;2,组织局;3,书记处”。(《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66页。)在代表大会上,曾有一些人反对成立政治局。奥新斯基说:“请允许我谈谈季诺维也夫同志的提案……政治局……有权决定一切紧急问题。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月才开两次会,而且,如季诺维也夫小心地提到的,是为了讨论一般政策问题,……换句话说,中央委员会只不过是讨论讨论而已。这一切的实质是,由五人组成的政治局决定所有重要的问题,而全会只进行一般性谈话,讨论。这样一来,其他的14个委员都降为次要委员了。”这样,政治局会议取代了中央全会。“政治局后来不仅决定紧急问题,而且决定一切问题,只不过把决定通知中央委员而已。”同时十七大之后,中央委员会“不再是每月开两次,而是两月开一次;再则,全俄党代表会议不是每季开一次而是半年开一次。这就使政治局成了党的、因此也就是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国际的实际主宰机构。”(以上引文出自托洛茨基:《斯大林评传》第484、485页,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同样组织局五名成员,有三名成员持托洛茨基观点,另两名是斯大林、李可夫。1920年3、4月,用列宁的话说:“我们党每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由大会选举出的十九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领导全党,而且在莫斯科组织日常工作的则是更小的集体,即由中央全会选出的所谓‘组织局’和‘政治局’、各由五名中央委员组成。这样一来,就成为最地道的‘寡头政治’了,我们共和国的任何一个国家机关没有党中央指示,都不得决定任何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列宁选集》第三版,第4卷,第157页。)由此可见“寡头政治”在向“掌握无限权力”又进了一大步。此为第三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