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社会主义本质:一句话的变迁

作者:刘济生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规定性,是一事物区别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系统内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定,是区别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影响社会主义一系列的问题,决定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本质应该是一个系统:既反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又要反映上层建筑;既反映政治关系,又反映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表述应该满足两个要求:一个是在科学的层面上要求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二是在语言层面上要简洁明了。意即:一是对社会主义作出关键的概括,不超过一两个、两三个观点,如果说出了一系列的观点,那就不是本质的概括,而是对社会主义系统本身的说明了。二是在语言上高度精练,不超过三两句话。如果三两句说不清楚,达不到精练程度,也不符合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说明的要求。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两次论述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是非常简洁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见解。第一次是19世纪40年代,第二次是恩格斯晚年。第二次扬弃了第一次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把所有制看得特别重要。认为,资本主义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得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⑴这个表述符合上面两条要求,即观点不超过一两个,只有两句话。马克思恩格斯还说道:
  共产主义者完全正确地强调废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⑵这句话依然符合上述两条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情况下,生产是盲目的、无政府的,这就不可能自觉地实现各个产业之间、各种产品之间所需要的比例关系。只有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才能达到平衡。消灭私有制以后人们就可以自觉地进行计划,自觉地保持比例关系,经济危机就会消除,这就是计划经济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他们又一个命题是: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⑶这句话也是符合上述两条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就可以取消商品生产,不需要价值规律来配置资源,而是实行全面的经济计划。“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这句话就是概括了未来社会的本质。“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将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几万万人遵照一个指令工作的大机器”。没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和社会主义理想背道而驰的。
  作为公有制的附属物,这个理想的第三项内容就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是指“生活资料”,因为生产资料已经公有了,没有其他的分配问题了。马克思认为:“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⑷
  到了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发生了变化。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也不断地深化。本来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⑸这句话,一直被所有的共产主义者所忽视。万万没有想到,恩格斯在1894年1月9日致卡内帕的信中,应《新世纪》周刊“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的请求,摘下了这段话作为答复。他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上面这句话,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既然这一句话就是表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当然是本质问题了。显然这是恩格斯晚年对自己青年时期提出消灭私有制观点的修正。这离他去世一年,应该是他的最终政治遗言。
  马克思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和显著特征,也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还指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为他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⑺就是说,共产主义也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阶段,不是人类社会的唯一形式,唯一模式,而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梯,一个发展的平台。人类最美好的阶段是人的自由联合体,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交待清楚: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没有引起后来人的足够重视;恩格斯没有直接否定他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废除私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基本观点。那个时候,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还没有掌握国家政权,还没有实践、发现完全公有制、高度计划经济、单一按劳分配的弊端,所以,恩格斯没有断然否定这几个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恩格斯既然提出了新的看法,说明他扬弃了自己和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看法:消灭私有制。
  
  二、列宁和毛泽东对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坚持
  列宁把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列宁说:“没有全社会严格遵守的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⑻列宁还指出:“计划要具有立法的职能,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决定,应具有立法的性质。”⑼“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⑽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基本上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质论。他在苏联这个大国实现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28年开始,1936年完成,基本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消灭私有制的设想。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框子。他在1953年就急急忙忙准备了在全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他根本没有耐性等待三个五年计划结束,而是提前在1956年完成。工业上的计划经济是1953年实行的,农业上的计划经济是1958年实行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本上是1956年实现的。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毛泽东不断通过反右倾,抓阶级斗争,促使其实现。毛泽东1975年提出了学习理论,批判资产阶级法权,说八级工资和旧社会差不多,对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其热衷。
  以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实践者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而且是实践上的。从俄国革命胜利之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以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作为行动的根本指南。请注意,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的派生物,可以说是两个观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践了几十年,实践对这个理论进行了验证与回答:全盘公有制是行不通的,公有制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它的生命力。计划经济也是不能用得过分,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分配方式更不能单一化,而是根据不同的所有制采取不同的分配方法。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有两次论述,而不是一次。人们只是把邓小平1992年春南方谈话算作是谈社会主义本质了,原因是邓小平直接说明是“社会主义本质”了。其实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就概括而精练地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⑾这个概括完全符合对于本质的概括的要求:观点集中,谈一个观点;语言精练,只有两句话。这时中国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危机中走出来,那么多人还没有完全平反昭雪,生产的发展也受到缺乏民主的影响。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是至理名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