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哭倒长城骂倒秦

作者:李 乔





  
  不应忽视老百姓对秦始皇的看法
  评价秦始皇,从古以来,聚讼纷纭,于今未息。论者中,有的说他功劳盖世,有的说他暴虐无道,有的主张对他要少骂,有的主张对他要少赞,各执一词,各有其理。
  但这当中有个现象,人们习焉不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古今那些评秦的文章、言论,大都出自史家、文人或政治家,而几乎没有普通老百姓的看法。
  是老百姓没有看法吗?或是虽有看法却没有表达过吗?还是老百姓根本就不会臧否人物,不配有看法?我看都不是。是我们没有认真留意过,也没有重视过他们的看法。
  在旧时代,老百姓对于国家政治和历史的看法及评说,是写不进正史典章的,他们都是靠口耳相传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是将看法寓托于传说、故事、戏文、鼓词等浅俗的文艺中。老百姓的评说,没有“春秋笔法”那样的微言大义,也不像“臣光曰”那样正襟危坐,而多是一种发于生活感受的天籁样的言辞。他们对于秦始皇的看法,就是这样。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个著名故事,最近被国家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国家对它的人文价值的高度肯定。民国年间,大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下过很大工夫来研究这个故事,写过几篇长篇论文,把孟姜女故事的源流和迁播情况考证得清清楚楚。但他这项研究的本意,却是为他的“古史辨”,为他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服务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研究古史方法举一旁证的例”。所以,顾先生并没有顾及和评说过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反秦思想。
  最近,出于想要了解“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这一目的,我重读了顾先生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这本书,民国年间曾由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刊印过,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编印出版了此书。在这本研究集里,顾先生除收了自己的若干篇研究论文以外,还收了当时许多位学界名家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文章和通信,刘半农、魏建功、容庚、钟敬文、沈兼士、郭绍虞、钱南扬、郑鹤声等先生都有文章收在集子里。看似区区的一个小故事,竟受到这么多大学者的重视,仅此一点,也可以看出孟姜女故事的不简单。学者们研究这个故事的方法和路径,使我大长见识,而文章中提供的许多原始材料,又为我解决“老百姓是怎样看秦始皇的”这个问题提供了极大便利。
  
  一个包含着老百姓反秦反暴政思想的故事
  秦朝以降二千多年来,中国老百姓对于秦始皇就没有过好印象。孟姜女哭长城,主题便是反秦和鞭挞封建暴政的压迫。但这个主题的形成,却是逐渐的。在故事的早期,即《左传》、《檀弓》和《孟子》的记载中,还没有也不可能有秦始皇这个人物,也没有秦长城,而只是讲了一个发生在春秋时代的杞梁之妻哭悼阵亡丈夫的简单故事。但汉唐以来,这个简单的故事“生命日渐扩大”(顾颉刚语),演变成了一个孟姜女哭倒秦长城的长篇大故事。对此巨变,南宋史学家郑樵说过一句感慨的话:“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通志·乐略》)其实,篇幅的由简到繁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杞梁的名字变为范杞梁、万喜良;杞梁妻变为孟姜女;路边哭夫变为哭城;所哭之城由最早的哭山东境内的杞城、莒城变为哭秦长城。有关哭秦长城的情节有:秦始皇命蒙恬催逼工匠筑长城,范杞梁筑城时被打死并被筑在城墙内;孟姜女千里寻夫,至城下大哭,城为之崩,夫尸显现,滴血认骨;孟姜女自尽。随着故事内容的变化,其迁播流布的范围也由最初的起源地山东,变为北方长城一线,而后又向全国猛烈扩张,终至成了一个覆盖全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故事。
  何以春秋时发生的一件本来与秦始皇不搭杠的小事情,竟演变成了一个反秦色彩浓烈的大故事?我以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秦始皇的暴政长久地存留在当时和后代老百姓的印象中,积为一种反秦的社会心理,并代代相传;再一个就是历代老百姓从所受的暴政和苦役压迫的实际感受出发,托古言志,以骂秦始皇的方式来渲泄对压迫者的不满。总之,这个故事的政治批判倾向的酿成,根源于中国老百姓对秦始皇的坏印象,根源于老百姓恨暴政、恨专制的社会心理。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从民众的感情与想象上酝酿着这件故事”。
  唐代是孟姜女故事产生反秦的政治批判情节的关键时代。唐人贯休的《杞梁妻》一诗最早透露了这一变化。诗中道:“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此前的孟姜女故事中,是没有这种批判秦朝无道的情节的,那时孟姜女所哭的城也不是秦长城,而到了唐代,在此诗中,故事显然发生了质变,加入了反秦内容,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孟姜女哭倒秦长城的故事的基本格局已大体具备。顾先生这样评论说:“这首诗是这件故事的一个大关键。它是总结‘春秋时死于战事的杞梁’的种种传说,而另开‘秦时死于筑城的范郎’的种种传说的。”
  为何唐朝的孟姜女故事会出现贬斥秦始皇的情节?顾先生的分析是,六朝隋唐间,战事频仍,徭役繁重,兵士终年劬劳于外,悲愤得很,就像《兵车行》里写的那样,而他们的妻子梦魂所系的,不是“玉门关”、“渔阳”,就是“马邑”、“龙堆”,总之是北部长城一线,于是便生出了“谁人是为了自己的野心而造成长城”的责问,于是便以“杞梁妻哭倒秦始皇的长城”的故事来渲泄自己心中的怨愤。
  
  暴虐与荒淫:老百姓对秦始皇的印象
  从孟姜女故事,可以看出中国老百姓对秦始皇及一切暴君的残酷和荒淫行为的批判。
  贯休诗《杞梁妻》里,有“筑人”二字,这是说,秦朝筑长城时要行“厌胜”巫术,即把人筑在城墙里以避邪求祥。范杞梁就是被筑的一个。孟姜女哭长城,就是要哭崩城墙,找到丈夫的骸骨。关于“筑人”,各地故事中的具体情节有所不同,桂林的故事说,范杞梁先是被秦将蒙恬腰斩,然后筑到长城里;湖南的故事说,秦始皇将范杞梁打死后,为了“使他永世不得翻身”,便把他筑在城墙里。老北京话里有一句歇后语:“孟姜女的男人——填了馅了”,说的也是范杞良被筑在城墙里的事。这种“筑人”巫术,真是惨无人道,听起来都叫人毛骨悚然。在历史上,秦筑长城时是否真的用过“筑人”巫术?我没有看到过有关史料,不敢妄揣,但可以肯定,老百姓在故事里加进这个情节,肯定是有相关的因由的。这个因由,就是老百姓对秦朝的暴虐统治,对秦始皇筑长城时残酷役使工匠的史事,有深刻的记忆和愤恨心理。“苦秦久矣”,恨秦久矣,才会有这样的故事情节。这个情节实质上是老百姓对秦始皇的暴虐统治的一种批判。
  秦始皇筑长城时果真很暴虐吗?在正史中,如《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虽然记载了秦始皇的为人“少恩而虎狼心”,也有零星的关于秦筑长城的记载,但并没有秦人残酷役使工匠筑长城的具体细节。但是,根据其它一些旁证材料,还是能推见出秦筑长城时役使工匠的残酷。《秦始皇本纪》的《集解》中有这样一条关于秦筑长城的材料:“论决为髡钳,输边筑长城。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可以看出,筑城工匠中是有大量的刑徒的,还可以依稀看出秦朝残酷役使这些工匠筑长城的情形。
  古代一些诗人的作品和世代相传的民间记忆中,也保留了一些秦筑长城时残酷对待工匠的信息。晋人杨泉所著《物理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之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其冤痛,若此矣。”试想,如果没有残酷的史,哪会产生这样悲苦的歌?真是一寸长城一寸血呀!又如唐代王翰诗云:“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所说的“耆老”的答话,显然是前代的“耆老”传下的,这种世代相传的口述,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史料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