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元曲主旋律

作者:王克明





  元曲好看,好看在那些开放情怀、直抒胸臆、情感细腻、幽默有趣,也好看在那些归田退隐、讽世讥俗、劝世向善、女爱男欢。不过,元曲还有一种有趣,就是那里面的一些东西,今天上点儿岁数的人会觉得非常熟悉,那就是对皇权的粉饰、歌颂、感激、忠诚。散曲里面这种东西比例不大。而杂剧作家们,在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时,经常要推导出皇恩浩荡的逻辑来。这种逻辑是皇权的需要,可以突出地用于宣教,不代表民间最广泛的声音,但能让官家自得其乐,如此就形成了元曲的主旋律,皇恩浩荡就成了元时代的最强音。
  只有对巩固一个政权有利或对毁掉一个政权有力的声音,才可能被视作一个时代的主旋律。元曲主旋律就是一个对皇权有利的东西。读元曲时,顺手捡录了一些这种东西,记作十个类别:一、歌颂太平盛世;二、赞颂皇上恩德;三、比拟东方日月;四、高呼万岁口号;五、敬祝圣寿无疆;六、颂祝皇权长久;七、表达感谢皇恩;八、执行最高指示;九、弘扬忠孝报国;十、雪是国家祥瑞。这里将各少举几例。放在八百年前,这些东西很正常。但是放在八百年后的当代,我们还曾亲历过这些东西,回想起来就觉得苦涩和荒诞了。
  元代统治者没几个识得汉字,文化政策算是自由和宽容的。因此,元曲里有大量人性化的非主旋律内容,代表了民间最广泛的声音。最后也将少选几段,列为十一:非主旋律声音。
  一、歌颂太平盛世
  元代没出现过文景开元、永乐康乾,歌颂一个虚构的太平盛世,应该是官家需求。在大量率真、自然的散曲里面,出现一些这种为官家创作的作品,是皇权时代的必然。这种作品可以讨得皇上欢心,让皇上在阅读中体验到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还可以帮着官家宣传当下的社会很好,不好也好。如马致远在散曲《[中吕]粉蝶儿》里写道:环海清夷,扇祥风太平朝世,赞尧仁洪福天齐。乐时丰,逢岁稔,天开祥瑞,万世皇基。股肱良庙堂之器。/寿星捧玉杯,王母下瑶池,乐声齐众仙来庆喜。六合清,八辅美,九五龙飞。四海升平日。
  胡用和的《[中吕]粉蝶儿·题金陵景》里,强调了好风光与皇上的关系:万里翱翔,太平年四方归向,定乾坤万国来降。谷丰登,民安乐,鼓腹讴唱。读书人幸遇尧唐,五云楼九重天上。/东南佳丽山河壮,助千古京都气象,人稠物穰景非常,真乃是鱼龙变化之乡。山形盘踞藏龙虎,台榭崔巍落凤凰。堪崇尚,载编简累朝盛士,撼乾坤万代传扬。“读书人幸遇尧唐”一句,是表达感恩之心,说出了元曲作家不会不写这种主旋律的原因。
  杂剧的宣教引导作用,强于散曲。杂剧故事使用的不一定是元代情节,但不能少了对皇权治下的溢美之词。《独角牛》:方今圣人在位,天下太平,八方宁静,黎庶安康,端的是处处楼台闻语笑,家家院落听欢声。《黄鹤楼》:俺这里风调雨顺民安乐,百姓每鼓腹讴歌贺圣朝。《渑池会》:见如今黎庶歌谣,雨顺风调,万世皇图,地厚天高。《降桑椹》:您众人望阙跪者!听圣人的命:大汉朝一统疆封,万万载海晏河清。普天下军民乐业,遍乾坤黎庶安宁。反复溢美产生的客观作用,也能使人民怀疑自己看到的是不是社会真实,努力地认为它们只是点儿黑暗面,加强皇权总是正确的意识的培养。
  二、赞颂皇上恩德
  在歌颂太平盛世的文字里,很多地方都提到过出现盛世的原因,那就是因为出现了那么一个皇上。因此,这个人一定要被赞颂。一些元杂剧中的语言,便是直接表达这种个人崇拜,让读者不敢怀疑这个人不同寻常的救星性质。《醉写赤壁赋》:托赖着一人有德黎民乐,万载千秋仰圣皇。《渑池会》:岂不闻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也!《三战吕布》:一统山河帝业昌,文臣武将尽忠良。八方拜表朝金阙,万国来朝赞圣皇。
  这些东西写得合适不合适,可能是作家的认识问题,而《丽春堂》里的语言,读起来就让人觉得有谄媚之嫌了:则俺那仁慈的明圣主,掌—统锦华夷,可则是平安了十万里。/从今后四方、八荒、万邦,齐仰贺当今皇上。其实,这不一定是谄媚,而可能是心声。几十年前,苏联还曾把斯大林说成慈父,而我们也曾把毛主席唱作亲爱的父亲呢。
  三、比拟东方日月
  把圣主明君比作东方升起的太阳和黑夜指路的北斗,可能是一种皇恩意识的传统。八百年前的杂剧里就有“淡淡映晓星,海潮捧现日东升”、“恰便似众星拱北,万水朝东”的词句。
  元曲采用日月同明形容皇上的非同一般和恩泽普遍。无名氏散曲《[双调]新水令》里:万万载户口增田畴辟民归善,民归善省刑罚薄税敛差徭免,差徭免日月同明,日月同明嵩岳齐肩。唱道唱道虎据中原,虎据中原龙飞九天,龙飞九天雨顺风调合天意随人愿。随人愿照百二山川,照百二山川一点金星瑞云里现。《渔樵记》杂剧里:方知是皇明日月光非遍,天恩雨露沾还浅。《㑇梅香》杂剧里说在皇上身边工作是:捧持日月受皇恩,掌握经纶四十春。
  使用日月星辰,是赞颂之登峰造极。这种顶峰赞颂一般用在专制社会里对皇上的溢美之词中,作为主旋律传统,曾一直延续到当代。
  四、高呼“万岁”口号
  在我们的体验中,高呼“万岁”的时代,是荒诞和苦涩的时代。因此,每读到元曲中的“万岁万万岁”时,总有一种幽默的感觉,怪怪的。这种幽默感产生于对荒诞的亲身体验,也产生于今天和几十年前经历的巨大差异,还产生于几十年前和八百年前的没有差异。
  吴弘道散曲《[越调]斗鹌鹑》里有这样几段,段段“万岁”:天气融融,和风习习。花发南枝,冰消岸北。庆贺新春,满斟玉液。朝禁阙,施拜礼,舞蹈扬尘,山呼万岁。/官清法正古今稀,百姓安无差役。户口增添盗贼息,路不拾遗。托赖着万万岁当今帝,狼烟不起,干戈永退,齐贺凯歌回。/光禄寺琼浆玉液,尚食局御膳堂食,朝臣一发呼万岁。祝圣寿,庆官里,进金杯。
  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万岁是一种统一意识,是一种指导思想。“万岁”的观念应该起源于原始人类对长生不老的巫术崇拜。用于皇权后,它的含义跟巫术时代差不多:一,他能老活着,别人不能;二,这是因为他已超越人间,沟通天命;三,他又像是法力无边的神,别人必须敬畏;四,所以他地位极其崇高,所有人得俯首帖耳。这是中国历史中绵延不断的主旋律。元杂剧中也常见。在当时,说皇上万岁,应该是正常的、没有谄谀之嫌的,就像八百年后的人仍然曾发自真心地呼喊过“万岁”一样。
  以下几处“万岁”,都是八百年前剧中人物的口语道白。这应该是摹写了当时的生活真实。《蝴蝶梦》:今日的加官赐赏,一家门望阙沾恩。〔正旦同三儿拜谢科,云〕万岁!万岁!万万岁!《敬德不伏老》:圣明主加官赐爵,朝帝阙拜谢皇恩。〔尉〕万岁!万岁!万万岁!南戏《荆钗记》:宜令钦此。谢恩!〔生〕万岁!万岁!万万岁!南戏《幽闺记》:军情紧急,不可稽迟。谢恩。〔外〕万岁!万岁!万万岁!《幽闺记》还有:呜呼!彝伦攸序,尔宜钦哉!谢恩!〔众〕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也是我们经历过的生活真实。几十年前,我们都狂呼过这样的口号,节奏一样,一字不差。非狂呼者,也曾被迫高呼。因为这口号已成为时代最强音,成为非宗教的五体投地表现。
  五、敬祝圣寿无疆
  跟“万岁”表达同样意思的其他词语,文革中用过“万寿无疆”。在元代,这方面语言略丰富一点儿,可以说“万万年”,还可以说“圣寿齐天”。没留神元曲中用不用“万寿无疆”这个古老的词儿。我看到的,其形态改成了“圣寿无疆”。《丽春堂》:愿陛下圣寿无疆,顿首诚惶。唬的我手儿脚儿忙也波忙。俺如今托赖着君王,可怜我疏狂,直来到宅上,死生应难忘。《三战吕布》里也有:端的是太平之世,愿圣寿永无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