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胡耀邦外交活动的创新

作者:朱 良





  1986年6月8日至23日,胡耀邦总书记应邀访问了英国、联邦德国(简称西德)、法国和意大利四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首次以总书记身份正式访问西欧。1986年前后是中国同西欧国家关系很好的时期。
  
  胡耀邦为对外政策重大调整的努力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代表中共中央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缅怀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历史功勋,学习他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品德风范”,讲到“他为新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胡耀邦同志“为我国对外政策在新时期的重大调整做出了努力”。针对“三个世界”、一条线战略和强调战争不可避免,他在1981年3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等四个原则,并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报告第五部分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为题予以阐述,指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革命决不能输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胡耀邦的领导下,加快了说服有些党,搞革命依靠外援是不可能成功的,并作了自我批评;积极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的关系;1980年邀请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访华,开始了同几十个被称为修正主义并中断了十多年关系的共产党恢复关系;胡耀邦提出了党与党关系的四项原则,即“完全平等、独立自主、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后来被写入了党章。1977年开始,法国、西德、英国、意大利等八国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曾希望同中共建立关系,当时我党均未予以置理。1981年2月,由密特朗率领的法国社会党代表团应邀访华,回国后三个月,密特朗赢得了总统选举,后来又以总统身份访华。1984年5月底,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社会党国际的主席、前总理勃兰特应邀访华,胡耀邦在欢迎讲话中赞扬勃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南北对话的努力,指出“当今世界最根本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问题,一个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我们同社会民主党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谋求相互了解与合作”的方针。胡耀邦同访华的外国政党领导人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深谈,结交了很多朋友,不少人邀请他回访。密特朗特别是勃兰特访华后,全世界主要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就陆续同中共建立了友好关系。
  
  出访“名义”、陪同人员及访问次序
  西德、法国、意大利、英国四国的领导人和在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及意大利共产党、法国共产党,都邀请胡耀邦总书记去访问。胡耀邦是以“总书记”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义去出访?有的同志担心,如果以“总书记”名义,可能不会受到国宾礼遇,有的国家元首、总理可能不好出面接待。但是胡耀邦坚持用“总书记”的名义。实际上当时的顾虑是多余的,后来四国都是以最高规格接待。
  总书记的陪同人员共6人,他们是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费孝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联部、外交部的负责同志、总书记特别助理,以及驻有关国家大使。
  决定费孝通作为总书记出访西欧四国的主要陪同人员,这是恢复了三十年前的做法。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率领党政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典,副团长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成员还包括郭沫若、茅盾(沈雁冰)等知名人士。
  由于有些国家除国家领导人邀请外,还有在野党邀请,日程的安排比较微妙。英国撒切尔首相1984年12月访华签署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时,就邀请胡耀邦访英,1985年9月又发来正式邀请并确定了时间,因此就把英国作为出访的第一站。主人方面还安排了女王、三位保守党、工党前首相宴请或会见。访问的第二站是西德。勃兰特是前总理,又是社会民主党主席,他到机场迎接总书记一行,然后陪车去参加科尔总理的欢迎仪式。勃兰特除举行大范围会谈,设午宴欢迎,还到我驻德使馆进行小范围会谈,并赶到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北威州参加州长劳举行的欢迎宴会。第三站法国,当时是两党“共处”政府,总统密特朗属社会党,总理希拉克属保卫共和联盟。希拉克既以巴黎市长名义举行盛大招待会欢迎并举行会谈,又以总理名义宴请胡耀邦。他后来担任了12年总统。法国共产党也发出过邀请,但当时处境困难,胡耀邦偕少数人去法共中央本部会见了总书记和法共机关工作人员。第四站是意大利,克拉克西总理当时政治上遇到了麻烦,日程中有将近一天时间由意大利共产党安排活动。
  从政治上和节约费用考虑,这次出访特别强调出访随行工作人员要精干,人数要尽量控制。连胡耀邦在内,访英为39人,访德和访法为40人,访意为41人。
  
  关于出访的几个指导思想
  这次出访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胡耀邦和陪同人员开了11个半天的准备会议,除了研究出访国家的形势、如何发展两国关系,逐个讨论了讲话稿、宴会稿、会谈内容和答新闻记者的口径,讨论中还提出了几个指导思想,强调外事工作也要创新、改革。在出访期间和结束访问回国后,又几次开会总结了这次访问。胡耀邦强调了以下精神。
  (1)最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国家作一个好的二三十分钟简明扼要的讲话,也可以当场回答问题,使外国领导人、各界人士和舆论界对中国内外政策、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有所了解,树立中国爱好和平的形象,减少疑虑,从而增强同我国发展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的信心。每个讲话突出一个重点,有针对性,有说服力,不讲套话,要有点文采,少用共产党专用的一些术语。
  (2)过去从苏联学来的那种举行二十多人的大型会谈可以搞,但是效果一般。要真正谈点问题,了解点情况,真正交点朋友,促进两国友好,就要多安排一些同各国领导人小型的两三人参加的深入交谈。因为是由领导人面对面谈,没有本国有不同意见的人在场,没有拘束,又不讲套话,谈话的深度和引起对方重视的程度就不一样。要多学习周恩来总理同外宾谈话的艺术。
  (3)同对方谈经济贸易问题要实事求是。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的出国代表团,为了赢得对方高规格接待,乱开经济合作的支票,吊别人胃口,最后不能兑现,影响很坏。要告诉对方,哪些事现在可以办,哪些事现在办不到;我们方面存在什么困难,对方应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这样使对方看到你是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注:这次在意大利就对菲亚特汽车厂董事长阿涅利说:“本着友好的感情,坦率告诉阁下,中国对小轿车的需要只能逐步增加,几年内想把合作生产小轿车的规模搞得很大有困难”)。
  (4)要善于通过西方国家的电视等舆论工具介绍我们的观点和中国的形象。不要怕新闻记者提怪问题。出访前,法国方面曾试探过在访问期间胡耀邦同密特朗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这在当时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的同志有些顾虑,怕总书记遇到难堪或受到冷遇,没有同意法方建议。总书记到了法国后,重新研究了这个问题,认为应该充分通过法国的舆论工具面向法国广大电视观众做工作,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因此他直接与密特朗商量,密特朗很高兴,于是举行了联合记者招待会,结果有二百多记者参加,谈了80分钟。两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配合得也不错。这次联合记者招待会是总书记在西欧四国几次记者招待会最成功的一次。以后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就逐渐成了我国外交活动中的一个习惯做法。
  (5)要注意改变欧洲人对共产党人形象的成见。这次到英国时,听到有的英国人说:共产党总书记的“脸孔是红的”,意思是没有“人情味”。在参观莎士比亚故居时,有一群女中学生坐在草坪上玩,总书记走过去,坐在这些女学生中间,亲切地与她们交谈,引起了新闻记者的惊讶,这是日程安排中没有的。在参观牛津大学时,93岁的原保守党首相麦克米伦校长,在宴会结束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和行走时,总书记搀扶了他一下,表示了对老人的尊敬。这些小事被英国舆论注意到了,撒切尔夫人也知道了。英国报纸说,英国人包括女王在内都欢迎这位坦率、讲实话、通情达理的共产党人。原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脸孔并不是“红”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