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关于撰写《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来源》一书的几点说明

作者:黄道奇





  编者按:现在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好像少了,但是热心于马克思的人仍然是有的,黄道奇同志就是一个。黄道奇同志从湖南省委组织部长和省人大副主任的岗位退下来,现在已年逾八十,为了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来源,下决心读欧洲的许多名著,并写出厚厚的三本读书笔记(《晚年读书札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第三集)》),现在综合编成一书名曰《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来源》,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刻苦探索马克思的原意,在不少问题上做了拨乱反正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读书大不易,包括马克思的原著和西方许多颇是生僻的名著,提出自己的见解尤难。但是黄道奇同志知难而进,终得战果。此点很值得我们学习。现将黄道奇同志关于写成此书的“几点说明”公布在这里,以彰其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本书是从我出版过的三本读书笔记,即《晚年读书札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第三集)》挑选、节略编成。书名仍取《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来源》。
  二、文章不是依照写作时间的次序排列,除第一篇《读史纵横杂议》外,基本上是按所叙历史年代的次序排列的。这样作有利于比较容易找到欧洲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
  三、我读历史是为了弄清西方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从而努力按照西方文化传统去解读马、恩著作的原意,开始时并不十分自觉,后来感到越来越重要了;我们不能责怪汉语翻译家们,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实在是中西方的辞义有时相隔太远,这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而产生的,特别在哲学领域里,尤以德文为甚。遇到这些问题,本书都作了些诠释。
  四、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人类只能不断地、一步一步地认识自然和人类自己组成的社会。这个论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也应当作为历史科学来对待,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来发展的。他们在世时正值欧洲资产阶级用最无情的手段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的时代,他们的愤怒代表了工人阶级强烈的要求,这只能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去理解,在实践中去发展。有些论断不论过时或错误都应予以放弃。他们都和我们一样是普通的人,是实践中的人。假若你看到了马克思有错误就否定他,那只是你的思想里早就仍然有一种神,或为一尊偶像所占据,你只能依赖它而生活,那就离开马克思太远了。
  五、有人从劳动创造价值入手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是特定经济领域的实用经济学),其实这个命题早在17世纪的威廉·配弟就提出来了,是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加以完成的,李嘉图早就料到这一论断将被人们所误解,马克思也一样。他在写《资本论》第一章时,多次重写,只怕别人难以理解,我认为他已经讲述得十分通俗了。但是仍然受到怀疑甚至反对。有人提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虚构的,其实这是一种人们每天在思维时常用的抽象法,“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其共同点,也就是说,所有不同的具体劳动中,抽出其中的共同的质,称“抽象劳动”。譬如,每个人体都各不相同,他们的共同点,即共同质就是普遍称之曰“人”——抽象的人。在这本书中作出了应有的回答。
  六、一般书籍和文章把黑格尔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影响的时间,估计得长了一些,其实大学生马克思就开始摆脱黑格尔的思想束缚,这可从他写的博士论文里看得出来。当然,我们非常尊重黑格尔对哲学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这本书里都作了记录。
  七、过去论马克思思想时强调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而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则可以感受到其直接受费尔巴哈人本学说的影响更大,《经济学——哲学手稿》表现得最为明显。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到人的异化的论述,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他的研究生涯大部分时间都被撰写《资本论》占据了,异化理论就是这个巨大工程的准备和发端。这些我过去不知道,谢谢学者们文章的指点,晚年才弄清。
  八、社会主义思潮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是对“平等”的内涵的深化,它从来是代表社会的下层弱势群体的利益。19世纪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想家比较完善地表明社会主义的意义,这本笔记都作了相应的记录。
  九、文艺复兴是欧洲的大事,是中世纪以后的第一次启蒙,先进人物要求以人的地位代替神的地位。即恢复人性反对神权专制,回到希腊民主制度;自17世纪以来,以培根、笛卡尔为代表的自然哲学、以霍布士、洛克为代表的人文科学发其端,在艰难的条件下,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以后的著名代表人物斯宾诺莎、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康德,他们分别为发展自然科学、人文学、政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英国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为构造一个比较合理的政治权力制衡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19世纪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都是从这些思想中走过来的,我的第二本笔记涉猎到一些著作,为压缩篇幅,在这本书中没有全部重印。
  十、欧洲文化的渊源是希腊、罗马,主要是希腊哲学、科学和它的城邦制度,马克思精通希腊哲学,对城邦自由人联合的体制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理想目标是借用了希腊的“自由人”(公民)和“联合体”(国家、城邦共和体制)而命名的。我看过几本欧洲和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关于希腊历史的著作,都不及我国学者顾准写得深刻。我将顾准有关希腊的著作写成笔记,遂成为我的第三本笔记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以及溯源而上的米利都等学派的自然哲学做了几篇笔记,编入本书的只能撷其要点了。
  十一、我对马克思关于“消灭私有制”的问题开始最为关心,有学者认为汉译“消灭”一词,应译为“扬弃”为准确,这是正确的。当然所谓消灭私有制是指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是“自由人”必备的条件)。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以后的著作中显得越来越谨慎,以后提出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恩格斯承认1848年的形势他们估计错了,这与当时工人的迫切要求和激烈情绪有关。恩格斯以当时国际工人运动领袖的地位而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历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了向人民负责,向历史负责,这种坦荡的胸怀和崇高的品德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以后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有着它的长期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在工人阶级长期的斗争下,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中,社会主义因素正在西方发达国家里不同程度地迅速增涨。这种渐变的方式,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欢迎的,与他们对暴力和和平的两种方式的论断相吻合。
  十二、后来我越来越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专心攻读了,马克思所写的《法兰西内战》和《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以及恩格斯为此两书所写的《导言》,使我突然清醒了,沉浸在欢乐和痛苦之中。马克思把他首先反对、后来热情支持的巴黎公社革命,作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范例;而政权组成人员却很少是马克思创立的第一国际成员,实际上是一种不同社会主义派别共同执政的体制。这里所讲的“民主”是直接民主,“共同执政”是从古希腊创立的“轮番为治”衍化为“共和”制度而来,即政党政治和代议制度。就是说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其实是一种民主共和制,很多人只理解为政权建立后的对反动派实行镇压的职能一面,这个词在党内遭到很多人的误解乃至反对,恩格斯在《导言》中作了严厉的批评,可见当时的误解就不少了,何况我们?!但早在三十多年前顾准就读懂了它,实在难能可贵,我自己也感到羞愧。既然如此,现在不大用这个词是有道理的。
  十三、欧洲人常将马克思主义称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是对的,他们的学说是共同创造的。他们之间也有分歧,据马克思亲属和亲密朋友撰写的马克思传记,描写了他们曾因有分歧发生过剧烈的争吵,几乎都要第三人努力调解才能罢休。我相信这些描述是真实的,因为见事角度不尽相同当然会产生一些分歧,很正常,如果没有分歧就不正常了。人文科学是一种历史科学,都具有时代的特征与局限。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还生活了近十三年,欧洲的经济、政治有了许多变化,恩格斯敏锐地看到了它,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更多地重视通过工人运动合法斗争进入社会主义,俄国人因不理解欧洲政治、经济已经逐渐在变化的情况而发生了误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分歧,我们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有必要予以澄清。我的笔记对恩格斯晚年巨大贡献作了记录,当然他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新贡献远不止这些。
  十四、我说过,老年人读历史是痛苦的事,大概历尽沧桑,人的神经变得有些脆弱,而历史血泪斑斑,老人经受不了这种刺激,因而老泪纵横,无限惆怅;只是看的多了,习以为常,变得有些麻木。
  十五、最近有人著书,认为二十世纪以来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们犯的错误都是由于马克思的误导,把一切过错都归咎于马克思。使我忽然想起了前苏联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我国有个时期出版的《马恩选集》也没有把恩格斯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所作的《导言》收进去,前本书是马克思创立自己学说起始时写的,非常重要;后一篇是恩格斯最后的一篇重要著作。那么这是谁误导的呢?
  十六、感谢我国一些关心马克思主义命运的同志看得起我这个工作,给以帮助,尤其是得到陈敏之同志的有力支持而得以终篇,我是十分幸运的。
  我是不是还有点时间继续读书、写笔记,我无法回答了。
  2007年10月
  (责任编辑 吴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