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难忘我尊之为师的范长江

作者:庄 重





  说起与范长江的关系,先举一例:我本是新华社的门外汉,是范长江把我引进新华社的大门,又是范长江言传身教,引我在新华社开步走,一走就走了40年,从青年到皓首。我生于1917年,范长江1909年出生,仅比我年长8岁,但是,我始终将他作为我尊敬的师长。
  70年前—1937年8月,范长江在汉口主持召开全国记者代表大会,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青记)。它就是中国记协的前身。
  提到记协,我便想起中国记协的创始者和最初的主要领导人范长江。中国有范长江才有记协。范长江是记协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
  好像是天公作美,我有幸曾经两次与范长江一道工作,一次在淮阴,一次在上海,长江都是我的直接领导者。
  1937年2月,范长江访问延安,毛主席与他通宵谈话长达10个小时,范长江思想政治上出现一个飞跃,他衷心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实行新民主主义、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蒋介石一党专政。他按照毛主席指示回上海后进行百余次大会小会的公开宣传。
  1938年秋,范长江离开《大公报》以后,决定独立自主创办新闻事业。1939年初,他在桂林成立国新社。1939年5月,经周恩来介绍,党中央批准,范长江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重庆、桂林、香港三地的活动,由周恩来、李克农、廖承志分别领导。1941年,范长江在香港创办了《华商报》。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两次密令逮捕范长江。范长江化名化装逃出虎口,辗转来到上海,在地下党帮助下于1942年7月7日进入苏北抗日根据地。范长江一到苏北,如鱼得水,干劲倍增,积极活动,一百多天里办成了几件事:
  (一)创建新四军苏中分社(下设两个支社),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当社长。
  (二)在新四军军部成立“华中新华社”,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钱俊瑞任社长(不久改由范长江继任)。
  (三)9月6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范长江采写的两篇《苏北根据地观感》。9月16日,毛主席在给陈毅的电报中表扬了这两篇通讯。
  (四)建立新华社淮南分社,包之静兼任社长。
  (五)建立淮北支社,张景华兼任社长。
  这期间,范长江在苏中还开办电务人员训练班,选调赵元龙当班主任,为新华社的发展准备电务工作干部;派戈扬北上筹建新华社苏北分社。在阜宁停翅港,范长江请罗列捎信给苏中二分区副专员陈同生(陈农菲),商量关于恢复“青记”问题。陈同生为原“青记”理事。
  以上是我现在还记得的几件事。在这么短的时间,范长江穿过多少道敌人封锁线,跑了多少里路,做了这么多的工作。很难想象,他耗费了多少智慧和精力。他的这种行动和精神,让我钦佩不已。
  1945年日寇投降。两淮——淮阴、淮安相继解放。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创办《新华日报》(华中版),指派范长江负责筹备工作。范长江只用一两个月的努力,就筹备好了。1945年“一二·九”,《新华日报》(华中版)在淮阴创刊。范长江任社长,恽逸群任总编辑。
  这时候,“华中新华社”更名为新华社华中分社,谢冰岩兼任分社通讯部主任。不久,范长江在淮阴创办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任校长,调谢冰岩任教务长,由我继任分社通讯部主任。1946年二月,新华社华中分社扩大成华中总分社,范长江任社长,人员增加至100多人。总分社下设4个分社、10多个支社。报社通讯部就是总分社的通讯部,我被任命为部主任。报社通讯部是虚的。总分社组织机构相当大,通讯部是主体,实际上主管总分社的全部工作。通讯部副主任虽然先后有张黎群、戈扬、吴青、乐静、陈笑雨、孙明、吴江等六七人,但前四位副主任不久就调走了,陈笑雨又来的晚,所以总分社总是很忙。
  与范长江初次见面时,我问范长江:“华东局民运部长派我到运河码头做码头工人的工作,成天在码头上跑来跑去,你是怎样发现我把我调来的?”范长江笑了笑,说:“这很简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一到苏北,就想办报。要办报,就像打仗,首先要调集精兵强将,组织一支勇敢善战的队伍。我经过调查,掌握了华中根据地所有新闻干部名单。谁能做什么工作,我心中有数,预做安排。所以,华东局说一声‘办报’,我马上将一份干部名单送请华东局审查批准任命。这样,也就把你调来了。”范长江说简单,我觉得他很不简单。在我心目中,范长江不单是一位著名记者,也是新闻界一位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战略家。范长江具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帅才,堪称中国新闻界的一帅。
  起初,我对新华社业务知之甚少,是门外汉,不知从何下手,感到很为难。我向范长江求助。我说:“长江同志,我没做过新华社工作,我拜你为师,当小学生,从A、B、C学起,请你多多费神帮助我啊。”范长江见我态度诚恳,跟我谈过几次话。每次谈话,他总是热情地鼓励我。他说:“我知道你在抗日根据地办报有经验,凭你的经验和能力,完全可以做好你目前的工作。不然,就不会调你来了。”他又说:“我看,你首先要树立坚强的信心。万事开头难。只要你有信心,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就会取得胜利。”“新的时代,新的环境,许多新的东西,我也不懂。工作中有困难,是难免的。你有困难,我能解决的,一定帮你解决。最可靠、最有效的有两条:依靠党,依靠群众。这两条合起来就是两面刃,加上个人的积极努力,困难便可迎刃而解了。”
  范长江跟我谈得最多的是关于新闻采写问题。归纳起来,有三条原则:(一)新闻要真实、客观、公正,让事实说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不能有半点虚假。对笔下所写的事实,必须认真核实。(二)要有全国观点。首先要分析新闻有无普遍意义,估量它在全国、全世界会有多大的影响。有的新闻须加背景和注释,让读者一目了然。(三)新华社是消息总汇。新华社发稿应以短消息为主。消息短,发得快,才有竞争力,报纸和广播电台的采用率才会高。
  事情过去60多年了,范长江跟我讲的话,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1946年5月,范长江调往南京,我与恽逸群、包之静、谢冰岩等人到机场送行。范长江在南京担任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新闻处长兼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7、8月间,他陪同滕代远到两淮访问,和我见过一面。11月,中共代表团从南京撤回延安,范长江被任命为新华社副总编辑,主管特派记者。1946年9月6日,我被任命为新华社特派记者,解放战争中在华东战场采访,自然归范长江管。1947年8月,我军转入大进攻时,总社副总编辑陈克寒亲临前线总结华东前线分社经验并通报全国。所以后来范长江对我说,他很了解我在前线的情况。
  我与范长江第二次相遇合作共事是在上海。1949年5月,我军发起上海战役。5月24日夜间,华东局和“三野”总部乘数十辆大卡车冒雨从苏州出发,进入上海苏州河以南市区,大家被雨水淋成落汤鸡,下车后静静地站在马路人行道边待命。华东局和上海市、“三野”的领导同志在原“励志社”开会,迅即展开接管工作。新华社“三野”总分社进驻苏州河北岸的新亚酒楼。那时闸北火车站至吴淞口、高桥一带炮声隆隆,我军还在聚歼残敌。我是“三野”总分社副社长,奉命作为军代表协助范长江接管国民党中央社。范长江和我首先来到外滩附近的圆明园路接管中央社。范长江对中央社冯有恒、温时若等数十人讲话,宣布接管政策以后,立即去汉口路接管《申报》,筹备出版《解放日报》。原来,党中央早就决定《解放日报》改在上海出版,作为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机关报,并任命范长江为社长、恽逸群为总编辑。范、恽两人10天前在丹阳就组织好了办报班子,等着上马了。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解放日报》在上海创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