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商榷

作者:薛德震





  编者按:1983年3月7日,中国文联主席周扬在中央党校作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报告。这篇报告因谈到了“异化”和“人道主义”,受到了胡乔木、邓力群等同志的批评。此后,“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成了当时“反精神污染”的一项主要内容。作为“反精神污染”的重要成果,胡乔木发表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长篇文章。但是,也有不少同志不同意胡乔木这篇文章的观点。事情已经过去了20多年,人们已经淡忘。但是,最近有人又拿出胡乔木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来质疑“以人为本”。薛德震同志为此写了一封信。本刊全文发表。
  
  中原同志并《胡乔木传》编写组全体同志:
  你们撰写的《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文和中原同志署名的《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胡乔木》一文,我拜读了。胡乔木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正如你们所说是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是我所崇敬的长者,对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我是永不忘、时刻怀念的。所以,对你们所写纪念他的文章,我是非常赞成的。但是,有一点,我稍有不同意见,今特提出商榷并望赐教。
  
  一、关于人道主义问题
  中原同志在《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胡乔木》一文中,对乔木所撰《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所作的评价,我觉得不太恰当和全面。乔木同志这篇长文的突出贡献和具有创新意义之处在于他肯定了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熟悉中国“文化大革命”前后历史的人们都还记忆犹新,就是在“文革”前我国理论界长期批判人道主义,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便是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凡讲人道主义都是唯心主义的,都是反动的。到了“文革”期间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造反派加给刘少奇、邓小平的一顶政治大帽子,便是他们宣扬“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推行人道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有时还不点名含沙射影地用这种观点批判周恩来。在实际行动中,则对广大老干部、革命群众大搞法西斯式的“全面专政”,血淋淋的暴行盛行,制造了多少冤、假、错案。在清算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篡改马克思主义的罪行时,人们从理论上进行严肃的反思,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应当是讲人道主义的,应当是要实行人道主义的,所以提出了应当研究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但是,就是在这个时候,某些“资深教授”仍然坚持传统观点,在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一次有关人道主义的学术讨论会上,这些教授非常坚定地重申人道主义只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唯心主义的、反动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应当讲人道主义的。正是在这之后,乔木在其发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长文中,以鲜明的态度肯定应当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当时,主张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理论工作者认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同马克思主义是相通的,所以,对乔木同志的这一理论上对“左”的传统观点的突破是支持的、拥护的,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但是,这篇文章也留下了隐患,留下了自相矛盾和理论上的偏颇之处,给在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上坚持传统观点的人们留下了理论上可以利用的空间,这便是该文提出要区别人道主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首先乔木同志作这样的区分,在逻辑上说是自相矛盾的,在理论上是不周密的,是讲不通的。
  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二十多年前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争论,争论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主张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人们,实际上也就主张有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的人本主义。在党中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后,那些曾经反对讲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人们也承认有“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了。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但是他们仍然坚持乔木同志的区分,说“以人为本”只能在伦理道德的意义上讲,不能在其他意义上讲,并以此来质疑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包括伦理道德观)本来是一致的,是一整块钢铁。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是可以将这三观分割开来,说自己的价值观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而世界观、历史观则是唯物主义的?如果有人如此说,那是不可思议的。但乔木同志这样区分,则留下理论上的误区。
  马、恩从创立唯物史观起,到他们成熟时期以至晚年的论著中,在有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论述中,有一根主线或者说是核心主题就是有关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贯穿始终,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内容。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在《“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一文中,采用编年叙事的方法,引用了马、恩大量原著来加以论证。(见拙著《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20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113页)在作了这样的翔实引证后,我说:这样的唯物主义的人本观,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后,在他们成熟时期直至晚年的大量著作中,不但继续存在,而且不断深化、升华,构成完整的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在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马、恩作了这样经典性的表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经典名著《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的基本特征是唯物主义的、是实践的,所以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直截了当地将唯物史观定义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二,将人道主义区分为历史观与伦理道德观两种不同含义,而且认为只在伦理道德观的含义上讲才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的含义上讲则是唯心主义的,不仅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在理论上是不周密的,而且并没有超越旧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恰恰是重蹈了旧人道主义的窠臼。从哲学发展史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实践的人本主义,是对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旧人道主义的超越和扬弃。在什么地方超越和扬弃了呢?最根本之点就在于以往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把他们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只局限于被剥削被压迫者的伦理道德的诉求,并且希望通过对资产阶级进行道德说教来实现被剥削被压迫者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正是在批判了这种关于“爱的呓语”之后建立起来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回顾马克思是怎样创立了唯物史观时所说,在费尔巴哈那里,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帮助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是和它的一切前驱者一样的。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而在现实世界面前,是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但是,恩格斯强调说:“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241页)这种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包含着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到全人类的解放,再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丰富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仅仅局限于伦理道德的范畴内,实际上仍未跳出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旧人道主义的窠臼,现在应该是从这种窠臼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了。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