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我的校长李品珍

作者:胡竞成





  2005年5月,我们衡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高20班同学在武昌聚会。这些年届古稀的老人,自1956年高中毕业分手后,穿过半个世纪的风雨,从祖国各地走到一起倾诉衷肠。回忆高中生活,大家都忘不了李品珍校长给我们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最近,由彭水梅主编、杨泰波作序的《大写的人》一书出版。想不到看起来个子不高、举止文雅、和蔼可亲的校长李品珍,竟是名震湖南宁乡、福建永安、曾与郭沫若、羊枣共同战斗的老革命!还是卓有成就的《红楼梦》研究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至今97岁高龄,仍奋斗不息。
  
  (一)创办《沩风》宣传真理
  李品珍1911年9月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自耕农家庭。他1925年投身政治活动,1926年加入了共青团,1927年担任共青团宁乡县第四支部书记。他1930年入省立一中(毛泽东同志母校)前后,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始有了“爱与创造”人生观的构想,1931年作长文《生命论》,阐释“爱与创造”人生观。1935年9月15日,李品珍与同学黄鼎青自掏腰包创办《沩风》半月刊。利用《沩风》,将经过三年思考的“爱与创造”人生观重新阐释,认为:“这是唯一的合理人生观”。我惊奇地发现: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努力实现的创新型社会先进思想,原来70多年前已在李校长心中萌芽了!
  《沩风》在揭露、批评宁乡教育落后的同时,还发表了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很受读者欢迎,成为宁乡乃至长沙很有影响的刊物。李品珍也以此为阵地,发表了大量政论、杂文,如:《论热情》、《道德论》、《青年论》等,观点鲜明,战斗性很强,使国民党顽固势力坐立不安,C.C组织几欲点名取缔。
  
  (二)抗日救亡虎口脱险
  1937年9月,李品珍根据中国共产党动员全民族实行抗战的宣言,自觉行动起来。他用毛边纸办起《抗战壁报》,同时,开办“抗敌讲座”,以显浅易懂的语言宣传抗日,观者听者如潮。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发起为前方将士募捐寒衣活动,将被盖20床、棉背心100件、毛巾100条、力士鞋50双,敲锣打鼓送到抗敌后援会。接着,针对日本鬼子在战场上施放毒气,他又办起了20多人的看护训练班,使八人成了正式护士,一人成了战地医生。1938年2月,他被任命为中共宁乡县工委书记兼任第一女校支部书记。
  李品珍在宁乡建立了坚强阵地,自然为国民党顽固势力所不容。1941年农历除夕,他与祖父正在守岁,突然有人敲门。当中医的祖父以为有病人便打开门,来人一见李品珍,就叫喊,接着又拥入一伙人,为首的亮出驳壳枪:“不许动,房子已被包围了!”说着“叭!叭!”两枪示警。李品珍故意做出顺从的样子,被两个特务押出柴门。走到门外水塘尽头,听见他们耳语:“就在这里!”他知道他们要杀人了!随即一个“猛虎洗脸”,反身卡住持枪特务的脖子,特务来不及回神,李品珍已乘势将他一甩,反身从一丈多高的塘基上跳到塘下田里,接着双腿一弹,风也似的掠过了四丘稻田,弯腰跑进对面山下小水沟,后面追上来一串枪声,居然都没有打中。李品珍终于顺利冲进了夜色笼罩下的森林脱险。特务们只好在归途捉了一名农民交差了事。
  这次历险,在当地百姓中传开,成了“那样斯文的李品珍会飞檐走壁,被捉住还能甩开五个拿枪的特务、跳过两米多高的围墙成功逃脱”的英雄传奇。
  
  (三)奔走革命并肩羊枣
  摆脱了特务追捕的李品珍,开始了长达两年九个月的革命流亡生活。他改名李达仁,先后潜至衡阳、桂林、香港,以笔名史任远为《野草》、《青年生活》、《力报》、《广西日报》及《开明日报》撰稿,为茅盾主编的《笔谈》(香港刊物)、张铁生主编的《青年知识》(香港刊物)及《时代批评》撰稿。1943年10月16日李品珍来到福建战时省会、战时我国东南地区“文化名城”永安,被聘任《建设导报》主笔。该报发表了大量进步文章,评述抗战和反法西斯斗争局势,揭露和抨击国统区腐败丑恶的现实。李品珍写了20多篇社论,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李品珍还和谌震等人创办了东南出版社,谌任社长,李任经理。初期印行了当时的名著《天下一家》、《东京归来》、《联合国概观》后,许多作者将他们的著作拿到永安出版。其中有郭沫若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夏衍的《水乡吟》等。郭沫若收到绸面烫金的《浮士德》时,简直爱不释手,一再说:“印得很好,很好!校对、装帧都好。”亲自给李品珍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加以赞扬。后又把花了15年心血研究、刚刚才编好的《先秦学说述林》送东南出版社印行。此书后经郭老增补,后来成为《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现存北京“郭沫若著作陈列室”。正是由于李品珍带头艰苦创业,东南出版社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先后印行了30余种七八万册进步书籍。
  李品珍还收集于潮(乔冠华)写的《方生未死之间》、茅盾写的《论“生活的三度”》等文章汇编成一本集子,定名《方生未死之间》。这是东南出版社出版物中最富战斗性、现实性的读物之一。李品珍为这本书写了5200字的长序。他写道:
  “……我们负担着民族的不幸历史的重担,不能不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走完人家两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我们的工作繁重,任务艰巨。
  ……只有人性的充分发扬,人间生活才会至真至善至美。人性的体现方式是爱与创造的生活。爱人类,爱万物,爱生活;创造生活中的新事物。”
  《方生未死之间》的序言不但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后来的反饥锇、反迫害、反内战运动中起了很大的动员作用,广州中山大学的学生上街游行时曾朗诵这篇序言,作为动员的武器。
  1944年6月新闻巨子羊枣(杨潮)到永安,被聘为《民主报》主笔。羊枣请李品珍等组成“社论撰写委员会”。从1944年8月至1945年7月,共发360篇很有战斗性的社论,其中李品珍写了70篇,达10万字。今天,我们回头再看看《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为民主政治进一解》、《改善儿童教育》、《完成历史的使命》、《论东南文化建设运动》、《论国民大会》、《世界政治的坦途》等篇章,仍具有现实意义。
  1944年9月,羊枣创办《国际时事研究》周刊,任主编,李品珍、谢怀丹任编辑。从1944年9月1日出刊,到1945年6月26日停刊,共出了39期,是当时东南地区最畅销和具有较大影响的进步读物。李品珍积极协助羊枣工作,对羊枣的政治军事论文十分钦佩,他在《羊枣与〈国际时事研究〉》一文中赞叹:“羊枣的军事评论的杰出,表现在他对每一次军事局势的重大发展的前因和各种可能的后果分析得那么透彻,敌对的双方战斗的结果往往恰如他所分析。他不但熟悉战斗双方的历史和地理,甚至对双方指挥人员的战斗性格和其指挥才能的特点都力求作尽可能多的了解,因而更有利于判断双方在战场上角逐的必然结果。”“……连那些精心绘制的战地形势图,也无不出自羊枣一人手笔。”
  国民党顽固势力终于对羊枣、李品珍等伸出了罪恶之手。1945年7月11日,永安少将特务俞嘉庸按顾祝同密电,命令立即逮捕重要“共党分子”福建省主席刘建绪的随从秘书谌震、福建省政府参事杨潮(羊枣)。7月12日谌震等3人被捕,7月15日羊枣、李品珍等4人被捕。后又将逮捕范围不断扩大,被捕者共达29人。这正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永安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事件,被称为“永安大狱”。其中,优秀共产党员、著名记者、杰出的政治军事评论家羊枣遭捕半年后被虐死狱中,故又称为“羊枣事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