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李宗仁在老河口

作者:朱 芒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和他统率的战区部队,在极为复杂、严峻的局面中,经襄樊抵达老河口。
  日军为巩固对武汉的占领,力图以武力与“谋略”分化、瓦解国共抗日力量,“覆灭”敌后新四军和正面战场部队。国民党五中全会作出积极反共的决定,同时对李宗仁、桂军及其它杂牌军监视掣肘吞并;后方贫困,民不聊生,面对十分艰难的处境,李宗仁仍以民族大义为重,基本坚持了他自己提出的“先国难而后私仇”与日寇“焦土抗战”不为瓦全、打败侵略者,收复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
  日军占领武汉后,“华中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茨力主“西进”,中路经随县、枣阳、襄樊、老河口,由陕入川,直逼重庆。五战区部队(包括新四军五师)是时辖有18个军43个步兵师,部署于武汉外围鄂中、鄂西北大洪山、桐柏山、随、枣、襄樊、老河口和南阳。日军无论是巩固其对武汉地区的占领还是继续“西进”,五战区部队首当其冲为其严重障碍。而襄东的得失,对全国正面战场战局影响重大。1939年5月,日军纠集第3、13、16师团10万之众,妄图在襄东一举“覆灭”五战区部队主力。李宗仁作了相应部署。战役展开于大洪、桐柏、随、枣数百里的广阔地区,战斗十分激烈。史志记载:“174师在随县与敌激战于襄花公路沿线,日军充分施展机械化优势,坦克开路,轻重机枪排射,中国军队既无平射炮,又无穿甲弹,敌人坦克所过之处,状况惨烈。174师牺牲之大,为抗战以来所罕见。”174师与敌拼杀急需友军呼应支援,而拥有10万之众的中央军嫡系部队汤恩伯军团却与敌稍一接触,即擅自放弃阵地,从随阳店一带后撤至南阳,致使李宗仁的全面部署敞开大口,日军无所顾忌地长驱直入,形势急转直下。此时,李宗仁又接到重庆统帅部的“电令”,“一、令孙连仲部以主力推进至新野、邓县,协调汤军掩护汉中;二,汤集团军尔后可以南阳为后方,联系孙连仲部掩护京西公路;三,张自忠尔后准备以南漳附近山地为游击根据地,孙震部担任襄樊方面之游击。”
  李宗仁如执行这个命令,将放弃襄东全部地区,不仅部队、群众伤亡惨重,而且因随、枣、襄樊、老河口被日军攻占,敌人可以东保平汉铁路交通,巩固对武汉三镇的占领,北控信阳,与华北日军相呼应,南掩汉宜公路侧翼,西扼川陕咽喉,形成纵横鄂豫、威逼川陕之势。是时,日军主力已对大洪、桐柏五战区主力构成包围。
  在此紧要关头,李宗仁果断严令汤恩伯自豫西南下投入战斗,同时命令原部署的39军、13军夹击随枣公路之敌,以纵队变横队对敌形成反包围,向日军发起攻击。1939年5月15日,五战区全线反攻,辽阔的鄂西北战场,狂风怒吼,黄沙蔽日,遍地烽火,敌我尸横沟渠。李宗仁指挥的随枣之战,如襄樊史志所评:“是抗日的国民党军队正面作战、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敌后作战、人民群众配合作战的一次全面抗战,给嚣张一时的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促进了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
  在此后的枣宜会战、豫南会战、鄂北会战等战役中,李宗仁坚持背水安营,在老河口坐镇指挥。在华北日军骑兵窜至距老河口50华里的孟楼镇、老河口市民惶惶不安之时,李宗仁则悠闲地带着养子李志圣骑在马背上逛街;他在田埂观察敌机轰炸,参谋刚把他拖向掩体,炸弹在距他所站田埂不足百米的地方爆炸,他镇定自若,还在询问老河口机场扩建问题;1942年五战区军队反攻日军据点随县擂鼓墩,李宗仁由老河口奔赴前线,偕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127师师长陈离,在可以清晰听到枪炮声的一个师的火线指挥所督战。“……战斗在向白热化发展,李宗仁房内电话铃响声不断,战斗非常激烈,官兵们因为李长官和孙总司令亲临前线,战斗情绪非常高昂,……李宗仁拿起话筒,通讯兵同时接通总部、军、师部电话,李宗仁下达命令,孙震复述:正面进攻打得很好……全力阻击随县城内增援之敌,争取时间,一举而歼灭之……战斗胜利结束,李宗仁舒展了严肃的面孔。在鄂西北老河口6个年头中,李宗仁统率五战区部队在正面战场与战斗在敌后战场的新四军的共同对日作战中保卫了大片国土,使人民免遭日寇蹂躏。
  1939年,在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军民共御日寇最关键的时候,蒋介石却数次派代表在香港、澳门与日本政府代表秘密和谈。1939年1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溶共”、“限共”、“防共”、“剿共”的符合于日寇诱降和反共的决定,制订了《共产党问题处置办法》等一系列反共文件,同时向五战区派遣了集“三工”——党工、政工、特工于一身的军统、中统特务张元良和特务机构,多次电令李宗仁“鄂中非新四军防区,必须立即撤走,否则第五战区当以武力解决”。还下达了“解决江南新四军方案”和“江北新四军限期撤至黄河以北”的命令,任命李宗仁为华中剿共最高总司令。同时,蒋介石默许了山东沈鸿烈提出的“宁亡于日,勿亡于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的反共口号,在各地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寇浴血奋战之际,从背后袭击八路军、新四军及后方机关,惨杀工作人员和亲属。一直支持正面战场对日作战的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遭到反共派的多次袭击。蒋介石极力要把李宗仁推向反共最前线,然而,两人当时对共产党的态度还是有所不同,蒋是“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李则是“先国难而后私仇”。李宗仁清楚地知道新四军配合正面战场支援友军的重大意义,在随枣、枣宜及其它战役、战斗中,新四军五师李先念司令员率部横渡汉水,分兵两路,攻大洪山,破北兆山,威震武汉,武汉日军被迫戒严3天。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方武装如鄂北抗日游击队等,在不同地区配合正面战场,从敌后、敌侧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牵制、削弱日军的进攻力量。日军档案资料中评述新四军:“这支出没无常的游击军,是对皇军的极大威胁,”李宗仁的部下125师师长陈仕浚记述:“如果不是新四军从敌后牵制,削弱了日军大量兵力,拖住敌人,现在正面战场形势更为严峻。”几次战役中日军不敢深入,正是惧怕新四军从大洪、桐柏、大别群山地区出击,直插日军在华中的指挥中心武汉。诚如李宗仁说“抗战像一道箍,把国共两党紧紧箍在一起。”
  1940年,中共华中友军工作部部长项乃光叛变,向李宗仁一股脑儿把在五战区军队和地方的共产党员及与中共关系密切的军队将领和地方人士向李密报。其实,此前李宗仁对战区共产党的情况,如他的机要秘书尹冰彦所说已“了如指掌”。李宗仁对在抗战中有赫赫战功的77军副军长何基沣、127师师长陈离、副军长刘汝珍等“不捕不杀”。重庆电李宗仁追查何基沣“通共”,并不顾当时正在枣宜之战前夕,将何押解重庆严厉审讯。战事开始,李宗仁异常焦急,电蒋把何放回。蒋不准。当战役进行激烈,张自忠将军率部与日军奋力拼杀期间,李再电蒋放回何基沣,蒋仍不准,直至张自忠将军牺牲。李宗仁长叹“如果何基沣在,不会有襄河之败,张自忠将军不致于牺牲。”127师师长陈离与陶铸、李先念“关系密切”,陈向新四军五师赠送子弹、电台、棉背心等,支援五师抗日。中共鄂西北地下组织交通员邱东泉在老河口一次空袭中,丢失了200多名党员的名单,经战区调查室中校科长庞郁生经办,李宗仁将名单交中共鄂西北党组织负责人王翰。对著名的共产党人钱俊瑞、胡绳、曹荻秋、张佐华等,李顶住蒋介石的压力予以安排,将钱俊瑞安排在战区干部训练团任政治总教官,张佐华也被安排到干训团;对进步文化人臧克家等“礼送出境”。李宗仁司令部参议刘仲华是中共党员,李宗仁常与刘促膝交谈;由延安派到老河口的使者面见李宗仁,由当时在老河口作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马识途接应也受到李的礼遇。故而,当李宗仁五战区向蒋介石所作的“剿共报告”中说到“一年间桂军第7、第8、第84军及游击部队,共发动剿共作战124次,伤死俘获共军6700多人”时,蒋介石不予深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