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阿尔希波夫

作者:阎明复





  今年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阿老作为苏联政府派驻中国的总经济顾问,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中苏(俄)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和阿老第一次接触是五十年前的事。1956年6月,我作为俄文翻译跟随李富春副总理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同苏联政府商谈中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代表团的整个活动都是由阿尔希波夫同志负责安排的,他每天都到宾馆来,都要来看望富春同志。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阿尔希波夫同志,当时觉得他很友好、热情、认真负责,后来在工作中接触多了对他才有更多的了解,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阿尔希波夫是斯大林于1950年亲自选派到中国来担任经济总顾问的,一直工作到1958年。据师哲师老回忆,1950年1月在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期间,毛主席向斯大林提出希望苏联派出总顾问的问题。斯大林说,我们将向你们派出熟练的专家。
  于是,斯大林特意为中国选派了一位“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有造就、有经验、非常能干、积极,为人正派,认真负责,行政管理能力、组织能力都很强,对经济建设有经验、有思想”(师哲评语)的阿尔希波夫。实践证明,斯大林没有看错人。
  在中国工作期间,阿老处处为中国着想,日夜操劳,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政府聘请苏联专家方面,他主动帮助我们考虑,聘请什么领域、什么专业的人才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最为需要,而在物色援华的专家、顾问方面,他也是想方设法保证来华的专家都有真才实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工作中他十分尊重中国同志,他也要求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尊重一起共事的中国同事,平等待人,决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阿老为了保证苏联援华项目的顺利实施,同中苏两国专家一起跑遍了我国的大江南北,视察过很多工矿企业和重大工程,亲自过问,具体指导。阿老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博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
  在中国工作期间,阿尔希波夫同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薄一波、姚依林等国务院领导人,联系密切,精诚合作,结下了兄弟般的友情。
  1995年夏天我在莫斯科逗留期间,曾多次拜访阿老,畅谈阿老同我们熟悉的中国老一代领导人的亲如兄弟的友情,回忆起当年中国各地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也谈到中苏关系演变的种种原因和事件。阿老专门回忆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国工作的情况。他说,苏联专家对于新中国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个部委都有苏联顾问组,由总顾问领导。派去担任总顾问的通常是在苏联最有权威的人,往往是副部长或苏联有关部门的部务会议成员。在工厂里,仿照我们的做法,都建立了工程师室和科研所,其中也有苏联专家工作。
  苏联专家受到中国人的充分信任。苏联专家手中的小红本(工作证),实际上成为去任何单位(甚至最保密的单位)的通行证。有一次发生了一件类似笑话的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几个年轻的苏联专家(记得他们是从鞍钢来的)到了北京,在城市中心游逛。他们出示小红本后就进了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中南海。他们问清毛泽东的住处后,向警卫人员出示了小红本,说他们想同毛泽东聊一聊。毛最后接见了他们。事后阿尔希波夫从中国同志那里知道此事。当他找到这些专家谈话时,他们回答说:“怎么也未料到毛亲自见了我们”,“在谈话中,我们只是想知道他生活如何。”
  阿老说,还可以举出另一个例子来说明当时彼此间的信任程度。l950年,根据中国同志的提议,他有时出席中国政府的会议。l951年,他奉召回莫斯科,向斯大林汇报苏中合作协议的执行情况。在谈话中,斯大林对他说:看来,您不必参加中国政府的会议,因为“这会使中国人难堪,一个受过压迫的民族对这类事是非常敏感的”。回到北京以后,他再未出席中国政府的会议,但中国人还是继续发给他政府会议的文件。
  苏中双方对于执行各自承担义务都非常严肃认真。例如,1951年苏方企业向中国供货严重拖欠。阿尔希波夫将此报告给了斯大林本人。因此,采取了严厉措施,撤了十来名部长和副部长的职。由此以后严格执行对中国的供货协议,便成了不可违反的法律。
  阿老说:中方对于履行自己的义务也是持这种态度。这可用下述一个例子来说明。五十年代,苏联缺少可兑换的外币。因此,我们请求中国用外币来支付一部分我们供应的货物。中国人每年向我们提供1~1.2亿美金现钞,这笔钱主要来自国外的侨汇。1959至1960年中国侨汇情况严重复杂化了,他们便向我们供应黄金,由我们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出售,从而弥补了我方外币之不足。
  这些事实都证明,双方合作是如何密切,它对双方而言又是何等重要。
  阿老也经历了中苏关系乌云密布的年代。阿老回忆说,对双方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的事件之一,就是撤退苏联专家。
  阿老说,一些苏联作者写文章说,1960年撤退专家是由于给专家创造的工作条件令人不能容忍,又根本不听取他们意见引起的。这种看法有一点对,但并不是全对。
  苏联专家工作中的困难是从1958年中国人采取“三面红旗”的方针开始的。在这一方针的影响下,中国建设现代化企业的速度大大放慢,决定使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工艺。这方面的例子就是“小土群”炼钢法。违反经济规律和技术规程,无疑给苏联专家造成了困难的处境。
  在“大跃进”时期抛开了一切经济规律,认为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物质利益原则,而是人民群众的热情,苏联专家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当然是十分困难的。此外,中国人还取消了一长制原则,实行党委第一书记领导制。企业经理、厂长是党委成员,必须服从第一书记的决定。
  阿老说,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专家的唯一出路就是寻找对中国人施加影响的新途径。说中国人是尽量有意识地为我们专家制造令人无法忍受的困难,未必是妥当的。
  阿老说,撤退苏联专家是我们方面施加的压力,是对中国人桀骜不训的一种惩罚。撤退专家是苏共中央首先提出的,也是它下令撤退专家的。
  赫鲁晓夫要求一周内撤完专家。为此,成立了由下述人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外交部副部长普希金、国家经济联络委员会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铁道部长和航空部长等。当时,在华专家大约1300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将近5000人,他们分散在中国各地。撤退专家用了一个月。
  这种“火速”撤专家的做法,遭到世界社会舆论的消极评论,当然,尤其受到中国人方面的非常不好的反应。我们撤退专家的主要理由是说我们当时国内自己迫切需要这些专家。中国人说,他们理解我们的问题,但他们请求推迟撤退。例如,周恩来就曾要求推迟一年、一年半或两三年撤退专家。然而,我们未予同意。
  阿老回忆说,196O年夏,阿老奉命到中国安排撤走苏联专家的事宜过程中,在北京周恩来同志会见了他,周总理建议推迟一年、一年半或两三年撤退专家。在成都,陈云同志会见了他。两位老友相见,心情都很沉重,谈话坦率、真诚。陈云同志说,为了两国人民的利益,无论如何不能让事态进一步恶化。苏联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来防止决裂,要修补好两国关系上已经出现的裂痕尚为时不晚。阿尔希波夫指出,问题不只在苏方,必须双方做出努力。
  阿老说,关于同周恩来、陈云的谈话,当时毫不拖延地用密电报给了莫斯科。回国后,在他的请求下苏共中央主席团听取了他关于中国之行的报告。他讲完后无一人发言,无一人表态。他也曾想单独同赫鲁晓夫本人谈谈,向他转达陈云、周恩来谈话时的真情实意,以及他们不想使事情发展到决裂地步的诚意。为此,他曾请赫鲁晓夫的助手安排这个会见。几天后,赫鲁晓夫的助手转告阿尔希波夫说:赫鲁晓夫得知阿的请求后,他调阅了由中国发来的所有密码电报,看完电报后问道,阿尔希波夫想要作哪些补充汇报。阿尔希波夫说,他想汇报他认为很重要的一些个人感受。过了几天后助手打来电话说:赫鲁晓夫又重新看了从中国发来的密码电报,一切他都清楚了,他已无任何问题需要补充了解,他认为没有必要谈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