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三千日本青年来华友好联欢追记

作者:朱 良





  近几年来胡锦涛同志同一些国家领导人和日本政治家会见时,曾多次强调双方青年间友好来往的重要性并达成了不少青年交流的协议。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时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中日友好的未来和希望,《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双方就双向实施两国青少年大规模交流计划达成一致”。
  
  重启1984年中日青年友好联欢后续活动
  1984年9、10月,三千日本青年应邀来中国举行中日青年友好联欢。这是两国青年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促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很可惜的是由于某种原因,1986年底以后,不再提到这次活动,扩大这次重要活动成果的后续工作停止了。
  事实证明,1984年那次友好联欢的成果是巨大的。当年参加联欢的日本青年现在已是五十岁上下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积极为日中友好而努力。令人高兴的是,我全国青联已经邀请200名日本朋友于今年6月访华,举办“中日友好联欢”的后续活动。200人中大约半数为1984年友好联欢的参加者,半数为参加者的子女。还邀请曾经积极响应并推动“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的实施的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参加这次后续活动。
  
  着眼于人民,加强民间往来,发出三千日本青年访华邀请
  1982年7月发生了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篡改日本侵华历史的事。日教组(日本教职员工会)带头勇敢地起来斗争,坚持应以真实的历史教育日本青少年。我国也进行了必要的斗争。当时邓小平提出:要发展扩大中日两国之间的往来。前一段我们也确有对民间往来重视不够的缺点,要纠正过来。
  1983年11月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日本期间,按照中央批准的方案,根据“着眼于人民、着眼于未来”的精神,在日本青年的欢迎集会上,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邀请三千名日本青年在1984年秋访问中国。
  在向日方发出邀请之后,中央决定由团中央抓总,对外用全国青联、全国学联、中日友协的名义。还决定成立筹备委员会,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日友协名誉会长王震任主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为第一副主任,全国青联主席、副主席分别为正、副秘书长。
  邀请、组成和接待三千人的日本青年代表团是一项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在日本,没有一个单位能统一负责组织和派遣;中方就直接向200多个日本团体、单位发出了邀请。邀请以民间为主,也充分照顾官方,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政府都被邀请了。这样,就把中日友好活动推向了日本全国。对朝野各政党,我们采取一视同仁,同等邀请。不要求各政党的党首担任团长,从而避免了各党派间在日中友好问题上产生纷争。我们完全尊重日方对代表团人选的决定,并且照顾左邻右舍,既有各界的知名人士和一些老朋友的后代,也有国会议员。最后日本220个团体、单位派遣了3017人,组成217个代表团,包括63名记者,其中绝大部分成员是初次来中国的青年。日方认为,中方能把日本各派、各界、各地的三千名青年集结在日中和平友好的旗帜下访华,是很了不起的。
  
  照顾青年特点,确立正确方针
  中央领导同志对这次友好联欢十分重视,总结了历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和1965年首届中日青年大联欢的经验,吸取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接待外宾那种政治说教、强加于人的教训,提出了正确的方针。
  胡耀邦总书记先后六次听取了筹备工作的汇报,提出“友好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联欢活动采取“寓友好于交流之中”,要搞得“轻松、愉快、活泼、多样”。他强调要彻底改变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外宣传中空洞生硬的政治说教和强加于人的做法;要学习周恩来总理在交朋友时既坚持原则,又富有人情味的外交艺术。王震主任在筹委会上提出,要采取丰富多彩的青年喜欢的活动形式,充分表现中国青年热情、好客、奋发上进的精神。他多次强调要让日本青年通过同中国青年接触和亲眼观察,来了解中国。
  国家主席兼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先念对友好联欢也很关心。他说“日本三千名青年访华是件很有意义的事。经费问题,我提议由我方负担为好。”对这次友好联欢的费用,团中央精打精算,整个接待的财政预算是803万人民币。应该说,在当时搞这么大的活动,也是很节约的。王震主任主持了八次筹委会会议,解决了许多困难问题。举行此次友好联欢,没有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和支持,要解决交通、安全、住宿(当时北京的旅馆还很少)等问题是不可能的。
  团中央对友好联欢的日程和节目进行了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事先征求了日方的意见,对150多个代表团提出的800多条要求,尽量予以满足。例如:中文日文演讲比赛、围棋对局、集邮、时装表演、茶道、插花、对口交流、文艺演出等。团中央多次派人到外宾要去的六省市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全面情况和每个活动地点的情况。各地根据代表团的特点,安排了同行业友好会见、对口交流、体育比赛、参观游览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活动。日方200多个代表团,每个团分别参观一个工厂、一个农村和一个学校,仅大学就有120多所。上海有88家农户请客人去做客并吃饭。友好联欢从9月24日到10月8日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武汉六大城市举行。3017名日本青年分四路或从上海入境或由上海出境,高潮是在北京汇合,参加了我国35周年庆典,观看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因此北京和上海的工作特别繁重。整个联欢活动规模大,气氛热烈,感情交融,活动丰富多彩,突出了各地方的特点。在北京,王震主持了人民大会堂五千人的盛大欢迎宴会,胡耀邦在万人欢迎大会上讲话,会见了日方代表并同三千青年一起游园。日本朋友还应邀参加了国庆焰火晚会,在天安门广场同几万中国青年一起跳舞、唱歌、联欢。我国国家主席、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等分别参加了上述活动并会见了日本朋友。日本青年来华时,中曾根康弘首相为他们送行并致电祝贺友好联欢的成功举办。
  
  突出“情谊”,消除偏见
  在举行友好联欢的1984年,日本39岁以下的青年人都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美军的占领下出生的。他们不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而受到美国反华、反共思想、意识形态以及美国生活方式的影响很深。有的青年认为中国“神秘莫测”,有的人认为“中国人民生活在紧张和束缚之中,没有个人自由”,有的人认为共产党“不讲人情”。来中国参加友好联欢后,很多人亲身体会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全团有91人在中国赶上过生日,东道主为他们准备了生日蛋糕,祝贺他们生日,他们感动地说:“到了中国真像在家里一样”。聂荣臻元帅派人把他在抗日战争中救助的日本姑娘美穗子的女儿接到家里来,共进晚餐。日本著名歌手芹洋子带着两岁的女儿亚美来参加联欢,胡耀邦送给小亚美三件礼物:中式棉袄、奶糖、巧克力。类似的事情不少,看来是小事,但是充满着情谊。
  通过友好联欢,深深地触动了日本朋友的心,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也加强了中国青年对中日友好重要意义的认识,增进了双方的友好感情,播下了长期友好的种子。一些原来对中国怀有偏见和疑虑的人表示“要重新认识中国”,认为中国已走上经济建设的轨道,“实现‘四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有的日本青年表示“要做日中友好的接班人,要为两国世世代代友好奔走效力。”参加南京那一路联欢的日本代表团成员表示:“没有想到在曾发生过大屠杀的地方受到亲人般的接待”,因此更加“深感内疚”,主动举行“日中不再战”的宣誓。在上海机场离境回国的青年中有80%的人恋恋不舍,热泪盈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