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雷宇:民众要为他建“六公祠”

作者:张敬东





  1993年7月的一天下午,邓小平在北京301医院病房,接受加拿大记者保罗·杰克逊采访,其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杰克逊说:“古往今来,中国有许多伟人都是秘书出身的。”
  邓小平说:“跟领导干部当秘书,能经风雨见世面,锻炼领导才能。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司马迁曾任中书令,就是皇帝的秘书;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曾任中书舍人;《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做过翰林学士;三国时文学家祢衡做过江夏太守黄祖的秘书”,他滔滔不绝地引述古今例子,显出惊人的记忆力,“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秘书是孙中山的秘书宋庆龄。我们中共最早的秘书是毛泽东,负责管理文件,(19)26年改为秘书处编制,他是我的前任。周恩来、任弼时、邓颖超都做过译电员,杨尚昆长期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他自称是‘中央领导的秘书’;陈伯达、胡乔木在延安当过毛泽东的秘书,邓力群当过刘少奇的秘书,宋平是周恩来秘书,姚依林当过陈云秘书,袁木当过纪登奎秘书,雷宇当过任仲夷秘书。——从秘书中培养党政高级干部,也不失为我们拔擢人才的一条捷径。”
  担任省委主要领导秘书的大有人在,为什么邓小平只讲了个雷宇作为拔擢党政高级干部的例子呢?这就异乎寻常,耐人寻味了。
  
  与华国峰当面争论
  邓小平说雷宇当过任仲夷的秘书,并不准确。雷宇在任仲夷身边那时的角色,其实就是古代的“幕僚”,现代社会称之为“智囊”、“智库”。雷宇是颇受任仲夷器重的。在粉碎“四人帮”不久的1977年2月,雷宇随同任仲夷从黑龙江调任到被毛远新把持多年的辽宁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1980年11月雷宇又随同任仲夷从辽宁调任到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和先走一步的广东。老前辈任仲夷特别看重雷宇做官为民敢讲真话的优良品格。2005年6月,即任老逝世前数月,在参加广州市组织的到西北地区考察途中,他动情地对雷宇夫人韩益杰说:“我从来不给自己过生日,也不愿意参加别人的生日宴请,但这几年我都给你婆婆送生日蛋糕,因为一是我熟悉的百岁以上老人不多,一个是吕正操,一个是你婆婆;二是她生了一个敢说真话的儿子。”
  雷宇确实是敢讲真话的人,历来心直口快,不管对谁,较起“真”来“寸步不让”;他为自己勾勒的个性特征是“我从不盲从,不随波逐流,总有自己的主见,并且不服输。”1980年7月2日晚,在大连棒锤岛7号楼,雷宇曾就物价改革问题与华国锋争辩起来。雷宇说:我国有个方针叫做物价基本稳定,总的说没有错。但如果过分强调物价基本稳定,也会走向反面。物价总是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就会像个大锅盖,把很多问题都盖住了。不下决心、看准机会、创造条件,迈出物价改革这一步,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经济工作这盘棋还是很难活起来。华国锋说:你站着说话不知腰痛。意思是你不当家,不知道物价改革牵一发动全身。雷宇说:这些我都懂。但也不能认为它有风险,就裹足不前,连试都不敢试啊!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是任仲夷出来解围,他说:华主席呀,雷宇同志是我们当中思想比较解放的,请你不要见怪。其实,华国锋虽然不同意雷宇的看法,并没有流露出怏怏不乐的神情。回到省委机关,却有人对雷宇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小子胆大包天,敢跟中央主席争论!对此,雷宇不以为然,答曰:他不是让大家说吗?既然让大家说,有这个机会,我就说说。雷宇的耿直磊落由此可见一斑。
  
  海南改革的闯将
  俗语说:“三岁看到老。”雷宇早年便显露锋芒。1934年7月出生于广西横县一个破落书香之家的雷宇,自小便好学善读,在知识海洋里泡大。后来受抗日战争时期投身革命的大哥雷起予和读中学的同学、地下党员谢清波等人言传身教,11岁成为地下党情报联络站的联络员,15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6岁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最可爱的人”。
  “腹中贮书一万卷”,早年的经历使雷宇磨砺成一个有才华,有见识,有抱负的人;担任“幕僚”的几年间又积累了经验,积贮了激情。这个时候,他期待的是一个能实现“思想、操作一肩挑”,独当一面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
  机会终于来了,舞台的幕布徐徐拉开。1982年7月,雷宇调任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兼公署主任、行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
  然而,这一调任,对雷宇来说,既是机遇,又是重担。说是机遇,那时中央领导频繁视察海南,及时指导,并给予海南越来越优惠的政策;还有以思想解放、作风开明著称的改革开放“先驱”任仲夷在广东担纲、领航。毋容置疑,那的确是开发海南的黄金时段。又是重担,因为海南是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尤其是那个“边”字和“穷”字。这里所说的“边”,不仅是地理位置上,而且在人们的心理位置上,都是“天涯海角”:信息闭塞,观念落后,严重缺乏商品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说到这里的“穷”,更令人望而生畏。不少山村仍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相当一部分黎苗族同胞住的是又窄又暗的茅草房。即使在全岛中心城市海口,贫穷落后的印记也随处可见。越穷越留不住人才,越留不住人才越穷。面对此情景,想短时内扭转局面,难!
  雷宇不愧为一员改革大将,在海南开辟改革之路,他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物。为了突破难点,打开局面,雷宇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以赴投身于海南的开发建设。人说雷宇有“三勤”:一勤下跑。下工厂、访黎村、串苗寨、走学校,进行环岛考察,深入了解民情社情,为建设海南制定整合资源,发挥东、西、中部和山区各自优势的经济区划,勾勒全岛发展总体规划。二勤上跑。他起早贪黑,跑遍中央、国家机关中的29个部委办,不管接访人官大官小,他都诚恳耐心地如实汇报情况,争取支持。三勤外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筑巢引凤,让一批基础设施逐步上马。对此,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的谷牧,深受感动,曾在一次会议上郑重其事地说:我倡导国务院各部门工作的同志,要学习雷宇同志的工作精神、工作作风、工作干劲。工夫不负有心人,雷宇在海南任职3年间,不仅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扎扎实实地上了一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微波通讯、电站、糖厂及创办海南大学等建设项目,同时开通了海口至香港的空中和海上的客运航线。更重要的是把干部群众搞开发、干“四化”的劲头鼓起来了。在全岛上下一致努力下,宝岛的平静被打破了,海南的人才外流大为减少,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
  在投身海南的开发建设中,雷宇一如既往地敢说真话勤做实事,为海南争取了许多支持。令雷宇的秘书谭可诚终生难忘的是,1983年2月11日上午,雷宇在三亚海军小礼堂向胡耀邦汇报,请国家支持海南建设一个煤矿和一个电站时,胡耀邦说:“可以搞小煤窑,发动群众,不要用国家投资。”雷宇说:“耀邦同志,我想说一句不知进退的话。我是学采煤的,海南不是山西,随便找个地方都可以挖出煤来。而且,这里地质结构复杂,又是属于低热能的褐煤,需要特殊的技术设备才能处理好。这里建煤矿,我看还得国家给钱。”当时有人给雷宇递眼神,雷宇不听,据理力争,因为他想的是海南太穷,不能为了讨总书记高兴就说行啊!胡耀邦就是胡耀邦,他并没有因雷宇的言语“当众冒犯”而生气。到第二天早上,胡耀邦当着雷宇和国家计委甘子玉副主任的面,告诉时任水电部副部长的李鹏,让他转告煤炭部长高扬文,给海南解决建设煤矿的资金。1984年4月,根据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决定在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当雷宇在大会发言,要求中央在莺歌海天然气利用上给予海南必要的照顾时,时任总理的赵紫阳说:“海南虽然近水楼台,但不能先得月。”雷宇说:“我不是海南人,不怕打成地方主义(分子)。海南能源严重缺乏,如果在天然气利用上不对海南适当照顾,海南群众的感情都很难通得过。大家听说过吗?海南群众中流传一句话:‘宝岛宝岛,拿走的是宝,留下的是草。这句话显然不对,但确实需要考虑。”事后有人说雷宇实在不是当官的料,在大官面前总是实话实说,连个弯都不拐。然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实话做实事的雷宇,正是一剂苦中回甘的良药。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