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六多”将军范明

作者:李敏杰 赵仕枢





  老梅愈老愈精神,一树红花发早春。
  不畏风寒不畏雪,暗香竦影伴松筠。
  这是著名书画家宫葆诚赠给范明将军的一幅梅花国画旁款的铭诗。就在梅花吐红的季节,我们在古城西安南郊一干休所,拜访了一生传奇、坎坷的范明将军。
  尽管老将军年过九旬,眉发皆白,但他耳聪目明,步履矫健,精神矍铄。看到老将军如此精神风貌,让我们想起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李维汉1980年在范明冤案大白天下之后接见他时,感慨地夸他“多才多艺、多灾多难、多福多寿”的赞语来。
  
  毛泽东为他取名范明,为国民党三十八军起义尽心尽责
  
  范明原名郝克勇,1914年12月4日出生在陕西省临潼县栎阳镇郝邢村一个耕读世家。父亲郝鹏程是西北军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杨虎城麾下任特种兵营长。郝克勇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颖,10岁便能通背《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数百首,还可以撰写叙事明理的短文,并将传统中医书《千金方》背得滚瓜烂熟,能为乡亲们开方子治病,由此在家乡成了有名的神童。
  郝克勇的大哥郝克俊在大革命时期,由当时任中山大学政治部主任的邓小平介绍,同王炳南、张策一起加入共产党,毕业后被党派到杨虎城部任一连指导员。1928年杨虎城送郝克俊到上海政法大学上学,并成为该校共产党的负责人。1929年郝克俊把郝克勇接到上海考入建国中学上学。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沪事变爆发,郝克勇与同学沿街募捐,把市民捐献的慰劳品送到了十九路军驻地,并随大哥参加了十九路军的抗日义勇军。同年5月,他参加了共青团。1933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主修中文和哲学。1935年冬又考入国民党财政部开办的盐务税警官佐学校。这所学校的教官全是冯玉祥送到美国西点陆军大学的毕业生和张学良东北讲武堂的毕业生,其中还有一批共产党员。毕业后,郝克勇被分配到贵州天柱县当盐务税警分队长,因扣留了湖南省主席何键的走私盐船,得罪了何键,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何键乘机把郝克勇打成“小杨虎城”,迫使他于1937年3月返回西安,后考入东北大学政经系三年级继续学习,并加入了民先队,组织了抗日救亡团体“夏艺学会”,由他担任会长。1937年秋,郝克勇率领“夏艺学会”大多数学员,转到了安吴青训班,见到了冯文彬、胡乔木,沟通了与共青团组织的关系。
  1938年初,郝克勇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2月,赵寿山在陕西三原成立十七师教导大队(赵5月任三十八军军长后,改为三十八军教导大队),党组织因郝克勇与杨虎城和赵寿山的特殊关系,派他到教导大队任政治教官。
  1939年春,中共陕西省委成立了三十八军地下工作委员会,由蒙定军、胡振家和郝克勇3人组成。郝克勇充分利用《新华日报》、《大公报》和《大众哲学》,以及三十八军出版的《新军人》等进步刊物,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同时还利用电台收抄新华社来的消息、社论,以及毛主席的《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写出了《党的建设和三大法宝》、《中国走向何处去》、《莲出于污泥而不染》、《共产党员须知》等文章和教材,对党员和进步军人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培训。郝克勇始终坚持毛主席给抗大提出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开设了抗日政治工作、游击战术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课程。与此同时,他还在教导队建立了党的组织,秘密开展党的兵运工作。
  1940年12月上旬,蒋介石侍从室通过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给孙蔚如发了一份绝密电报,指名三十八军蒙定军、郝克勇等37名军官为共产党的嫌疑分子,着令押送洛阳审讯处理。赵寿山得知后,当即让郝克勇装病即日请假离开教导大队隐蔽起来。1941年5月形势缓和后,赵寿山又委任郝克勇为第三期教导队队长。
  这年秋天,赵寿山与共产党密往之事被蒋介石嗅出点气味后,即派其嫡系汤恩伯的6个军,将三十八军控制起来。为了使三十八军摆脱日益恶化的处境,1942年7月,毛泽东亲自给赵寿山发电报,点名要郝克勇到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
  9月,工委派人将郝克勇护送到陕西,中共陕西省委交通卫平历经千难万险,于12月将他护送到延安。抵达延安后,郝克勇先向西北局的李维汉、贾拓夫等汇报了工作,紧接着毛泽东又多次召见他。在听取郝克勇的汇报时,非常仔细地询问了工委开展工作的情况,同时对工委提出的统战工作、对敌斗争策略以及应变方案,作了反复的研究和讨论,对三十八军工委作了全面的肯定和指示。当郝克勇向毛泽东反映赵寿山希望能加入共产党时,毛泽东同意批准了赵寿山的请求。
  就在最后一次交谈中,毛泽东突然问起郝克勇舅家的情况:“你舅舅家姓啥子?”“姓范”郝克勇答道。毛泽东接着问:“是范仲淹的‘范’,还是樊梨花的‘樊’?”“是范仲淹的范。”
  毛泽东说:“好,那就把你的名字改成范明吧!做秘密工作的同志回到延安,都应该改名换姓。”从此,郝克勇以“范明”应世。解放后,他曾申请改用原名,毛泽东在一次接见他时认真地说:范明这个名字现在名扬中外,还是不改为好。
  在此之前,范明受周恩来、李维汉同志的领导,打这以后,他只与毛泽东单线联系。我们在采访范明时,还亲睹了他开展白区布点统战工作时毛泽东给他的100余份电函。
  1943年,冰消雪融的时节,范明辗转千里从延安返回了三十八军,向工委和赵寿山将军传达了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根据中央指示,赵将军同意送蒙定军到陆军大学“镀金”,工委书记由范明担任。此时,这支部队的官兵尽管穿的是国民党的衣,吃的是国民党的饭,但实际上却是在党领导下的一支进步和爱国的军队。
  在党中央、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从1938年2月至1944年4月,工委在国民党三十八军共举办了5期教导队,培养了约2000名干部,其中发展党员500余人。这批干部、党员,对改造旧三十八军和1944年的第十七师“七·一七”故县起义及1946年第三十五师的“五·一五”巩县起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此后,范明即调往国民党第三集团军,以给赵寿山当营长的名义开展工作,随后与赵寿山同时离开三十八军,经西安到达延安,完成了对三十八军的统战工作。到延安后,范明被任命为西北局统战处处长。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西北局派范明负责进行西北5省以及河南和川北白区地下党的布点任务。范明经过周密细致的工作,共派遣了百余人,建立了108个武装据点。其中胡宗南的随身副官张德厂就是他一手安插进去的一个关键性人物。这种秘密的但又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地下隐蔽工作,搞得国民党反动派焦头烂额,狼狈不堪。
  
  进军西藏征服唐蕃古道,护送十世班禅顺利返藏
  
  解放大西北的战争展开后,范明被任命为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兼联络部长,经常撰写各种重要公文,彭德怀亲切地称他为“军中翰林”,有时还开玩笑地叫他“范大人”。
  大西北是多民族聚居区,彭德怀指示范明搞好调查研究,对马家军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做好政治争取和民族宗教工作。范明在部队进军战斗的间隙,很快写出了《战时政治工作》、《心战》和《回族工作手册》等材料,加强了对部队的统战工作和民族政策教育。
  还在兰州解放前夕,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关于解放西北方针的指示》电报中明确指出:请十分注意保护并尊重在青海的班禅及甘、青境内的藏族人,为解决西藏问题做好准备。于是,彭德怀便将争取班禅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范明。
  辛亥革命后,英帝国主义乘民国中央政府初告成立,政局动荡不稳之机,挑拨西藏当局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唆使西藏统治集团驱逐清朝驻藏大臣,逼迫川军退出藏境。此时,正值十三世达赖和九世班禅在位。达赖住在前藏拉萨的布达拉宫,班禅住在后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后因达赖派兵驻扎后藏,致使两位活佛交恶,班禅于1923年11月15日出逃到青海,1937年12月1日在青海玉树含恨圆寂,终年54岁。十世班禅1938年2月3日出生于青海循化县温都乡,1941年被认定为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于1949年6月3日颁发了承认青海灵童并“免于金瓶掣签”的命令,同年8月10日,在西宁塔尔寺举行了“坐床”典礼,后为避免战火,迁住海西香日德隐居。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