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红色间谍”郭汝瑰

作者:朱竟成 张治宇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国防部制定的作战计划,一份份被秘密送到共产党手中。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断定,国防部内部有“奸细”。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战功卓著备受赏识
  
  郭汝瑰(原名汝桂),1907年9月出生于四川铜梁县一个家道中落的读书人家。父亲郭锡柱曾中过秀才,清末废除科举,郭锡柱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他想也想不到的是,日后儿子成了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
  郭氏宗族中有个郭汝栋,是郭汝瑰同辈堂兄,在四川军阀部队中任高级军官。1925年,在郭汝栋的帮助下,郭汝瑰考上了黄埔军校第五期。这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吴玉章等共产党人先后在学校任职,并公开宣传共产主义学说。郭汝瑰深受他们的影响,立志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不料风云突变,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清共”。此时,郭汝瑰暂时安身于杨森部队中。他秘密参加了共产党,暗中筹划组织“兵暴”。暴动失败后,他潜逃日本,进了日本士官学校。这样一来,他的组织关系也由此中断。
  从日本回来后,郭汝瑰不愿再回郭汝栋的部队,于是他又进了陆军大学,当上了“天子门生”。陆大毕业不久,郭汝瑰进了陈诚的18军。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他因战功受到陈诚青睐。此后一帆风顺,仅几年间就当到了军参谋长,由上尉升到少将。
  
  历尽艰辛重回组织
  
  时间定格在1945年5月,地点是山城重庆。郭汝瑰前不久刚从英国考察回来,被任命为少将军务署长兼国防研究院副院长。
  这天,他从军务署出来,驱车去浮图关。车出凯旋路,正要拐向校场口,突然,他瞥见路边有一位10多年没有见到的熟人。这人正是他的黄埔五期同学任逖猷,当年是中共党员。郭汝瑰一直在寻找着党的关系,见到他后不禁喜出望外。打听之下,郭汝瑰很是失望。原来此人也已失去了组织关系,目前,任职于中央军官学校,军衔仅为少校,处境并不如意。不过这次意外巧遇,却使郭汝瑰后来的历史有了重大的转折。
  三天后的一个深夜,重庆临江门郭府,有人轻轻敲响了门环。勤务兵开了门,走进来一位衣冠笔挺的中年男子。来人是任逖猷之弟任廉儒,他是真的共产党员。不过,任廉儒并未当场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他自我介绍是川盐银行的高级职员,兼天主教机关报《益世报》经理。他说,他是从兄长任逖猷那里得知郭汝瑰的消息的。郭汝瑰原来也认识任廉儒,并知道他的身份。但他现在也不清楚任廉儒还有没有组织关系。
  在他的旁敲侧击之下,任廉儒只是一味“无奈”地说:“我也和组织上断了联系,不过……”他停了片刻,又说:“我可以给你打听打听,也许还有了解那边情况的人。”
  其实任廉儒当时在中共中央社会部工作,直接受董必武领导。他这次来是探听郭汝瑰的虚实,还不能立即暴露自己的身份。
  随后的一段日子里,任廉儒继续造访郭府。而郭汝瑰也干脆把心中的想法全部袒露出来。他还一不做二不休,把自己主编的一份《国军战斗序列》材料交给了任廉儒。此材料属军事机密,只打印了13份,底稿由军务署少将办公室主任李文伦监督烧毁。蒋介石再也没有想到,延安方面居然也很快有了这份绝密材料。
  
  临危受命卧底“国军”
  
  经过一番考察,两个月后,任廉儒通知郭汝瑰去秘密会见董必武。地点是大军火商罗升之的公馆,即任廉儒的岳丈家。
  幽僻的小巷深处,一座深宅大院里,郭汝瑰和董必武紧紧握手。他说:“董老,我来迟了。”“你来得正是时候。”董必武面带笑容说道。郭汝瑰急不可耐提出了归队的要求。董老告诉他:“党要你继续留在国民党军队里。”董老并告诉他,今后将有专人和他联系……
  与董老会面后月余,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了。何应钦选中郭汝瑰作随员,随他到南京接受日寇投降。哪知抗战甫停,内战又起。随后美国出面“调停”,成立了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三人军调小组。郭汝瑰又奉命作张治中的副手。在重庆上清寺尧庐,郭汝瑰见到了周恩来。“老师!”郭汝瑰握着周恩来的手,喊了一声。他有多少话要向周恩来说啊,但此时身在敌营,有口难言。
  不久,郭汝瑰又见到了董必武。董老告诉他,原则上可以恢复他的党籍,但必须等待,同时又嘱咐他千万要谨慎行事,不要功亏一篑。
  
  周旋政要半年三迁
  
  说来也巧,这时国民党中枢对郭汝瑰的宠眷也与日俱增。他周旋于陈诚、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四个军事要人之间,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当然四人对他最宠信的还是陈诚。
  不久后,“太子”蒋经国也将目光放在他的身上。1946年5月1日,郭汝瑰随军政部全体人员由重庆到南京,他在四条巷租了一套普通民房。当时蒋经国住三条巷,与他算是近邻。一天,蒋经国与亲信贾亦斌来到郭府。郭汝瑰不在家,他的家人在吃饭,桌上只有两样素菜。蒋经国喟然兴叹:“要是我们的高级将领都像郭汝瑰这样,党国就有救了!”
  既然小蒋都如此信任他,郭汝瑰当然要充分利用啦。那些作战计划,一份份经他的手交给单线联系人任廉儒,再由任送给中共地下党,再转到解放军的作战指挥部。不仅如此,他还有意制造一些给当局添乱的事。1947年3月19日,300余名国民党退役将校级军官一齐来到中山陵,在孙中山座像前同声痛哭。此即“哭陵事件”。事情的起因是,当时国防部进行整军,大量军官被编余并要“自谋生路”。制定与执行整编计划的正是国防部第五厅副厅长郭汝瑰。
  于是,这些人的攻击矛头就指向了郭汝瑰,一张传单上说:“有郭汝瑰者,仅因为陈诚亲信,为其十三太保之一,竟致一年三迁。红得发紫。试问当朝诸公,天理何在?”传单说郭“一年三迁”,其实郭是半年三迁。1946年9月,他先任国防部第五厅副厅长主管部队编制,旋升任陈诚的总参办公厅主任,板凳还未坐热,复任五厅厅长,1947年3月,又任三厅(作战厅)厅长。这样的攻击,倒是给郭汝瑰身上又加了一道护身符,使得郭汝瑰可以继续进行情报传递工作。
  
  疑为“奸细”化险为夷
  
  1947年5月12日下午5时,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接到蒋介石侍从室主任俞济时的电话:“今晚8时30分,请到总裁官邸出席晚宴并汇报。”“官邸汇报”在当时是国民党官场人人羡慕的事。
  郭汝瑰与二厅(主管情报)厅长侯腾同时到了蒋介石官邸。他们刚刚坐定,陈诚与刘斐也先后来到。这时,山东军情紧急。解放军一度解放泰安,并进入了卞桥、梁邱一带。郭汝瑰同侯腾分别汇报了战地形势。蒋介石归纳了众人的意见并作指示,以汤恩伯兵团攻营城、沂水,以欧震兵团攻南麻,王敬久兵团攻博山。郭汝瑰将此一一记下。这就是后来发生的孟良崮战役。会议刚完,宋美龄走进客厅说:“请大家吃饭。”桌上只是四菜一汤,没有饮料,其中有一道菜──蒸气鸡,味道颇鲜。餐后的水果是木瓜,刚用飞机从广东运来,算是给众人尝鲜。
  郭汝瑰回到家,就把当晚的作战部署重新抄录了一份。刚抄完,任廉儒就来了。他把作战部署交给任,还特别强调在这一次的战斗序列中,有整编74师,全部美式配备,要解放军特别小心。
  果然,在孟良崮之战中,郭汝瑰的情报起了重要作用,74师被全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而这一切,距“官邸汇报”仅4天(5月16日)。“卧底”的郭汝瑰,所起作用不亚于10万雄兵!
  隐藏得很深的郭汝瑰,还是差一点被人察觉,那人就是杜聿明。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徐蚌会战”)前夕,何应钦在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提出“守江必守淮”的主张。“守淮”的具体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两侧。他责成郭汝瑰制定作战计划。而郭汝瑰制定的计划尚未实施,就被送到解放军指挥机构。
  
  接着郭汝瑰又诱导老蒋改变原来坚守蚌埠的决策,改为在徐州外围决战。当黄伯韬兵团被解放军包围在碾庄时,蒋介石急召杜聿明到徐州指挥作战。而杜聿明对郭汝瑰早有怀疑。日后杜聿明回忆说:“这时,我心中忐忑不安,觉得上了蒋介石的当,并认为蒋介石、顾祝同是完全听信郭汝瑰这个小鬼(因他是军校五期毕业生,人又矮小,所以我称他小鬼)的摆布,才造成这种糟糕局面。我想质问郭汝瑰,为什么不照原定计划将主力撤回到蚌埠附近,正在犹豫不决之际,见顾祝同等人都同意郭报告的方案,觉得争亦无益,一个人孤掌难鸣……”(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
  事隔多年后,杜聿明和郭汝瑰同是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杜聿明患病住院,郭汝瑰去看望。杜问:“你那时就和共产党有联系?”郭答:“是的。你是从哪里得知的呢?”杜说:“山东方面。”“谁?”杜笑着避而不答。“那你为什么不告我呢?”郭汝瑰追问。杜长叹一声:“我拿不出真凭实据。”此乃后话。
  淮海战役后,郭汝瑰找个机会到四川组建72军,他任军长。1949年12月,他率部在宜宾起义。
  解放后,郭汝瑰历任川南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后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员、研究员等职,以副兵团级离休。
  (责任编辑赵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