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历史造成的损失可从后来更大的进步得到补偿

作者:杜润生





  祝贺《炎黄春秋》创立十五周年。十五年,共发出172期,其中颇多力作精品,体现了以史为鉴,不忘过去,未来之师。与此同时还形成《炎黄春秋》的办刊风格:求真务实,似可称当代资治通鉴,将过去历史重大事件,还原本来面目,力避误传误导。
  有了《炎黄春秋》,可聚集一批作家,把他们的经历记录下来,增加史实,发挥应有效用,以正确历史观教育后代。
  本求真精神,让我联想到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改革事业进入重要关头,对于姓资姓社的发问,邓小平提出不争论。实际上争论停息下来又会重复出现。
  中央提出:我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远未建成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它须依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需依靠长期的生产积累。我国目前实行公有制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方针,这就是从各方面为社会主义准备生产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后富走向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与资本主义同样远久。全世界有多少派别,就有多少种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开始,有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第四国际,有人说现在有七十种社会主义。有人向马克思提问,社会主义细节是什么样式,马克思回答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可预定细节,束缚群众行动,但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自由人联合体,财富无限涌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资本主义使人异化为劳动工具,按人本主义,让人摆脱异化,劳动成为愉快,回归人的本质。
  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但还是一种理想,尚未成为普通实践。我们曾一度踏上误区,推行空想社会主义,奉行斯大林主义,甚至是封建社会主义。过早消灭私有制,消灭资产阶级法权,“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背离了马恩如下阐述:一种制度当它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毛泽东同志倡导每个人亦农、亦工、亦学、亦军,企图一时消灭三大差别;还大办人民公社,准备提早进入共产主义。所有这些努力,只不过起到试错作用,不仅是无结果而止,而且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起码的民主、自由精神。
  胡锦涛同志最近讲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几条均可作为新起点,逐步走向科学社会主义,抛弃斯大林主义模式。苏联解体,验证斯大林主义的失败。历史的曲折造成的损失,往往可从后来更大的进步得到补偿。中国辉煌的改革成就就是一项例证。
  百年中外经历,启示我们,必须也有条件做出正确选择。建成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理想,我们能够办到,一定能够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