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十五年

作者:张文彬





  值此《炎黄春秋》创刊十五周年之际,我代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表示诚挚的祝贺!
  《炎黄春秋》创刊十五年了,这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十五年。十五年来,《炎黄春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百家争鸣”方针,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分析党的历史经验,遵循以史为鉴,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期望能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作了若干探索。在国际社会动荡不安,国内社会结构调整和人们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能有《炎黄春秋》这样的期刊出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党史理论刊物,这是对党、对社会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我是《炎黄春秋》比较早的读者之一。这也许同我所攻读的学科专业和个人兴趣有关。学生时期,我一直比较注意中共党史学习,凡出版的党史文献,我还是读过很多的,因而有许多疑问萦绕心间,希望得到解决。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抗日战争烽火年代,但没有能亲历革命战争那艰苦卓绝斗争的洗礼,对革命的复杂性知之甚少。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历史问题逐渐解密,使我们得到重新认识。尤其是《炎黄春秋》发表的许多文章真实的再现了历史问题真相,使我受到深刻的教益。我感受有三点:
  一、坚定性——《炎黄春秋》每期发表的主旨文章或重要文章,都坚定不移地贯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邓小平理论。例如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红军长征六十周年和中国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文章,发扬延安精神等文章,都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二、学术性(思想性)——这也是《炎黄春秋》的特点之一。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曾说过,“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就是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要走自己的道路,就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照抄别国经验是没有出路的;三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炎黄春秋》相继发表的《邓小平八一八讲话》《邓小平谈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和《马克思是怎样论述民主的》等文章,从理论上澄清了过去一些模糊认识,恢复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正确表述,纠正了一些错误观点,对提高人们的认识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有很大的启示。
  三、真实性——这是《炎黄春秋》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炎黄春秋》始终坚持了“秉笔直书,求实存真”的原则,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和信任。例如对中共创始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总司令陈独秀一生功过的评价,又如对张闻天的评价,《张闻天对政治民主的卓识》《为张闻天总书记正名》,有理有据,实事求是。又如对胡耀邦同志功绩的评述,通过《耀邦指导我们起草中央文件——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决议起草过程》《我心中的耀邦》等文章,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耀邦同志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和他的博大胸怀、光明磊落的人格,同周恩来总理一样,堪称共产党人的风范。我记得南阳武侯祠就有耀邦同志写的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是很值得体味的。
  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述和对一些老革命家的访谈,也都能做到“求实存真,言之有据”,既表述了老革命家和老将军革命年代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思考,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汪小川同志写的《我在西路军的经历》,真实再现了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的悲壮历程,真正是字字泣血!很多文章以生动的记述、翔实的史料、缜密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史料性、可读性都是很强的。
  有些文章,发表时有一定难度,这是需要相当勇气的。我们应当庆幸我党我国现今贯彻双百方针的宽容,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另一方面也要承认我们刊物个别文字可能仍有不当之处,这在探索中是难以避免的。但瑕不掩瑜,期望今后能在继承和发扬办刊优良传统时,也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为实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