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笔挟风霜”的《点将录》

作者:李 乔





  明末崇祯年间,常熟有个叫秦兰徵的秀才,写了一百首宫词,题曰《熹庙拾遗百咏》,咏明熹宗天启年间的宫廷史事,其中有一首云:
  星名次第列银光,点将标题当饮章。
  圣主青年方好武,卷头先问李天王。
  从字面上看,这首宫词冲淡闲适,颇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韵致。但实则其中却包含着一段严酷的历史。
  秦兰徵诗末有段自注,云:
  邹之麟用《水浒传》天罡地煞星名,配东林诸人,以供谈谑之资。如托塔天王,则李三才也。天罡星(笔者注:应为天魁星)及时雨,则叶向高也。崔呈秀廉得之,名之曰《点将录》。佳纸细书,与《天鉴录》、《同志录》,同付忠贤。忠贤乘间以达御览,上不解托塔天王为何语,忠贤述《水浒传》溪东西移塔事,上忽鼓掌曰:“勇哉。”忠贤于是匿其书不复上闻。
  这段自注,实际是明末阉党迫害东林党人的历史的一个侧影。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是明末政坛上最黑暗、最丑恶的政治势力,东林党人则是一批较为正直、有骨气的士大夫。阉党势焰熏天,东林党则势力较弱。阉党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既有血腥的肉体消灭,也有流泯无赖式的攻讦陷害。其攻讦陷害的一个毒招,就是编拟东林党人的黑名单。秦兰徵诗注中所举的《点将录》、《天鉴录》、《同志录》,就是这种黑名单。实际上,当时各种名目的黑名单还有很多,如《东林朋党录》、《盗柄东林伙》、《伙坏封疆录》、《初终录》、《同心录》、《石碣录》、《伪鉴录》、《蝗蝻录》、《秭稗录》等等。在这诸种黑名单中,最阴险歹毒、最具攻击力的,当是《点将录》。
  《点将录》,全名《东林点将录》,即秦兰徵诗注中所说的那份“用《水浒传》天罡地煞星名,配东林诸人”的名单。这份名单,一共有109位东林党人的名字,每个人的姓名前,都冠以《水浒传》中梁山头领的星宿名和绰号。如名单中的前几位:
  开山元帅托塔天王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
  天魁星及时雨大学士叶向高
  天罡星玉麟麟吏部尚书赵南星
  天闲星入云龙左都御史高攀龙
  天杀星黑旋风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
  天勇星大刀左副都御史杨涟
  天雄星豹子头左佥都御史左光斗
  这当中的第一、二名李三才、叶向高,秦兰徵诗注中作为例子提到了。在《水浒传》里,“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时共有头领108人,加上早亡的晁盖,共计109人。《东林点将录》中的109人,就是按照《水浒传》上的这109之数配定的。“点将录”三字中的“将”字,暗指这109名东林党人,如同梁山上的108将。《点将录》中的东林党人的排序,是阉党按照自己眼中各党人的重要程度排列的,而究竟以哪个梁山头领的星宿名和绰号配给哪个东林党人,《点将录》的作者则是经过仔细推敲后,以牵强比附的手法确定的。
  关于《点将录》的作者是谁,秦兰徵的诗注中说是邹之麟,但《明史》魏忠贤传和王绍徽传皆说是王绍徽,《四库全书总目》也确定为王绍徽。王绍徽,咸宁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中过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本“以清操闻”,但后来投到了魏忠贤的旗下,认魏忠贤做了干爹。《明史·王绍徽传》记载:“初,绍徽在万历朝,素以排击东林为其党所推,故忠贤首用居要地。绍徽仿民间《水浒传》,编东林一百八人为《点将录》,献之,令按名黜汰,以是益为忠贤所喜。”按照这里所记,王绍徽是亲自把《点将录》献给魏忠贤的,但秦兰徵诗注则说,是阉党崔呈秀在市上廉价购得后呈送魏忠贤的。这两种情况,我想可能都有,因为魏忠贤的党羽甚多,他完全可能从不同渠道得到多部《点将录》。从秦兰徵诗注中可以看出,《点将录》当时在社会上已经流传开来。
  何以说编拟《东林点将录》是个险恶的毒招呢?或许更有疑者问,这份名单以梁山好汉的绰号来称呼东林党人,应属美称,谈何是毒招?
  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魏忠贤得到这个名单时的反映。据无名氏《遣愁集》一书载,魏忠贤看了这份名单后,非常兴奋,说了这样一句话:“王尚书妩媚如闺人,笔挟风霜乃尔,真吾家之珍也。”大概因为时任户部尚书的王绍徽有妇人相,故魏忠贤说他“如闺人”。魏忠贤的心肠,无疑是绝顶的又黑又硬,又是个惯使毒计的阴谋家,但连他看了这份黑名单以后,都感到“笔挟风霜”,可见这份黑名单端的是厉害。厉害在何处?就在它用牵强比附的手法,把被人称作“魔君”、“贼人”的梁山头领的绰号,安在了东林党人的头上,以暗指东林党人是与梁山“贼人”一样的恶徒邪党。
  阉党在这里,实际是袭用了讼师、恶吏借绰号以整人的老谱。鲁迅先生曾说:“中国老例,凡要排斥异己的时候,常给对手起一个诨名,——或谓之‘绰号’。这也是明清以来讼师的老手段;假如要控告张三李四,倘只说姓名,本很平常,现在却道‘六臂太岁张三’、‘白额虎李四’,则先不问事迹,县官只见绰号,就觉得他们是恶棍了。”(《华盖集·补白》)历史上的流氓、盗贼,大都有自己的绰号,他们的绰号,又都具有凶悍、刁蛮、猥琐的色彩,因而,人们往往一听到这种色彩的绰号,便会猜想绰号的主人决非善类。正因为有此社会心理,讼师、恶吏便得以借此整人。《水浒传》写清风寨的知寨刘高,捕获宋江后,宋江不肯吐露真名,只报以张三,刘高为了把他坐实为贼盗,就上报其名为“郓城虎张三”。《点将录》用的正是这种手法。王绍徽这个阉党,把不知从哪儿学来的讼师恶吏的手段,也用到党争上,用到迫害正人君子上了。
  梁山头领,我们今天称之为好汉,称为造反英雄,但在明朝人的眼里,特别是在上层阶级眼中,梁山头领都是贼人、豪猾、草泽无赖。不仅阉党这样看,东林党也是这样看的。对于《水浒传》,明朝廷向来都采取厉禁的态度,认为此书“以杀人放火为豪举”,应当“速令尽行烧毁”。(左懋第为陈请禁毁《水浒传》题本)所以,《点将录》给东林党人冠以梁山头领的绰号,就等于给他们扣上了“恶徒、贼人”的帽子,就是要告诉世人:这伙东林党人,都是像梁山贼人一样的混世魔头,是该杀的逆种。翻开《水浒传》第一回,开宗明义就说108将是洪太尉不慎放走的魔君,再看看“黑旋风”、“活阎罗”、“立地太岁”、“母药叉”、“拼命三郎”、“赤发鬼”、“丧门神”这些充满鬼气和杀气的绰号,确实极易让人产生联想:名单中的这些东林党人,都是和梁山头领一样的魔头。魏忠贤说这份名单是“笔挟风霜”,真是有眼力的评语,这份名单着实带着一股强烈的阴冷肃杀之气。东林党人看到这份名单后,感受如何,不得而知,但我猜想他们一定是极为恼火和愤恨的,胆小者也许会心惊肉跳。这份黑名单,实际是阉党下决心清除东林党的一个信号,是一纸向东林党下的战书。这份黑名单的直接后果,就是《明史·王绍徽传》里说的,“按名黜汰”东林党人,东林党人遭到了无情的清洗和迫害。
  秦兰徵诗注说,魏忠贤曾把这份黑名单给熹宗朱由校看,但这位“好武”的皇帝只问了一下托塔天王是怎么回事(“卷头先问李天王”),完全没弄明白阉党的意思,还傻乎乎地夸奖晁盖“勇哉”,于是魏忠贤赶紧把名单收了起来,不敢再给皇上“御览”了。这位熹宗朱由校,是明史上有名的“至愚至昧”的童蒙皇帝(孟森语),好驰马,好看武戏,又好水戏,更好做木匠活,而把政事全推给了阉竖魏忠贤,从而使阉党一手遮天,搞得天下糜烂,更整苦了东林党人。这是皇权专制主义所产生的一个典型恶果。
  王绍徽这本《点将录》问世后,因其手法新颖,阴险超群,引来了很多阉党的仿效。一个叫卢承钦的阉党所拟的黑名单中,把王图、高攀龙等称为“副帅”,把曹于汴、魏大中等称为“先锋”,把丁元荐、沈正宗等称为“敢死军人”,把孙丕扬、邹元标称为“土木魔神”,明显地带有《点将录》的胎记。还有其他许多黑名单,也都是极尽丑诋之能事,拼命把东林党人妖魔化。《东林朋党录》之“朋党”一词,本指结党营私的团伙,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东林朋党录》暗指东林党人都是小人。《石碣录》之“石碣”,出自《水浒传》里的石碣村,而这里正是梁山骨干头领阮氏三雄的家乡。《盗柄东林伙》、《伙坏封疆录》中的“盗柄”、“伙坏”,是在骂东林党人如同盗贼匪伙。《蝗蝻录》、《秭稗录》把东林党人贬喻为有害人类的蝗虫、莠草。仅从这些黑名单的名称,便可以看出阉党整人招术的毒辣和下流。
  明朝最终在农民造反和清兵的铁蹄下灭亡了,阉党迫害东林党人的那页痛史,也化作云烟了无踪迹了。但《东林点将录》式的陷人于罪的招术,却并未绝迹。国民党曾给新四军政委项英起了一个绰号,叫矮脚虎王英,意思是骂项英和新四军是匪徒、匪军。“文革”中,各种黑名单大行于世,各种帽子花样翻新,目的都是要把好人定为贼人魔君。虽然没有用讼师恶吏和阉党起绰号的办法,但借恶名以“臭”(批臭)人之法,却很是得了《点将录》的真髓。那些“笔挟风霜”的大字报、大帽子,虽然早已销声匿迹,但至今让人想起来都会感到胆边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