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井冈山走来的女战士彭儒

作者:唐 瑜





  彭妈妈今年92岁了,看上去却不像。知情人都知道目前她已破了四项“纪录”:她是中央纪委唯一健在的大革命时期的女同志;是从井冈山走下来的唯一健在的女红军;是声名远扬的红四军“彭家将”中唯一健在的女将;是“朱毛会师”中唯一幸存的女战士。
  92年,是一段历史,它既记录着一个革命老人南征北战、赴汤蹈火的一生,同时也印证了无数同她一样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强盛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死而后已的光辉历程!
  92年,是一个符号,它既铭刻着老一辈的高风亮节、丰功伟绩;同时也启迪着年轻一代开拓进取、奋勇直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新的辉煌!
  
  为党的事业奉献一生,坚定不移
  
  1928年3月,湘南大地冰封雪裹,寒风刺骨。积雪中,一排杂乱的脚印穿过一片蓊郁的杉树林,一直向罗霄山脉延伸……
  在一个小山村旁,围满了衣衫褴褛的人。人群中,一个身材娇小、大约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正和几个年龄稍大的红军女战士一起振臂高呼:“乡亲们,红军是我们自己的队伍,我们要联合起来,支援红军……”
  天气寒冷、空气干燥,再加上连日奔波、过度劳累,一股殷红的鲜血突然从正在喊话的小姑娘的鼻孔中渗了出来。小姑娘皱了皱眉头,走出人群,从路旁摘下一片树叶,揉成一团,将鼻孔堵上,又重新走进了人群……
  这个小姑娘便是当年的彭儒。这个小故事,是她在参加湘南起义后,跟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部队上井冈山途中,发动群众支援和加入红军的一个片断。
  彭儒生于一个开明乡绅的家庭,父亲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当过四届县议员。依她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她完全可以过那种安逸舒适的生活,但是,她却走上一条充满艰辛,随时都可能付出生命的革命道路。对此,彭儒说:“一个人要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我的信念就是要为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这个信念一旦形成,我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927年,彭儒正在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当时正值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各种新思潮吸引和熏陶着她。在学校,她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的ABC,并且在哥哥、姐姐、嫂子的帮助下,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因此,当湘南起义爆发时,她便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起义,后又加入了红军队伍,被分配在红四军29团。1928年7月,红四军29团攻打郴州失败,彭儒的叔伯哥哥彭晒、姐姐彭堃、彭娟在战斗中被冲散,最后英勇牺牲。特别是彭娟等人,在郴州战斗中被俘,解回宜章,最后被土豪劣绅游街示众,凌辱而死。面对白色恐怖,当时很多人不愿意干了,跑回了家。彭儒虽然也很难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她没有退缩,毅然跟随部队返回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粮食、衣被、住房、医药都十分紧缺。彭儒所在的29团,枪支少,妇女老少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但面对困难,彭儒始终没有动摇革命的决心,她和红军战士一道自力更生、勤俭节约,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1928年秋,彭儒在贺子珍、康克清等大姐的帮助下,和当时任湘赣特委副书记的陈正人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结了婚。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历时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决定长征。当时,中央将彭儒列入了参加长征的名单,而陈正人却留守苏区。夫妻俩面临生离死别,但彭儒没有多想,她坚决服从组织,毅然踏上了长征的道路。然而,队伍出发两天后,因为过河受了凉,彭儒开始打摆子、发高烧。当时,组织上见她病得不轻,就由董必武出面找她谈话,要她留下,彭儒又一次服从了组织,她被老表们用担架抬回宁都,找到中央分局,从此在中央苏区一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斗。直到1935年苏区中央分局决定,要她随同丈夫陈正人突破封锁线去白区治病,才离开了苏区。
  在白区陪丈夫治病的近两年时间里,彭儒和丈夫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信念,他们每天都在关注国内形势,每天都在打听党的消息,并且为重返党的怀抱做着各种准备。
  1937年5至6月间,彭儒和丈夫在经历千辛万苦后,先后来到延安,又见到了毛泽东同志。毛主席见他们俩都还活着,非常高兴,给予他们很大的安慰和鼓励:“你们这些留在苏区的同志能冲破艰险,战胜敌人,来到延安,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许许多多优秀的同志都牺牲了,但是红军是不可战胜的,红军的党员、红军的干部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这时候,抗日战争已揭开序幕,彭儒和丈夫又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了抗日战争中去。
  
  消费不是浪费,勤俭节约不能丢
  
  1928年秋,井冈山的枫树林已脱掉青绿的夏衣,换上了一身红妆。这一天,毛泽东同志正和贺子珍坐在一起吃饭。
  “子珍姐!”随着一声清脆的叫唤,一个轻盈的身影闪进了屋里。贺子珍抬头一看,原来是彭儒。毛泽东和贺子珍很喜欢这个小妹妹,便叫她坐下,和自己一起吃饭。彭儒答应一声,坐了下来,拨弄着碗筷,却并不怎么吃。待毛泽东一碗饭快吃完时,彭儒突然伸过头去,瞧了瞧毛泽东的碗,然后就起身告辞了。彭儒的举动,让毛泽东和贺子珍觉得奇怪,却弄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其实,小彭儒是来他们家“打探情报”的。原来,彭儒听到一些战士风言风语说:“毛委员表面上跟我们吃一样的饭,实际上好东西都放在碗底。”彭儒很生气,便去一探虚实。经过几次打探,结果令彭儒很“失望”,毛委员吃的菜无非也是茄子、辣椒之类,根本没有肉,和战士们吃的没有什么区别。
  这件事引起了彭儒由衷的钦佩。革命战争时代艰难困苦,不仅磨练了老一辈的坚强意志,同样也在他们的身上形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彭儒的一生十分节俭,直到现在,老人家还保持了穿着朴素自然、吃饭简单不浪费的良好习惯。
  彭儒一上井冈山,就和饥饿、严寒结下了不解之缘。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这是一首彭妈妈至今还难以忘怀时时吟唱的歌。当年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老百姓除了自己吃用外,剩下的就不多了。红军上山后,老百姓为了不让红军饿着冻着,宁愿自己少吃点。毛泽东当然意识到,军队要尽可能减少群众的负担,不然时间一长会造成军队脱离群众。因此,他规定无论官兵,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菜金,有时甚至连5分钱也保证不了。山上的南瓜最多最贱,南瓜汤就成为每顿必不可少的菜。生活虽然艰苦,大家却非常乐观。
  到了冬天,山高风大,雨雪交加。许多战士穿着单衣、夹衣,有的连草鞋也没有,打着赤脚。盖的东西也很少,每人只有一床军毯或夹被,大家便在地上铺一层稻草,有的同志干脆把稻草塞在夹被里,说这叫“金丝被”,当时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哪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