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作者:金 凤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新闻界的前辈李庄同志不幸于2006年3月3日辞世。噩耗传来,不胜悲痛。李庄同志德才兼备,为党的新闻事业特别是《人民日报》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李庄同志是我第一位上级,我是在李庄同志严格的训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缅怀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我第一次见到李庄同志是1948年12月,在刚解放的河北省良乡。当时,北平即将解放。上千名大学生齐集良乡,准备参加北平、天津的接管工作。中共北平市委在良乡成立,人民日报社先遣组也已到达良乡。我离开清华大学奔赴解放区,到华北局城工部报到后,一路行军来到良乡,经北平市委组织部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当记者。当时担任人民日报社采访科科长兼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的李庄同志也风尘仆仆赶到良乡来了。
  李庄同志那时大约三十岁左右,已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干部了。他穿一身棉军服,身材高大,文质彬彬,说话从容不迫,态度平易近人。闲谈中他提到他父亲是徐水县最大的地主兼资本家,我听了大吃一惊。
  我1947年在上海交大入党,曾深深为自己出身江南水乡地主家庭而苦恼。李庄同志大概看过我档案(到解放区写的一份详尽的自传),了解我的情况,也了解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心情。他笑笑说:“家庭出身我们不能选择,但参加革命的道路,我们可以选择。马克思、恩格斯并非劳动人民出身,并不妨碍他们是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我们队伍中有的领导同志也出身剥削阶级,但他们彻底背叛了出身的阶级,很好地领导了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背上家庭出身这个包袱呢?”
  李庄同志真善于做思想工作,见面不久,便解除了我的思想负担。从此,我可以昂起头,挺起胸,全身心投入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
  李庄同志告诉我们,他上过农业专科学校,酷爱文艺。抗战爆发,立即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22岁当了晋冀鲁豫解放区党委机关报《新华日报》特派记者,25岁当了编委和采访组组长。我们很高兴有这样一位新闻界前辈来领导我们工作。我们几个北大、清华、燕京的大学生,自以为读了不少书。不料,李庄同志的文史知识十分渊博。他和我们谈唐宋诗词,谈《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如数家珍。他和我们谈政治,谈历史,谈抗日战争的艰苦和中国革命的前途,领导我们认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政策和党的城市政策,谆谆告诫我们,学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做好党报记者工作的第一步。
  1949年1月,李庄同志带了陈迹和我,去北平郊区长辛店采访,这是我踏上记者岗位的第一次采访。
  我们背着背包赶到长辛店。街上秩序井然,李庄同志带着我和陈迹访问了军管会主任,了解长辛店解放和著名的铁道机车修理工厂恢复生产的情况。
  陈迹是北大历史系四年级学生,上大学前曾工作过,比我老练。李庄同志布置他单独采访一些工人。我刚刚20岁,刚离开校门,没有一点社会生活经验,不知道怎样采访。李庄同志看出我的紧张和为难,带着我去登门访问参加过“二·七”大罢工斗争的老工人、地下党员杨宝嵩。
  杨宝嵩五十多岁年纪,穿一身打满补丁的黑色棉衣。他一见穿着军装的李庄同志,像见了亲人那样高兴,笑着伸出双手和李庄同志握手,李庄同志也用双手紧紧握住老杨的双手,他们像久别重逢的战友那样亲密地聊起来了。我口袋中装着一个用解放区造的粗纸订起来的小本本,准备记录采访的谈话。只是,那些家常话又怎么往小本本上记啊!
  只听李庄同志尽在问老杨身体好不好,他老伴身体好不好,国民党撤退时全家受惊没有?解放军来了粮食供应怎么样?工厂开工没有?工友和家属对共产党、解放军都说些什么……
  老杨一一叙说着,就像和老朋友聊天那样。渐渐地,他说到1923年京汉铁路的罢工斗争,讲到他坚持三十年艰难险阻的地下斗争,他越讲越兴奋,越讲嗓门越大。我听得入神,完全忘了往采访本上记了。
  他们谈了足足有三小时,我的小本本上一字未记,根本没好意思从口袋里掏出来。
  回来路上,我问李庄同志:“这是采访吗?”李庄同志郑重回答:“这怎么不是采访呢?采访就是调查研究,就是要和采访对象交朋友,和他平等地、同志式地讲心里话,用我们河北话来说,叫拉呱。”
  我这才开了窍,原来,采访是这样进行的。要善于和采访对象交朋友,讲心里话,这也成为我一生进行采访工作的准则。
  李庄同志当天晚上,便写了杨宝嵩访问记,发表在2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北平版)上。
  我学着李庄同志的样子,到工厂找工人和技术人员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像李庄同志那样,恭恭敬敬地把工人同志当成自己的老师、朋友,和他们亲切地聊天,他们果然也像对待自己人那样和我谈了很多情况。
  我整理了采访的材料,在李庄同志的指导和帮助下,写了两篇通讯,发表在2月7日的《人民日报》(北平版)上。
  1949年1月31日,我们坐了大卡车随解放军进入古城北平。2月3日,李庄同志指挥我们新华社北平分社的记者陈迹、柏生和我等,进行了解放军入城式的采访报道。
  1949年的北平,全国性的会议特别多。我是人民日报社最年轻的记者,分工采访学生、青年和青年团的工作。2月,全国学生代表大会筹备会在北平召开。我是学生运动过来人,对学运报道情有独钟,便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多字的报道。李庄同志看了说:“一个学生代表会的筹备会你写了两千多字,学代会正式开会,你要写多少字呢?”他大笔一挥,将两千字压成两百字的短讯,使我很难为情。他严肃告诫我:“学生运动、青年运动不过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方面军,主力军是工农兵。采写什么内容,写多少字,必须从政治出发,不允许带任何个人情绪。”这教训,我牢牢记下了。
  李庄同志对我们这些年轻记者既严格要求,又放手使用。根据分工,我参加了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全国青年代表大会、全国青年团代表大会的采访报道,又和陈迹一起参加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工会代表会议的报道。从新闻、通讯、特写到评论全包了,大家受到很大锻炼。
  9月,我参加了全国政协代表的专访,访问了刘伯承、粟裕、冯文彬和学生代表。李庄同志参加政协会议采访,每天写一篇特写,包括在政协会议开幕式上毛主席讲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那篇特写,他将那句大长中国人民志气的讲话传遍全国人民。他同时还指挥对政协代表的采访。采访名单中原来并没有刘伯承同志,可能考虑到刘伯承同志是政治局委员,年龄也较高。李庄同志根据平日分工让我访问作为青年将领的粟裕、团中央第一书记冯文彬和学生代表。我到中南海访问粟裕同志,饭桌上见到了中国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刘伯承同志,萌生了想访问他的强烈愿望。回来后我报告了李庄同志,李庄同志支持了我的要求。他采访过刘伯承同志,写过为刘伯承同志祝五十寿辰的文章。他亲自打电话给刘伯承同志。我终于能顺利访问了这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并且和他谈了八小时。遵循李庄同志的教导,我以小学生的态度,恭恭敬敬记下刘伯承同志谈二野在解放战争中的经历和作用的精彩讲话,又访问了二野代表团,用刘伯承同志说的“四战之地,四战之军”作为标题,写了文章送刘伯承同志审阅。刘伯承同志看过文章,用毛笔作了修改,最后写“刘伯承阅”几个大字。李庄同志看了十分高兴,他嘱咐我将原稿保留,另抄一份送排字房发排。文章发表后收到不少来信,以为作者是资深军事记者。李庄同志立即告诫我:“千万不要骄傲。归根到底是刘伯承同志讲得精彩,你不过是忠实地记录下来罢了。”事实果然如此,我的确骄傲不起来。同时,我还是十分感谢李庄同志对我的“敲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