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一个华侨家庭的永世怀念

作者:肖 荻





  4月15日是胡耀邦同志的忌日,全国侨联副主席、原天津市副市长叶迪生怀着浓重的深情,和我谈到他对这位杰出政治家的深切怀念。23年前,耀邦同志和当时还在第四半导体器件厂工作的他一次亲切晤谈,那一言一笑使他永世难忘。
  
  耀邦同志大步迎过来
  
  那是1982年5月1日上午,在天津市干部俱乐部。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同志来天津,和各条战线的170多位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欢聚一堂,共度五一佳节。在这前一天,当选为天津市特等劳模的叶迪生正在北京开会,而且第二天中央领导人就要接见。大家正在兴奋之际,晚上突然通知他,有急事,转天要赶回天津。他大为不解,又有些失落。翌日凌晨,车径直开到天津市干部俱乐部,并叫他直接到一楼贵宾室。一抬头,就见耀邦同志坐在那里。市总工会主席许明一介绍,耀邦立即起身大步迎过来,双手紧紧握着他的手笑着说:“你就是叶迪生?好。美国有个爱迪生,我们有个叶迪生!”又说:“过去你受了很大委屈,但是你很坚强,你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刻叶迪生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耀邦的话使他胸中涌起一股热流,瞬间眼里几乎噙满泪水。尔后到上面礼堂开会,全屋济济一堂,却让叶迪生第一个发言。他谈到当年错划右派改正后,谢绝亲属安排出国的机会,坚持留厂奋斗,几年来在半导体技术产品上自主创新,为厂里每年创利润500多万元,担任了厂副总工程师。耀邦同志几次插话,问及他家庭和工资情况。听说他弟兄都在国外,点了点头;又听说他的工资连升两级后,现在是78元。耀邦同志说:“凭叶迪生这样的贡献,工资就是涨十倍也不算多。但是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还要艰苦奋斗啊。”随后市劳模骆玉笙、张士珍等也先后发言,耀邦同志谈笑风生,祝骆玉笙长寿一百岁。当张士珍谈到在“四人帮”时期曾犯过错误的全国劳模李素文现在有了进步时,耀邦大声说:“工人阶级就是要改造社会、改造人,对犯过错误的要帮助,有了进步要欢迎!”
  笔者那时作为《人民日报》驻津记者,当场就有关情况写了一篇报道,经跟耀邦随行的郑必坚同志审稿后,第二天就刊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著地位。此刻,有一个人在九龙过摆渡去香港时买了一张《人民日报》,一眼就看到这条新闻,他高兴得几乎叫出来:“啊,老四真不简单!”这个人就是叶迪生的二哥叶竞生。这一声惊呼,浓缩着一个华侨家庭与祖国、与亲人多少的曲曲折折、悲欢离合!
  
  罗湖桥头的热泪
  
  叶迪生的父亲早年出国侨居南非创办教育事业。抗日战争刚一胜利,年方16岁一直向往祖国的叶竞生,立即启程回国,考入广东中山大学电机系。他1951年毕业后分配到东北参加建设,领导告诉他,现在国家急需培养人才,你先到技术专科学校当教师吧。他干得很起劲。50年代“左”的运动连连,那波谲云诡的风云变幻,岂是一个热情坦率的华侨青年能适应得了的?1957年他和四弟、在南开大学上学、素好直言的叶迪生同命运,被莫须有的罪名打成右派。最使叶竞生伤心的是,自己满腔热情回来报效祖国,却莫名其妙地被反复追问:你在外边儿非要回来,是何居心?干了些什么勾当?这之后,头顶“右帽”、俄文英文俱佳、学有专长的叶竞生灰头土脸。
  打倒四人帮后,大哥在南非给四弟叶竞生找到了身份档案,1977年,他以南非归侨的身份拜别了祖国。几十年来喜忧交加的日日夜夜,使他临行时心头千万转,来天津和叶迪生彻夜长谈。走后,叶竞生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痛述衷情:30多年前自己本是钟情祖国的一个热血少年,没想到回来后遭遇坎坷,现已年近五十,再不走,这一辈子也就难有作为了。他写道:“我在罗湖桥头慢慢走往香港时,我不禁一步一回头,我是难以割舍,泪流满面啊!”后来他们才知道,《人民日报》不仅刊出了这封来信,而且加了一段语重心长的编者按说:这样一位热爱祖国的有为青年,为何回国后竟遭受这些磨难和不幸?这都是极左路线造成的!有朋友告诉他们,这些话是耀邦同志亲自加的。
  叶迪生在南大毕业分配工作之后,虽然戴着“右帽”,但第四半导体器件厂上上下下,重视他的诚恳为人、埋头苦干和业务能力,给他很多温暖。在那个艰难时期,无论谁给一些理解和善意,都令他点点滴滴记心头。他结了婚,工作业绩突出。1976年7月大地震时,房倒屋塌,大墙砸扁了他的床,幸亏他们夫妇早一步抱着孩子逃出,厂里想办法把他安排到单身宿舍。
  
  分道扬镳和殊途同归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科学的春天”,以及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都使叶迪生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处境在升温,为国效劳的信心大增。可是来自侨居国外的弟兄们,一再动员他出国。大哥专程回国到天津劝说他。但他舍不得厂里那沉甸甸的信任,那浓浓的人情味!尤其觉得现在祖国云开雾散一片光明,正是大有可为之时,他坚决要留下。大哥急了,报告在广州养病的老父:“老四不听话!”已然病重的老父亲,在弥留时说了一句话:“你们兄弟都到美国不好,听老四自己的,留个根在中国吧!”
  1978年叶迪生当选为特等劳模,在北戴河受到邓小平的接见。之后,他在天津开发区主任、天津副市长等岗位上勤奋廉洁,思路超前,在许多新事、难事、急事面前,运筹帷幄,攻坚克难,在创建全国一流开发区和拓展天津外经外贸局面上,多所建树,并当选为全国侨联副主席。他在北京有几次遇到耀邦的儿子、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胡德平,相谈甚欢,使他更加了解了耀邦同志的思想境界。他无数次想到,倘若没有耀邦同志主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坚决顶住“两个凡是”的压力大力平反冤错假案,怎么会有自己的今天?他更加坚定了奉献祖国的意志。
  叶迪生的许多动人事迹,经媒体向国内外报道后,在美国、南非、香港等地的兄弟看到后都惊喜不已。当年与他分别时曾留话:“你不走,过十年再看!”的大哥,更不止一次从国外来电话赞扬他:“你留下来,很有眼光。现在国家爱惜人才,你也很有出息,你做对了!”二哥叶竞生虽然出国谋生,但这些年作为著名的香港嘉里集团在大陆开拓事业的要员之一,常年到祖国大陆京、津、沪、杭各地奔走创业,北京的中国大饭店就有他的一份心血。他和叶迪生虽一度分道扬镳,现在却殊途同归,都在蒸蒸日上的祖国大地上贡献力量,实现人生价值。兄弟相聚,回首往事,一家人对邓小平和胡耀邦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是他们以回天之力,使阳光重新洒满祖国大地,使万千华侨居国外扬眉吐气,回祖国大有作为!
  叶迪生满怀深情告诉笔者,去年夏天他随摩托罗拉党支部到江西井冈山瞻仰了红色根据地。之后,他驱车到共青城外、鄱阳湖畔,久久伫立在苍松翠柏围绕着的耀邦墓地,默念着巨石上镌刻的耀邦同志生平,向耀邦遗像深深三鞠躬。他低声絮语:“耀邦同志,叶迪生来看您来了。您永远活在我们华侨一家人的心中……”涌上心头的万千思绪使他吟咏成诗:
  “大树参天梁栋材,当年华夏待春来。一篇‘实践’文中论,几载沉冤案底开。肝胆平生如朗月,胸怀标史是雄才。鄱阳湖畔轻腾浪,长泽陵园润绿苔。”(责任编辑赵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