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旧中国乡村建设的三位探索者

作者:张秉福





  民国时期出现了数以百计的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诞生过一批乡村建设运动的知名活动家。其中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家有三位: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概述
  
  1.晏阳初:“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
  民国十五年(1926),晏阳初率领一批有志之士,“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到河北省定县农村“安家落户”。他们以定县农村为中国基层社会改革和乡村建设的“社会实验室”,依据现代社会调查的科学原理、方法技术,进行长时间、多角度的系统性社会科学调查。通过调查,晏阳初等人便在定县这个“社会实验室”里,高举“平民教育”的旗帜,进行一系列旨在顺“民心”、发“民力”的试验研究。结果,一套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同时并举,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种教育方式综合运用,试验研究、分类培训、表证推广三项科技工作顺序推进,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整体实施的乡村建设方案,闪亮登台。
  这是一套以“平民教育”为中心的乡村建设方案,“平民教育”“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农民问题的一场科学运动”。如何使“农民科学化”和“科学简单化”,以期把简单化了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民自己的实际操作,一直是平民教育工作者从事乡村改造事业的第一要素。而“各种建设的成功,自须经过一个教育阶段”。因此,可以将这一模式概括为“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
  
  2.梁漱溟:“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
  民国二十年(1931),梁漱溟到山东省邹平县,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乡村建设》半月刊,开展乡村建设实验。研究院设置研究部、培训部和试验区,分别承担乡村建设理论研究、乡村建设干部培训和乡村建设试验推广任务。培训部在数年间,为各个试验区培训了2400多名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骨干。《乡村建设》半月刊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停刊,刊出了大量鼓吹乡村建设的文章,其中梁漱溟自己的文章就有49篇之多。这些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梁漱溟推行乡村建设的主张,为散布在各试验区的乡村建设者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梁漱溟认为,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原因,在于“中西文化的冲突”,是西方文化的入侵迫使中国人“抛弃自家根本固有精神”,丧失“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固有礼俗秩序与组织构造。又认为,“欧化不必良,欧人不足法”,以孔孟为代表、以儒家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要来得高妙”,“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为了“救活旧农村”,中国人应当“认取自家精神,寻取自家的路走”,在中国文化的“老根”上培育“新芽”,即“创造新文化”、“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构造”。这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唯一途径,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能否真正达成树“民风”、启“民智”之乡建计划的关键。
  为此,梁漱溟寓宋人吕大防的乡规民约论以时代的新意,谋求理想和谐社会之再现;立“乡农学校”,使之成为集政、教、养、卫于一体的农村基层“新的社会组织构造”。“乡农学校”分村学、乡学两级,列甲、乙两项工作,由“学董”即乡村领袖人物、“学长”即乡村品德高尚人士、“学众”即一乡一村之众、“教员”即从事乡村运动服务人员构成。其中甲项工作侧重学校式教育,兼行职业培训;乙项工作侧重社会式教育,兼行本乡、本村社会改造与经济建设。指望由村而乡,由乡而县,全国都成为一个儒家大学校。因此,这一套以“文化复兴”或“创造新文化”为中心的乡村建设方案,可概括为“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或“‘老根新芽’——乡村学校化”模式。
  
  3.卢作孚:“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
  民国十五年(1926),卢作孚在重庆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翌年,主持四川省江、巴、壁、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一方面大力维护嘉陵江峡区安全,一方面着手进行以巴县北碚乡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实验。经过几年实验,卢作孚认为“中国的根本办法是建国”,即“建设成功一个现代国家”,而国家的现代化需要有乡村现代化为基础,“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中国“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的参考”。乡村现代化是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统一:前者是“办大工业”,使“一切产业都工业化”,用工业解决一切生产问题、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后者是破除中国旧文化所衍生的“两重集团生活”,即“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会”的家庭生活及由家庭生活扩大而成的亲戚邻里朋友关系,代之以超越这两重狭隘生活的“现代集团生活”。
  为此,卢作孚在《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中,依据谋“民生”、保“民享”的宗旨,描绘了现代化北碚的蓝图:经济方面有煤厂、铁厂、磺厂等矿业,有大的农场、大的果园、大的森林、大的牧场等农业,有发电厂、炼焦厂、水门汀厂、制碱厂、酸厂、大规模的造纸厂等工业,有轻便铁道、汽车路以及电话、电报、邮政等乡村交通和通讯事业;文化方面有注重应用的生物研究、理化研究、农林研究、医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研究事业,有实验小学校、职业中学校、完全大学校和图书馆、博物馆、运动场等教育事业;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不良嗜好、皆无不良习惯;地方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这些内容,后来大多在北碚实验区变成了现实。因其着眼于实业(经济建设),以“民生”、“民享”为依归,可以概括为“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
  
  二、比较
  
  1.三大模式创建人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
  晏阳初(1890—1990),四川省巴中人。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早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和美国耶鲁大学。1918年,在法国战地服务中心的华工中开展识字教育活动,使20万华工中38%的人摘掉了文盲帽子。192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大江南北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并为此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艰苦实验,成功地创造了“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1940年,在重庆创办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43年,被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代表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杜威等比肩,并且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亚洲人。1944—1945年间,被美国锡拉立兹等三所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950年后,他又将“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亚非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广泛尊重,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和“向愚昧贫穷开火的斗士”。
  在《九十自述》一文中,晏阳初自己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三C”即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比较具体地说,是指来自远古的儒家民本思想,来自近世的传教士的榜样和来自四海的民间疾苦与智能。又说:“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却不主张以暴易暴,杀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圣奥古斯丁说:‘在每一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人类良知的普遍存在,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