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怀念千峰

作者:安子贞





  李千峰同志仙逝了,一位宽厚的长者,资深的新闻工作者,我师、我友离开了我们,使我深深的怀念与他相处的日子。
  我闻李千峰同志的大名,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在河北日报社当记者,那时他好像在《旅行家》杂志做记者,撰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旅游通讯。我读过他写的《华北平原旅行记》,记得他把写在保定城墙上的一幅大标语“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劳资两利”写进了旅行记里。每次从北京坐火车南行,离保定市老远就先看见城墙上的这幅大标语,因此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只是闻名,未曾见过面。我认识李千峰同志是在十多年以后,1964年他从新疆调到人民日报社任编委、记者部主任。所谓认识是单向的,即我认识他,他未必认识我。因为我不在他领导下工作,文革以前没有打过交道。文革中,因为他到人民日报社不久,办报和人事等方面的是是非非不多,虽然属于当权派层次,但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人民日报》是文革中未曾停过刊的极少数报纸之一,在我的印象中,李千峰同志也在断断续续地工作。既然工作,就得按着上头的意图行事,也就免不了说错话,做错事。可能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吧,文革后,李千峰同志调离人民日报社,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当调研员,后到中国农民日报社任社长。
  写了一串李千峰同志文革前后的履历,是因为这段履历与我有些关系。斗转星移,时序推进到1984年,我在人民日报社当机关党委书记,工作不大顺心,想另找个地方换换空气。李千峰同志闻讯,多次找我,说是1985年要出日报,急需要人。我当时虽然对他了解不多,但感到他是一片诚心,最后,决定去协助他办于1985年元旦出版的《农民日报》。
  走近李千峰,相处一年八个月的时间,我看到,在他的身上体现着很多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李千峰同志处世待人以诚,办事与人为善,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他懂得办报,研究办报,向年轻的编辑、记者传授怎样办报。在他坐班的时候,一早就来了,安排部署日常工作,晚上下班的时候,上白班的人都回家了,他不回家,把报社的几个主要负责人留下,拿出京沪出版的报纸,上面画着各式各样的杠杠,叫大家看。看过一遍以后,就研究讨论。哪家报纸提出了新的问题,哪家报纸编排得好等等,联系《农民日报》怎样学习、改进、提高,出日报的初期,几乎天天如此。就我个人来说,过去编过一块版,没编过一份报。编一块版,只是报纸的一部分;而编一份报,需要统揽宣传报道的全局、整个报纸版面的全局,做整体思考,事情要复杂得多。就是在李千峰同志的引导下,我开始学习怎样办报和怎样把报纸办得使读者喜闻乐见。那时,我与千峰同志可谓志同道合,他放手,我实干,初办日报,整个编辑部有一股热气,在大家的努力下,一个时期《农民日报》办得很有生气,受到农村干部和农民的喜爱。现举两例:
  一是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报道。1985年初,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见成效,农民开始摆脱饥寒贫困,少数地方农民手中有了余粮、现款。舆论界总是抓典型,而且常常犯层层加码、日日升温的毛病。于是一段时间,有些传媒把农村经济的初见好转说得有点过头,说目前农民已经富得流油。说过一点,可以鼓舞士气,刨除虚数,实绩不减,倒也无伤大局。只是由此产生两种思想偏向:一是有些部门、有些干部认为农村已经富起来了,各式各样的捞钱的手,也就从四面八方伸过来了。农民不堪重负。再是有些农民对于手中余钱不知如何使用,加上当时有一种“高消费”可以刺激生产之说,有的人就瞎花滥用;有的人投资不对路吃亏蚀本。针对这些情况,《农民日报》选择典型事例,配合评论,加以引导。配合典型报道,先后发表了《要讲点花钱的学问》、《农民还需要休养生息》等评论,保护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农民投资,把余钱用在扩大再生产上。
  再是关于农民进北京卖菜的报道。1985年五六月份,农贸市场开始活跃起来,国营菜店按计划收购蔬菜价格低,农民不愿意出售。一时,城里上市的蔬菜很少,“快马赶不上青菜行”,蔬菜价格天天涨,直到头茬春菜上市的时候,仍然居高不下。这时,《农民日报》记者张志清、李英杰在采访时发现一种奇怪现象:城里蔬菜紧缺,而来自农村的运菜车却在路口上被卡住,不能进城卖菜。原因何在?经了解,原来是文革期间一份限制农产品进城的文件还在起作用。这份文件规定:农民运载农产品进城,必须有地、市一级开具的证明,才能放行。一是农民不知道有这样的规定,再是蔬菜属于鲜活产品,由村到乡、到县、到地市,层层开介绍信,加上有些地方还要走回头路(比如紧邻北京市的涿县,还得南下保定去开介绍信),这么折腾起来,青菜早就烂的烂了、蔫的蔫了。记者向报社领导汇报上述情况以后,李千峰同志立即找有关同志商讨,认定这是对文革期间的有关文件未认真清理改正,阻碍城乡物产交流,不利于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事例。统一认识以后,《农民日报》决定组织一个临时班子,连续集中的进行报道。于是在1985年5月29日布置记者连夜采访,第二天在第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打开城门让农民进京卖菜》的《记者来信》,同时配合发表评论。当天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播出。这一消息立即在北京引起震动,中央有关同志给北京市领导打电话,询问是怎么回事?北京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检查阻碍蔬菜进城的原因,并作出果断决定:撤销进城手续,农民卖菜一律“凭菜进京”。《农民日报》于5月31日又在一版头条发表《凭菜进京好》的新闻和评论。这样一连报道了十多天,共发表新闻16篇,评论8篇。在那些日子里,李千峰同志天天晚上打电话问情况、问版面安排。对这一组报道的评价,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说:农民报的报道意义超过了蔬菜,立了一功。菜农说:《农民日报》的报道给农民积了德。北京市领导开始不愿意提起《农民日报》的报道,后来,在总结工作时不得不谈到:“北京在5月下旬出现居民吃菜难,《农民日报》发现这个问题后,发表记者来信,建议我们给外地运菜进京车辆开绿灯,这个建议提得好。我们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城门大开,凭菜进京,这很好。到昨天(1985年6月7日)已进来400多辆车,相当于5月29日的10倍。北京的菜多了,这也是一个改革。《农民日报》的报道推动了我们的工作。”可以说,农民日报社在出日报的开始,打了一场突破城乡壁垒,为农产品开拓城市市场的漂亮仗。
  此外,《农民日报》还就保护耕地问题、军民共建农村精神文明问题等等,发表了一系列的典型报道和评论,受到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欢迎。1985年这一年,皆大欢喜:上级领导部门对《农民日报》的宣传报道比较满意,报社从业人员对努力办好全国第一份农民的日报树立了信心。在那些日子里,李千峰同志很高兴,我也感到工作顺手、开心。报社上下,有一股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劲头。
  李千峰同志从农民日报社社长的岗位退下来以后,我回到人民日报社工作。逢年过节我去看望他,他经常讲述当记者的一些往事,听得最多的,是他参加新中国开国盛典报道的故事:1949年春,李千峰同志随解放大军进入北平城,在新华通讯社当记者,负责采访高层政治新闻。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圆满胜利闭幕,参加会议的代表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在空旷的广场上,毛泽东主席面对1000多名代表,用浓重的湖南语调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毛泽东主席读罢碑文,挥锹填土的时候,李千峰来到他身边,小声地说:主席,我是新华社记者,想借用您刚才宣读的文稿,誊抄下来,写报道。毛主席直起腰,从口袋里掏出文稿,叮嘱说:就这一份,可不能丢失呀。用过以后要还给我!李千峰说:请主席放心,不会遗失的,抄过后我即还给主席。李千峰拿回文稿,誊抄罢,奠基仪式已经结束,到哪里去找主席呢?千峰想交给党中央办事部门转呈,又一想不妥,还是应该亲手送还为好。后来,打听到晚上怀仁堂有联欢晚会,毛主席肯定会参加。于是,李千峰带着文稿到怀仁堂,走近毛主席身边说:主席,我把文稿还给您。毛泽东从坐椅上站了起来,与李千峰握手,风趣地说:你这个记者,还是很讲信用哩!
  我建议千峰同志写点回忆性的文稿,把那个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很平易近人,当记者是很惬意的事写出来。据我所知,后来由于千峰同志身体健康上的原因,未能如愿。在千峰同志离开我们的时候,我想把他讲述的这段逸事记录在案,以资纪念。
  千峰同志从延安到北京,从新华社记者到《旅行家》杂志、《人民画报》的主要负责人,1959年反右倾机会主义后,被发配到新疆,1964年回北京,任人民日报社编委、记者部主任,直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农研室副部级研究员兼任农民日报社社长,为党的新闻工作、为“三农”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我到农民日报社的时间不算长,与李千峰同志相处很融洽,我视他为好领导、尊敬的师长、亲密的同志、知心的朋友。我常常想:能够在农民日报社结识千峰同志,受到多方面的教益,仅就这一件事来说,那也算不虚此行了!
  (责任编辑赵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