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抗联名将冯仲云

作者:许人俊





  教授之家成了省委活动中心
  
  1930年夏天,冯仲云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历经折磨和考验。不久,北方军阀纷争,政局混乱,监狱管理松散,他乘机逃出监狱,北上哈尔滨。经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推荐,他到哈尔滨商船学校(青岛海军学校分校)担任数学教授。学校位于松花江畔,位置僻静,有利于开展隐蔽斗争。党组织支持他以教授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他虽然只有22岁,但数学天赋高,富有组织和教学才能,很快赢得海军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尊敬。附近的中学纷纷慕名聘他担任高年级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教学。他不仅团结学生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文艺书籍,而且秘密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和反帝会会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在沈阳的满洲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领导人被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驻东北代表兼省委书记的罗登贤,被迫转移到哈尔滨领导抗日救亡斗争。他在冯仲云家中紧急召集北满党的领导人开会,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工作。冯仲云受命担任满洲省委少数民族委员会书记、全满“反日会”党团书记、省委秘书处长,妻子薛雯任省委交通员,侄子冯铉任省委联络员。
  当时,省委面临严重困难: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央苏区正遭受敌人残酷围剿,东北党组织与党中央已失去正常联系;二是党的活动经费业已断绝,省委需要自筹资金。
  幸好冯仲云是教授,又兼任附近中学数学课,月收入260多块银元。他们夫妇拿出180元交党费,同时利用各种关系筹措活动资金。
  不久,他们家迁到市区南岗一栋僻静的俄罗斯别墅里。当时,满洲省委下辖哈尔滨市委、磐石、珠河、汤原、宁安等中心县委,双方都是通过秘密交通员传递文件、沟通情况。省委文件和宣传品,均由他组织秘书处印刷、分发,妻子薛雯负责机密文件保管和秘密交通接头。她不断在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印刷机关之间往来联络。
  当时罗登贤27岁,冯仲云、赵尚志24岁,赵一曼26岁,薛雯19岁,平均年龄24岁。为了抗日救国,他们分别告别故乡——广东、江苏、四川、河南,先后来到哈尔滨,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友谊。
  
  教授投笔从戎组织抗日武装
  
  1932年,东北三省已被日寇全部占领,关东军到处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城市隐蔽斗争更加困难。此时周恩来以伍豪名义发表文章,提出“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罗登贤如获至宝,决定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周保中、杨靖宇、赵尚志等分别到各地组织抗日武装斗争。
  不久,省委又派冯仲云到松花江下游的汤原中心县委组织抗日武装。
  汤原县原有一支中国工农红军33军抗日游击队,因缺乏经验,战斗不断受挫。冯仲云多次召开党的会议鼓舞士气,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款买枪给游击队。同时发动游击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展夺枪斗争。在他组织动员下,有一次从敌人手里夺取了五条枪,士气大振。这支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后来发展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联军第六军。
  1935年1月28日,哈东游击队正式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庆祝大会后,李兆麟、金策、王惠同、赵一曼等率领部队赴方正、延寿地区打击敌人。他和赵尚志率领部队化装成伪军向方城岗、小山子等行动,仅三小时就占领敌人三个据点,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后来又组织反日联合军突击方正城,俘获伪县长。当年冬天,关东军对抗日联军加强了扫荡,战斗十分激烈,第三军二团顽强抵抗,团长王惠同光荣牺牲,赵一曼政委不幸被俘,第二年英勇就义。不久,冯仲云和十多个战友在转移中,也遭敌人突然袭击,三个领导干部牺牲。他左手负伤,仍带着伤痛掩埋好战友的遗体,发誓:“为了祖国的统一,要斗争到最后一滴血!”
  事后,他代表省委向党中央写报告:“哈东游击区,自1935至1936两年间,同志牺牲者数百名,百姓以数千计,血染帽儿山,尸填乌吉密,哈东人民解放斗争实以鲜血写成中华民族斗争史之光辉灿烂的一页。尤其是我共产党员赵一曼、王惠同等诸同志,在敌人百般严刑拷打、威逼与利诱之下,不屑屈辱而慷慨悲歌,从容就义,使哈东人民永铭勿忘,实我大中华民族之光荣,谁谓东北无慷慨悲歌之士!”
  1936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东北党组织在汤原县密林深处召开了历史性的“汤珠联席会议”。他和汤原、珠河中心县委书记及东北抗联第三军、第六军军长赵尚志、夏云杰等出席,确定“领导群众抗日反满的各种紧迫的经济、政治斗争,广泛造成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并在统一战线中夺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关于游击运动则提出“采取进攻策略,向新区发展,向日满统治薄弱的缝隙突击,以出奇制胜游击战术解决敌人。”
  会议推选冯仲云为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赵尚志为执委主席,并和省委常委夏云杰共同负责军事部;朱新阳为省委常委,任青年部长;李兆麟为省委常委。
  当时,在江西的党中央因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率领红军长征,东北党组织与中央失去联系,组织关系改为由莫斯科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王明、康生直接领导。面对日本关东军的残酷扫荡,东北党组织领导抗联部队坚持独立自主、顽强作战的方针,牺牲和损失惨重。王明、康生不了解东北艰苦复杂的斗争情况,给东北党组织下发《给吉东负责同志的秘密信》以及补充指示——简称《王康指示信》、《吉特信》、《中代信》。其中有正确的指示,也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内容。满洲省委在讨论这些指示时,往往意见分歧,争论激烈,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严重影响对敌斗争。冯仲云、赵尚志对王、康指示曾经持怀疑和反对态度。
  当时,王明、康生对东北党组织时有不满,经常调换领导班子,多次令满洲省委领导成员去莫斯科汇报、接受审查,甚至挂起来不作结论,给省委工作造成许多困惑。长期在省委工作的冯仲云深有体会,所以他这次特地派常委朱新阳去莫斯科汇报,请求指示。不料王明、康生严厉批评《汤珠联席会议决议》“完全是反统一战线的”,“不是真正懂统一战线”,“不懂满洲实际情况”。而且不让朱新阳回国沟通情况,送他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挂起来。
  朱新阳一去不回,《珠汤联席会议决议》得不到莫斯科批准,根据地议论纷纷,冯仲云处境尴尬,但仍坚持党性,忍辱负重,履行领导职责。幸好不久吉东省委成立,东北抗联第五军军长周保中代表省委给冯仲云写信,表示理解和支持,他受到莫大鼓舞。
  1937年,“七七事变”前,他和赵尚志商定在汤原县小兴安岭山谷里召开北满省委扩大会议,除冯仲云、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省委常委和珠河、汤原中心县委书记出席外,抗联第三军、第五军、第六军领导人也赶来与会。会议决定千方百计带领部队,利用青纱帐和深山老林开展游击战,发动群众对抗日本关东军的三光政策,打击敌人。
  会后,他和东北抗联的将领们分别率领部队,在松花江两岸和兴安岭野林不断出击。有一次,在鹤岗煤矿附近集镇活动,日本关东军正张贴布告通缉他,调动部队四处搜捕,悬赏一万元要他的人头。地下党向他通报情况,他镇静表示:“不用怕,敌人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他有千军万马,我有地下长城。”
  第二天凌晨,他和战友们趁着朦胧雾气钻出铁丝网,胜利脱离包围圈。当时,敌强我弱,反讨伐战斗十分残酷,东北抗联原有三万多人,只剩下一千人左右。一些团、师、军长相继牺牲,血染疆场。敌人曾经押着战俘辨认哪个遗体是冯仲云。战士为了迷惑敌人,随意指一人说是冯仲云。敌人信以为真,将人头割下悬挂牌楼上炫耀战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