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毛泽东约见塞克的史实

作者:高 沂





  炎黄春秋编辑室:
  同志们好!
  最近阅读了贵刊今年第11期刊载的《塞克的人品与文品》一文,其中有一段是毛主席约见塞克的情节,与事实不符。为了维护《炎黄春秋》求真务实的办刊宗旨和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作为这件事情亲历、亲办的当事人,有责任将真实情况讲清楚,以匡谬误。
  那时塞克同志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党外人士),另有两位党员副院长王真(已故)和吴雪(现已是植物人长期住院),我任专职党支部书记。剧院工作由我们3人共同负责。剧院归中央青委冯文彬同志领导。
  毛主席召开文艺座谈会之前,冯文彬同志通知我,说毛主席要约见塞克,要我通知塞克并陪同他按时去杨家岭毛主席住处(当时中央青委也住在杨家岭)。接受这个任务我很高兴,但也想到,这个人有点怪脾气,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要有所准备,以便圆满地完成任务。
  抱着这种心情,我去通知塞克,说毛主席请他去谈一谈,塞克很干脆地回答我:“我不去。”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进不得衙门。”这样,我不能不对他做点批评和规劝。我说:毛主席约见你,是你塞克的光荣,也是我们剧院的光荣。你不能把我们的党政机关和旧政府的衙门简单类比,更不应该把我们党的领导人和旧政府的官僚类比。同时我告诉他,我将亲自送他去杨家岭,一切手续由我办理,你不能不去,结果他同意了。
  随后,按约定的时间,我送他去了杨家岭。杨家岭在延河的东侧,是东西向的一条沟,毛主席的窑洞离沟口百余米,(当时毛主席住处没有院墙,窑洞就在山脚的半坡上)我向设在沟口的总收发说明情况,他们已经知道,让我们直接进去,于是将他一直送到毛主席的窑洞门口我才返回。在毛主席住处没有岗哨,为此日前我特别访问了那时在杨家岭做警卫工作的原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高富有同志和在杨家岭总务处工作的原中央警卫局局长田畴同志,他们两人一致说,那时毛主席住处从来不要警卫站岗。
  塞克见过毛主席后很高兴,并根据他的记录向我们几个负责人作了传达。
  我通知塞克去见毛主席的经过,及时向冯文彬同志汇报了,也对王真、吴雪讲过,知情人只有这几个。
  那时李卓然同志在西北局任宣传部长(当时我不认识他),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高级干部,与我们剧院没有工作关系。毛主席不可能、也没必要请他去找塞克,至于说李卓然同志未能说服塞克,回去又向毛主席汇报,直到毛主席撤掉岗哨、对警卫人员谈话等情节,纯属子虚乌有,文章中将李卓然这位老领导“安排”这样一个“无能”的角色,特别是还编造有关毛主席的言行,不管作者的动机如何,都是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不尊重。
  联想到去年贵刊有一期登载了一篇文革中监护蒋南翔的文章,作者自称是清华人,对时任清华党委第一副书记的刘冰都不认识,甚至把我和刘冰张冠李戴,其他情节也严重失实。这个问题去年我和黄辛白同志曾与你们的编辑同志谈过,刘冰同志也给贵刊写过信。(编者注:此文刊于2003年第7期,此信刊于同年第12期)为此,我希望贵刊的作者、编辑一起来向求真务实上多下功夫,以维护贵刊的良好的声誉。对于瞎编乱造、弄虚作假的文章,一经发现,要及时曝光,以保护《炎黄春秋》这块净土免受污染。
  以上然否?请酌。
  此致
  敬礼!
  原教育部副部长:高沂(91岁)
  2005年11月10日
  附言:塞克同志的一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像他这样的全国知名人士,似应由中央有关部门对他做出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