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传奇人物卢绪章

作者:庄凯勋





  卢绪章(1911—1995)是我党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党员之一。解放前,他创办的广大华行,不仅是党在秘密战线的工作机构,也是经营十分成功的经济实体。卢绪章和他的战友杨延修、张平、舒自清、朱祖贤、张先成等,先后在上海、重庆和香港等地,以“商人”身份为掩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筹集了宝贵资金。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事外贸领导工作,为冲破帝国主义禁运封锁,功绩显赫;改革开放后,他开拓了中国的旅游事业,为中国引进外资和宁波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不同意别人叫他“与魔鬼打交道的人”
  
  说起卢绪章,人们自然都会提到故事片《与魔鬼打交道的人》。
  那部片子是珠江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的,由林岚导演,郭允泰演男主角。但影片中的这位地下党员男一号,不叫卢绪章,而叫于海涛,化名张公甫。他担任总经理的公司也不叫广大华行,叫荣昌公司。
  电影反映了这位党的忠诚战士,如何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接受苏北地方军司令的投资,并利用敌军车船,将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解放区。蒋介石派人执行“A”字密令,要消灭共产党的核心组织。于是演出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故事。
  故事的结局是,在敌人欲将张公甫秘密逮捕之际,张公甫主动出击,举办了欢迎中统头目陈果夫的盛大晚会。假陈果夫之手,处决了凶恶的敌人,彻底击败了“A”字密令计划。
  这部获文化部1980年优秀片奖的电影,使卢绪章名声大振。于是,一些作家前来找卢老采访,在他身上挖掘丰富多彩、充满传奇色彩的素材。
  有一位女作家以广大华行的事迹为背景,写了长篇报告文学,题为《与魔鬼打交道的那个人》,在上海的一家文学刊物上发表。应当说,文章写得很精彩。
  但,卢绪章对此不满意。
  本人是上世纪80年代采访外贸外经口的新华社记者,和卢老联系较多,也较熟。他对我说:“现在老把我过去搞地下斗争时打交道的人,说成是魔鬼。这不合适嘛。”
  “国民党上层分子,像傅作义,对我们和平解放北平是有功的嘛。有的因为和蒋介石有矛盾,后来成了我们的朋友。”他强调说。“我在上海搞广大华行,起初是个皮包公司,资金只有300大洋,后来越做越大。客观上有许多朋友帮忙,包括国民党的一些头面人物。”
  接着,卢老对我讲起,根据毛泽东关于白区工作要“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周恩来在国统区以八路军办事处、新华日报社等公开单位为第一线,原各省、市地下党组织为第二线,建立绝密性质的第三线机构。万一形势突变,第一线被迫撤退,第二线遭到打击瘫痪时,第三线仍能扎根白区发挥战斗作用。
  由卢绪章等共产党员组成的广大华行,在这时成了我党三线机构的载体。周恩来指示,在重庆期间由中共南方局直接领导,回到上海后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取名“广大华行”,就是要区别于上海滩上大批的外国洋行。
  广大华行的组织者都曾是外商公司的高级职员,熟谙资本主义的经营之道。在激烈的商战中,公司职员把握市场,拓展客源,很快从一个小公司,变成资本充裕的正式西药商行,并形成了从上海到全国的商贸网络。
  80年代初,我采访香港华润公司时,认识了公司老总张先成。他是卢绪章的部下,也是广大华行的职工。
  张先成回忆周恩来当年的指示:“不与左派人物来往,多交各方面的朋友,以提高社会地位。要以灰色的面目长期隐藏下来,对至亲好友也不能暴露身份。在商言商,当好‘资本家’,但又要同流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
  卢绪章与国民党上层人物打得火热,甚至利用宋美龄的航空委员会用飞机倒卖黄金、美钞;拉拢蒋介石侍从室专员而取得了国民党少将参议的头衔;通过孙科太子系与苏联做生意……
  1947年4月,卢绪章成立中心制药厂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经刘晓同意报周恩来批准,请四大家族中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陈果夫担任董事长。1948年3月,中心制药厂开工时,陈果夫抱病参加,上海市长吴国祯等国民党要员蜂拥而至。有了这个“政治靠山”,广大华行在旧上海克服了种种困难,为党积累了大量资金。
  除陈果夫外,卢绪章还与宋子文、马步芳等创办了中国皮毛公司,在台湾与吴开先创办七星纱管厂等企业。在卢绪章的朋友中,有国民党军统局少将梁若节、国民党驻新疆特派员沈立中、重庆航空检查所所长严少白、蒋介石侍从室专员施公猛、国民党政府卫生署医药司司长俞松筠等。他们感到,卢绪章会做生意,为人慷慨大方,都愿意与他交朋友。其中施公猛为卢绪章搞到第二十五集团军少将参议的头衔和国民党特别党员证书。
  利用这种强烈的保护色,他们多次掩护中央领导和地下党领导来往于国统区;向根据地秘密输送情报和大批急需物资,包括一些特殊物品如刘伯承元帅的假眼睛;特别是给党的一线、二线机关和延安送去了大量的经费。这些现金用麻袋装好,夜里由秘密交通员取走。
  卢绪章认为,在国民党上层人物中,陈果夫对广大华行的帮助最大。“陈果夫哪里会想到,他客观上是在帮助我们共产党”!
  所以,卢绪章对我说:“陈立夫、陈果夫后来跑到美国去了,与蒋介石断了关系。我们还要做工作嘛!不能老骂他们魔鬼嘛!骂了魔鬼,工作还怎么做?这不符合我们党的统战政策!”
  
  卢绪章的生意经——两条黄金律
  
  卢绪章和他的战友们熟谙资本主义的经营之道,生意越做越大,是地地道道的“红色资本家”。
  在重庆和上海,卢绪章先后担任过民安保险公司总经理,经营保险业务;担任过民孚企业公司总经理,经营国际贸易;他领导的广大华行投资过银行、钱庄、药行、信托公司等机构。在香港,他还创办了南洋商业银行和广业地产公司。可以说,卢绪章是建国前我党最熟悉市场经济的商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出任中国第一任进出口公司经理。从1956年9月起担任外贸部副部长,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经贸干部。
  从现在的眼光看,计划经济没有给卢绪章提供发挥商业才能的更大机会。这不仅是人际关系问题(尽管有),更是体制问题。
  特别要说的是,卢绪章为人忠厚朴实,不善辞令,一口宁波腔普通话听起来未免吃力,沟通上有一定障碍。他当了整整40年的副部长,未能再次晋升。达到他那个阅历和经历的老干部,应当有似乎更高的位置。
  在文革中,卢绪章可惨了。起码,“混进共产党内的国民党”那顶吓人的大帽子,他是脱不了干系的。
  但是,周恩来了解他,邓小平也了解他。
  文革后,1911年出生的卢绪章,已近70岁。但他仍出任国家旅游局首任局长。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他后来又到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任副主任,担任此职的还有江泽民、周建南等来自工业部门的领导同志。1981年8月,他调回外贸部任常务副部长。
  作为采访外贸口的记者,我是在这个时候认识卢绪章的。
  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计划会议上的一次讲话。参加会议的,是各地外贸干部。
  他在会上说,他多年来从事外贸事业,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做生意有两条黄金律:
  一条是,供求关系最好维持在市场容量的90%。
  他说:“市场是有一定容量的,供不应求,大家就拼命生产。超过了这个容量,供过于求,你的产品就卖不出好价钱。现在大家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着要扩大出口。但是,你们没有看到,现在已经供过于求了,超过市场容量了,价格上不去。出口多了,赚钱反而少了。那不是国家的损失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