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姜椿芳与梅兰芳周信芳的友谊

作者:杨 哲





  艺术大师梅兰芳、周信芳在我国家喻户晓,自不必多说。姜椿芳是我国著名翻译家、编辑出版家和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他是1932年入党的老党员,大半生隐姓埋名与狼共舞做地下工作。
  
  一
  
  1940年,姜椿芳继续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担当地下党文委书记。这时他的上线联系人是唐守愚。一天,唐守愚找到姜椿芳,传达组织决定说,京剧演员和京剧观众也是党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必须把抗战救国、团结进步的思想灌输到这个圈子里去,并指示姜椿芳设法打进京剧界开展工作。
  此时,中国京剧两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和周信芳也都到了上海。梅兰芳为避开敌伪缠扰,以年老退居为由,留了胡子,蓄须明志,息影家园,不再登台。正值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盛季,梅兰芳这一姿态,颇受广大民众的敬重,称颂他是一位爱国艺人。周信芳则以另一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他继续在上海舞台上演出,专演一些有爱国内容、激动人心的戏,比如《明末遗恨》,就场场客满,座无虚席。姜椿芳的任务就是和这两位艺术家联系,支持和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带动整个京剧界的抗战决心。
  怎样去接近这两位卓有成就的京剧艺术家?恰好这时,姜椿芳结识了苏侨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协助他成功地组成剧团,搞舞剧和音乐活动。阿甫夏洛穆夫告诉姜椿芳,他和梅兰芳关系密切。“现在梅兰芳蓄须停演,又在上海,正有时间和条件,试用新乐器,演奏新乐曲,排练新歌舞剧。不必由他来演,但由他带头发起这项尝试,以创造中国的新歌剧,现在真是绝好机会。”当时,还有一位英蒂拉·黛微女士也支持他们上门拜访梅兰芳。黛微女士是上海滩外国人社交圈里的活跃人物,也是俄国人。她平时很支持姜椿芳和阿甫夏洛穆夫的关于戏剧音乐改革的尝试,还帮助他们筹款演出。
  姜椿芳赞成阿甫夏洛穆夫的意见,可是他担心自己人微言轻,梅兰芳未必有兴趣听取一个陌生人的言语。阿甫夏洛穆夫表示,这不是问题,他愿意向梅兰芳引荐姜椿芳,并陪同姜椿芳一起向大师宣传他们的主张。
  这时,阿甫夏洛穆夫正在一个美国人的资助下排练中国舞剧《古刹惊梦》,已到了统排阶段,想请梅兰芳到现场看看,加以指点。于是,姜椿芳还有英蒂拉·黛微和阿甫夏洛穆夫一起去了马思南路(现为思南路)的梅家。
  在梅兰芳的会客厅里,他们开始了谈话。阿甫用英文寒暄了几句后,就由姜椿芳用中文讲述起提倡中国民族音乐改革的必要。梅兰芳用心听着,对姜椿芳的话时而表示赞同。但他说,自己已经脱离舞台,退隐家园,难于出面进行这样的试验。他答应与有关朋友商量一下,看看由哪些人出来做比较合适。这次拜访,虽然梅兰芳婉言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但却欣然答应了去看他们的舞剧统排。
  几天后,梅兰芳观看了《古刹惊梦》的排练,极口称赞。姜椿芳请他为舞剧演出的说明书题字,梅兰芳愉快地照办了。正式演出时,梅兰芳也应邀出席。以后一段时间,由于经常有茶会和演出,姜椿芳和梅兰芳也一再见面,话题仍然是谈京剧改革问题。
  与此同时,姜椿芳也与另一京剧大师周信芳结为至交。
  为了接近周信芳,姜椿芳从看他演戏开始,渐渐熟悉京剧的特点,甚至学着写戏。恰巧,姜椿芳有个同乡尤金圭就在周信芳身边写戏。姜椿芳便托这个同乡介绍他与周信芳相识。
  对周信芳来讲,答应面见一个陌生人可能只是出于成全熟人的面子,但是,姜椿芳稳重博学的模样和颇有见解的谈吐让周信芳对他刮目相看,并且产生了一种信任感。后来,姜椿芳拜访的次数多了,周信芳也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知道他懂俄文,是与苏联方面接近的“左派人士”,又知道他为进步报刊编译撰写文章。在谈话中,他们除了谈京剧革新的问题,姜椿芳也常常谈到时事形势,周信芳猜想,姜椿芳的身份必定与共产党有关。尽管这层意思一直没有点破,而事实上他们却成为一对心照不宣的朋友。
  1941年夏初,姜椿芳约了尤金圭,通过赵朴初的关系,借了佛教团体觉园的一个小客厅,每天碰头,编写《史可法》京剧剧本。姜椿芳打算,尽快搞出一个剧本,交给周信芳,以达成稳固的业务联系。为了写好《史可法》,姜椿芳做了充足准备,收集了很多史料。遗憾的是剧本没有完成,姜椿芳就接到了新任务,只好将《史可法》的剧情和分幕分场提纲交给了周信芳。姜向周建议,即使不能演出比较直接反映抗战抗敌的戏,也要在戏里宣传重气节、反屈辱的思想,以反对国民党妥协投降的种种表现和抑制沦陷区敌伪势力的嚣张。周信芳接受了这一建议,在他演出的戏院大门口,总是挂着两面招牌,一边是《文天祥》,一边是《史可法》,让人未听戏文就先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气!周信芳以他靠近革命的政治敏感,早就觉察到姜椿芳这个朋友不是一个单纯的京剧艺术爱好者,他的意见不温不火,却句句在理。他十分尊重和信任姜椿芳,把姜椿芳的意见当作是倾听地下党的指示。后来,无论自己有什么想法,都要找姜椿芳商量,愿意得到他的协助。
  
  二
  
  抗战胜利初期,周信芳找到姜椿芳,说他想创办一个戏剧刊物,专门宣传和研究戏剧改革问题,并拟定将这本刊物叫做《人民戏剧》;他说还想买下一所戏院,专门演出历年来保留的一些好的历史剧目,并且编演一些革新的戏,以摆脱戏院老板的剥削,为革新京剧建立一个基地。周信芳告诉姜椿芳,这个戏院要选择在中下层居民居住的地方。姜椿芳很赞成他的想法,就四处打听,为他介绍了靠近南市区的亚蒙戏院,经过多次洽谈,还商定了价钱。
  解放战争期间,周信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在上海开展的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种种运动。1946年10月,周恩来在上海接见文艺界人士,周信芳不顾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毅然前往,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谴责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罪恶,指出人民解放战争必将胜利。鼓励大家坚持斗争,希望以战斗的成就,作为胜利重逢时的见面礼。周信芳深受鼓舞,他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侮辱戏剧、戏曲艺人的“艺员登记”活动;参加了反对国民党当局搜刮民财进行内战的增加“娱乐捐”的抗捐运动;参加了反对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的“上海戏剧界反内战签名运动”。周信芳的带头作用引起当局注意,敌人以坐牢相威胁,周信芳告诉他们“我准备带着铺盖去坐牢!”后来,他因参加地下党领导的“艺友座谈会”,遭到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传讯,威胁他脱离进步组织,周信芳毫不理睬。解放前夕,国民党企图胁迫他到台湾去,周信芳听从地下党的通知,留在上海,迎接解放。
  上海解放前夕,周信芳想出国演出,弘扬中国京剧艺术。他又找到姜椿芳,一起商量出国路线。打算先去苏联,然后到西欧,去美国,绕地球一周回国。由姜椿芳出面,与苏联、美国、英国进行接洽,周信芳用新编演的《徽钦二帝》举行招待演出,邀请当时驻上海的苏、美、英、法等国家的有关人士观看。由于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党组织向周信芳暗示全国和上海解放在即,解放后在戏剧领域将出现无比宏伟的前景,周信芳放弃了自己的计划,准备留在上海迎接解放。
  姜椿芳得悉特务将用制造交通事故的卑劣手段对他下毒手,组织安排他迅速飞抵香港。临行前,他向周信芳告别,周和夫人表示:“本来我们打算把你藏在我们在长乐路那处房子的壁角的小房间里,现在,你既然有更安全的地方,就赶快离开吧!”姜椿芳非常感动,知道他们早就猜出了他的真实身份,而且早就想到了在危急关头怎样帮助他。而在那个年代,即使接近进步人士都要引起敌特的注意,更不要说把共产党人藏进家中。
  经过地下斗争的考验,姜椿芳和周信芳,一个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革命者,一个赤诚爱国的戏剧大师,结成了莫逆之交。姜椿芳不仅是周信芳的密友,也成为周家的上宾。周夫人是一位名门闺秀,大家主妇。从解放前的艰苦岁月到还不十分安定的解放初期的日子,她从不喜欢接触政治,即使解放了,她见到共产党的干部也敬而远之,但唯独毫无保留地信任姜椿芳,不仅是经常找他商谈周信芳的工作、演出事宜,就是家庭矛盾也请来姜椿芳商量。只要是姜椿芳说了意见,周夫人总是接受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