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第三次长沙会战

作者:马仲廉





  抗日战争时期,长沙经历了数次炮火。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进占岳阳迫近新墙河时,国民党军惊慌失措,以为日军迫近长沙,就下令实施“焦土政策”,将长沙付之一炬。此后,1939年11月至1942年1月,中、日两军在此曾进行了三次会战。1944年6月间,在长衡会战中,长沙又一次遭受炮火浩劫,并被日军占领至1945年日本投降。
  本文概略介绍中、日两军第三次长沙会战情况。
  
  日军支援香港作战,我军制定“天炉战”计划
  
  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同时,日军中国派遣军第23军由广州进攻香港。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了配合英军对日作战,命令各战区部队向当面日军进攻,以牵制日军。命令第四战区部队向日军第23军进攻,以策应香港英军作战;命令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分别由广西、四川向云南集结,准备进入缅甸,直接支援英军防守缅甸。
  12月14日,日军发现中国军队第2军、第4军由长沙附近南下。驻武汉地区的日军第11军与攻击香港的第23军联系后,决定第11军向汩罗江一带进攻,以牵制中国第九战区部队的南下。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决定以第3、第6、第40师团为主攻部队,第34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4旅团由南昌向修水方向进攻,配合主力作战。日军参加此次战役的总兵力约7万余人。12月15日,日军第11军决定于12月22日前后开始作战行动,计划在汩罗江两岸歼灭中国第20军和第37军后结束作战,预定时间为两周左右,阿南惟畿将军指挥所设在岳阳。
  长沙地区属中国第9战区部队防区。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以后,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召开军事会议,提出了针对日军进攻长沙的“天炉战”计划。所谓“天炉战”,按照薛岳自己的解释:“天炉战者,为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网形据点或阵地,配置必要之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地使用优越之兵力,施行反击及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盖为后退决战方法,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之歼敌致胜新方略,如炉熔铁,如火炼丹,故名。”其作战方针是:“战区以诱敌深入后进行决战之目的,在敌进攻时,以一部兵力由第一线开始逐次抵抗,随时保持我军于外线,俟敌进入我预定决战地区时,以全力开始总反攻,包围敌军而歼灭之。”“预定在长沙外围与敌决战,决战时重点保持于长沙以东地区。”
  12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第73、第79军分别开至宁乡、益阳和渌口、株洲地区归第九战区指挥;同时将已南下的第4军调返株洲、渌口地区集结待命;调驻广西宜山的第74军进驻衡阳。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决心集中兵力于湘北方面,诱敌主力于浏阳河、捞刀河之间地区歼灭日军。为此,于12月20日20时下达作战命令。主要内容是: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指挥第26军、第79军及第194师进驻浏阳,日军攻击长沙时,第26军从东向西,第194师从南向北反击。副司令长官王陵基,指挥第78军、第72军进驻平江。第78军在敌进攻长沙时协同第37军从东北向西南侧击。副司令长官杨森,指挥已在平江的第20军、第58军。第20军首先巩固现阵地后,向王桥、三江口侧面阵地转移,从东向西侧击,并由北向南尾击汩罗江以南之敌。第58军于敌新墙河渡河时由东向西侧击。第37军巩固汩罗江南岸阵地,之后向社港市、更鼓台、金井间山中转移,在敌进攻长沙时协同第78军从东北向西南攻击。第99军在确保归义以西阵地之后,敌进攻长沙时由北面向东南攻击。第10军死守长沙。第73军进驻宁乡、益阳为总预备队。以上预计参战兵力约24万人。薛岳的战区指挥所设在长沙岳麓山。
  
  日军突过汩罗江,我军转入侧翼地域
  
  1941年12月14日,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令参加进攻的日军开始向岳阳以南预定地区集中。第6师团和第40师团分别于20日、21日在新开塘附近和托坝附近集结完毕。第3师团因受到中国游击队的袭扰和破坏道路,迟至25日才全部到达龙湾桥附近。第6师团和第40师团的先头部队,至18日起即各以一部兵力向新墙河以北中国守军的前进阵地攻击,以掩护其主力的集结与展开。
  中国第九战区第一线守备部队为第27集团军的第20军。该军沿新墙河南岸由左至右展开。第20军第134师的右翼阵地,突出于新墙河以北。日军为了进占新墙河北岸渡河进攻出发地,第40师团以两个联队于22日先期向油港河南岸守军阵地进攻。激战一昼夜,于23日进至筻口。当日晚间,阿南惟畿在岳阳指挥所下达了进攻命令,命令部队于24日开始进攻。
  12月24日,日军第6师团全部进至新墙河北岸,占领了渡河出发地。左翼第40师提前发起进攻,并于当日14时在筻口附近强渡新墙河。守军第134师坚强抗敌。日军于当日傍晚渡过新墙河,突破守军阵地,向潼溪街攻击前进。中国第27集团军急令第58军新11师由黄崖寺向杨林街前进,由东向西侧击日军,策应第20军作战。日军右翼第6师团于24日傍晚开始进攻。当日夜乘大雨和黑暗强渡新墙河。守军第133师除留一部兵力守备纵深各据点外,主力向南岳庙、洪桥以南转移。第134师也退守十步桥东西之线。
  25日晨,日军第3师团随第6师团之后涉过新墙河,从右翼投入战斗,沿粤汉路东侧攻击前进,与守军第58军展开激战。守卫傅家冲、洪桥两据点的第398团第2、第3营数次击退日军的冲击,终因兵力悬殊,两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26日,日军以一部兵力围攻守军第20军纵深阵地,并抗击第58军的侧击,主力向汩罗江北岸地区突进,当日晚进抵汩罗江北岸。其左翼第40师团进至长乐街。
  27日晨2时,薛岳下令第37军加强汩罗江南岸防守,令第20军、第58军向东南山区撤退,准备尔后对日军的反击。此时,滞留在日军后方守备据点的部队已大部突围撤走与主力会合。
  接着,日军对防守汩罗江的中国军队展开攻击。
  防守汩罗江的中国军队为第99军和第37军。12月27日,日军第3师团的骑兵联队于11时左右首先由归义附近渡过汩罗江,突破守军阵地,进至栗桥以北,掩护其主力渡江。第6师团和第40师团的先头部队也于傍晚先后在兰市河和长乐附近强渡汩罗江,占领了南岸滩头阵地。28日,日军第3师团主力全部过江进入南岸,并沿粤汉铁路两侧向南突进。第6师团及第40师团的渡江作战,受到守军第37军的顽强阻击,进展缓慢。
  日军企图围歼在汩罗江南岸的第37军。阿南惟畿于28日晚下令第3师团向左迂回至第30军后方的福临铺。于是,该师团由大娘桥连夜兼程东进,29日凌晨进至新开市附近。薛岳令第140师防守新开市附近阵地,原在此地防守的第99师退守湘阴和营田。当日晚间,日军第3师团及第40师团主力已全部进入汩罗江南,与守军第37军形成对峙。而后,第37军奉令向金井以东山区撤退,转至外线待机反击日军。
  12月30日,日军3个师团在飞机、炮兵支援下,对守军发动猛攻,并于当晚分别进至福临铺和金井一带。至此,中、日两军在新墙河与汩罗江地区的作战告一段落。
  日军发动此次战役的企图是策应第23军攻占香港,牵制第九战区兵力不使其南下,而香港已于12月25日为日军占领,策应的任务已经完成,原定进入汩罗江南的作战计划也已完成。
  
  日军决定进攻长沙,我军积极准备应战
  
  日军突进至汩罗江南岸以后,阿南惟畿认为战役进展顺利,此时又得到长沙守军薄弱的情报,遂决定部队继续南下攻占长沙。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