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中国的生态危机

作者:应克复





  
  贫水大国
  我国的淡水资源按人均占有量在全世界排109位。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约为2200立方米,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有16个省市自治区人均淡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宁夏、河北等6省市自治区低于500立方米。因此,许多地区的人均年占有量比全国平均值低得多。
  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为8000亿至9000亿立方米,目前估算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即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上限。
  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1600万吨。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00—800亿公斤。
  据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国污水废水排放量为46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6.2%(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是,污水废水排放总量680亿立方米,工业废水占2/3),超过环境容量的80%以上。七大江河水系,40.9%是“丧失水功能”的劣五类水质;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三湖”水质均为劣五类,不可农业用,不可工业用,更不可作饮用水源。
  
  黄河不再咆哮
  中华母亲河黄河,水资源已十分贫乏,河道萎缩,断流加剧。1972年4月,黄河在山东境内第一次出现断流,这是黄河漫长历史上的第一次。1990年到1998年,黄河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更是多达7次,计226天,断流河段达700多公里,300多天无水入海。仅给山东一省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35亿元。专家指出,如不采取及时而有力的措施,黄河就会变成一条奇怪的内陆河,既不注入大海,也不注入湖泊。
  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为了生产和生活只能从地下采水,致使华北地区的地下水超采,水位正在大幅度下降,并使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前景严峻。
  
  黄河源区在干涸
  巴颜喀拉山是黄河、长江发源的象征。黄河源区第一县的玛多是三江源的核心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出自三江源地区。玛多境内拥有大小湖泊4077个,黄河在其境内绵延200多公里,有着“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称誉。现在的玛多只剩1000多个湖泊,面积大于0.06平方公里的湖泊仅261个,也就是说,90%以上的湖泊已经干涸。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4%、27%和13%。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其发电量仅达设计量的一半。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地区最大的一对“姊妹湖”,两湖间有20多公里黄河水道相连。由于上游扎陵湖水位下降,自1999年6月起两湖间曾出现5次断流。鄂陵湖往下120公里河段的所有支流早已全部干涸。黄河源头将下移至120公里外的热曲河。80年代热曲河水深及胸腹,21世纪初仅及膝盖了,照此速度发展,20年后的热曲河极有可能干涸。
  20世纪80年代玛多地区一年有300多个雨雪天,每星期都下雨。由于过渡放牧,牛羊如蝗虫般地扑向草场,使草场迅速退化、沙化,空气湿度越来越低,云层越来越薄,降雨只集中在某几天,之后便是旷日持久的晴天烈日。降水量急剧下降,蒸发量却与日俱增,达到降水量的17倍。湖泊被蒸发了;加之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连千年的雪山也被“蒸发”了,再也看不到连绵的雪峰。
  现在的玛多,没有水,没有草,草场退化、沙化,沙尘暴频繁,牛羊数几年间锐减。这个80年代初的全国首富县,现在成了青海省的重点扶助县。数千名无家可归的生态难民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
  
  长江在挣扎
  
  与憔悴枯槁的黄河相比,长江则变得喜怒无常,放荡不羁。继1996年特大洪水之后,1998年长江又一次发生特大洪水,这是建国以来长江洪水灾害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流域塘堰的总库容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了库容的1/4-1/6。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积,造成荆江河段的悬河。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坝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达数米到十几米。
  长江流域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水体污染严重。2001年废水污水排放总量为220亿吨,使得干流沿线形成600公里的污染带,60%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保部门对381个断面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只有53%断面达到三类以上水质,其中南京、上海、武汉、重庆,攀枝花等5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污染尤为突出,沿江城市500多个主要取水口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由于水质恶化,上海等26座城市已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孙继昌忧心忡忡地说:“太湖流域不缺水,缺的是好水,多的是污水!”“江南水乡没水喝”已较为普遍。
  专家指出,长江面临六大危机,如森林覆盖率严重下降,泥沙含量急剧增加,水质严重恶化,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等,如不再加以保护,“10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污染最为严重的还不是长江。2001年我国七大水系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是: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淮河已成了全流域污染的脏河、臭河。“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首民谣唱出了淮河儿女心中的隐痛。
  
  五大湖重病缠身
  
  我国的五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也是重病缠身。重病之一是湖面湖容急剧萎缩。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与水土流失,洞庭湖由建国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缩小至2840平方公里,鄱阳湖由5100平方公里缩小至3900平方公里。又由于流失的泥沙淤积湖底,使湖底淤高,湖容量大减。仅洞庭湖其面积和湖容都减少了50%以上。湖面萎缩与湖底增高大大降低了蓄水与泄洪的功能,致使1998年爆发特大洪灾,江西境内870多座圩堤溃决,159万人被洪水围困,无家可归。“人断水出路,水断人生路”,这是洪灾给人们的教训。大灾后人们不得不退田还湖,还其湖泊的历史原貌。
  重病之二是水质严重污染。由于接纳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巢湖接纳的废水量为五大淡水湖之首。西半湖已呈重度富营养状态,严重地污染了该地区的合肥等市的饮用水。2003年巢湖的水体已超过三类水质标准,严重富营养化导致蓝藻大爆发,堵塞水厂取水口,供水不足使工厂停产半停产,出现了湖边居民无水喝的尴尬。20世纪70年代,我国34个重点湖泊中富营养化仅占5%,到90年代,中国东部湖泊全部处于富营养化状态。2002年8个大型淡水湖泊水库有6个处于富营养状态。湖泊水质的急剧恶化,自然是由于人口剧增、大量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流失等因素所致。
  
  海洋的呼救
  
  称为“海上赤魔”的赤潮对沿海居民构成另一种威胁。
  近年来,我国海域赤潮发生频率提高,面积不断扩大。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披露:2000年,全国海域共发现赤潮28次,面积1万平方公里;2002年79次,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2003年激增至119次,面积1.45万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4281万元。
  东海为我国赤潮高发区。上世纪90年代前,东海区每年发生赤潮20起左右,近年来年均发生40起左右。2003年发生70多起,创历史新高。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