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我了解的赫鲁晓夫权力斗争

作者:阎明复 朱瑞真





  
  1957年6月,原苏共中央主席团里的元老派发起了一场反对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突然袭击,要求撤销赫氏的一切领导职务。在旷日持久的激烈的争论中,主席团不少成员站到元老派一边,形成了多数。但赫氏和支持赫氏的主席团成员坚决反抗,力主主席团无权罢免第一书记,要求立即召开中央全会。元老派极力抵制召开全会。在由国防部和克格勃连夜派飞机接到莫斯科的中央委员的强烈要求下,元老派被迫同意召开了中央全会,赫氏化险为夷,转败为胜,打败了元老派,宣布他们是反党集团。为了取得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支持,赫氏特别派了米高扬来华,面见主席,通报整个事件的经过。毛主席支持赫氏并表示要去苏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出席国际共运会议。
  我担任了翻译,目睹了会见的全过程,现据回忆写出,以飨读者。
  
  一、苏共领导层的矛盾和分歧
  
  斯大林逝世后,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内部,长期存在着以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为一方,和以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为另一方的矛盾和斗争。前一派倾向于改革,后一派比较保守。他们之间分歧的领域很广泛,诸如在揭发和批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问题上,在开垦荒地、工业和建筑业的改革、轻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问题上,在签订《奥地利国家条约》、改善同南斯拉夫的关系、缓和同西方国家关系问题上都有严重的分歧。
  到1957年上半年,这两派有些分化,布尔加宁逐步转移到马林科夫一派方面,伏罗希洛夫、别尔乌辛、萨布罗夫也支持马林科夫这一派的观点。这样,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反赫鲁晓夫的联盟,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一直在寻找机会发动突然袭击,利用主席团内的多数优势把赫鲁晓夫赶下台。1957年6月机会来了,他们在赫鲁晓夫6月5日出国访问芬兰期间,制定了撤销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计划。
  赫鲁晓夫于6月14日从芬兰返回莫斯科,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照常去车站迎接,并告诉赫鲁晓夫,拟于18日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讨论关于举行列宁格勒建城250周年庆典的问题。赫鲁晓夫对此没有产生任何怀疑。
  
  二、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的激烈斗争
  
  6月18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在克里姆林宫开始举行。会议由布尔加宁主持,但并没有按他们原来所说的议程进行,而是一开始就对赫鲁晓夫的内外政策进行批判。马林科夫第一个发言,他指责赫鲁晓夫推行的农业政策破坏国家工业化,大肆推行对他本人的个人迷信,破坏集体领导原则,等等。接着,马林科夫提议审查“赫鲁晓夫的行为”,从而把中央主席团会议引向了专门讨论赫鲁晓夫的问题。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先后都作了长篇发言,他们抨击赫鲁晓夫实行的政策是“托洛茨基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是“唯意志论”和一意孤行,还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动摇了党的地位,等等。
  在6月19日的会议上又是马林科夫第一个发言,他明确提出撤销赫鲁晓夫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的问题。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别尔乌辛、布尔加宁、萨布罗夫等六名主席团委员都发言支持马林科夫的意见。赫鲁晓夫断然拒绝马林科夫等人的指责,顽强地为自己辩护。主席团委员苏斯洛夫、基里琴科和米高扬明确表示支持赫鲁晓夫。主席团候补委员朱可夫、什维尔尼克,勃列日涅夫、福尔采娃对马林科夫等人的发言进行了反击,但他们没有表决权。
  在6月20日的会议上,马林科夫等决定依仗多数优势强迫赫鲁晓夫就范,强行表决。赫鲁晓夫及其支持者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是:第一书记是由中央委员会,而不是由主席团选举的,因此主席团无权撤换第一书记,此事必需通过中央全会讨论决定。
  马林科夫一派的计划是撤掉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由莫洛托夫取而代之,马林科夫重新出任部长会议主席,撤掉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罗夫,由布尔加宁担任国防部长兼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此外,还打算将苏斯洛夫调离党中央机关,出任政府的文化部长。
  在6月20日的会议上,马林科夫等人原本打算通过表决来撤销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但现在已不可能。他们当即改变了策略手法,即不再提撤销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而改提取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的设置,如同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至8月期间那样。也有人建议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工作由主席团委员轮流主持,或者设立第一书记,让他只负责苏共中央的日常工作。
  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内激烈争论的三天过程中,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福尔采娃、勃列日涅夫同国防部长朱可夫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罗夫相配合,联络了在莫斯科的以及全国各地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央检查委员会委员,并用军队和安全部门的飞机把他们接到了莫斯科。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支持赫鲁晓夫的。
  6月21日,主席团会议继续开会。在双方激烈争吵的同时,集中到莫斯科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央检查委员会委员们纷纷向中央主席团致电或写信,强烈要求立即召开中央全会,讨论事关重大的中央领导问题。接着,他们派出第一批53名中央委员来到中央主席团开会会场,聚集在会议室门外,要求接见,但遭拒绝。之后,他们便选出由20人组成的代表团,伊格纳托夫、谢罗夫等率领他们闯入主席团会议室。代表们表示:我们也知道你们在讨论关于中央委员会的领导和书记处 的领导问题。对我们全党来说这样重要的问题,是不能撇开中央委员会的成员的。为此,我们作为苏共中央委员,请求立即召开中央全会,并把主席团讨论的问题拿到中央全会上来讨论。我们,中央委员们,不能对决定我党领导人选的问题袖手旁观。这时主席团指派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出来接见中央委员的代表,表示不能开中央全会。但中央委员的代表谢罗夫等坚持一定要开中央全会。此时,伏罗希洛夫大骂谢罗夫,而谢罗夫也对骂起来,并威胁说,如果主席团反对召开中央全会,他们将撇开主席团自行召开中央全会。这时,又有第二批87名中央委员来到会场声援。由于聚集的中央委员越来越多,他们施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不得不做出让步,同意举行中央全会。
  
  三、全会上形势突变,赫派大获全胜
  
  6月22日下午,苏共中央六月全会由赫鲁晓夫主持开幕。全会自6月22日至29日历时8天,共举行12次全体会议。
  全会开幕后,首先听取苏斯洛夫代表中央主席团向全会作关于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情况通报。接着开始大会发言。朱可夫元帅第一个发言,对马林科夫等人进行揭发批判。在揭发批判过程中,穿插安排“反党”集团成员和那些不同程度陷入“反党“集团而犯了错误的人逐个发言作检查。
  全会上的发言,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十分广泛。其中,不仅涉及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重大国内外政策和领导人之间在这些政策上的分歧,而且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苏联农业生产严重滞后和城乡人民生活困难的一些真实侧面;在全会上披露了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直至五十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前苏联历次肃反扩大化所造成的党政军以及知识界多起重大冤假错案的真情和实际受害人数;列举了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对此应负的个人责任,以及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前后对这些冤假错案的平反处理情况。此外,中央委员们的发言还涉及到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同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苏共同某些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关系,以及苏共领导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反党”集团的三名主要成员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都先后两次发言,检讨自己的错误。大会发言结束后,会议主持人苏斯洛夫一一宣读了他们三人向党中央委员会递交的申明书。他们都表示承认党的政策是正确的,都承认犯了宗派主义错误。马林科夫和卡冈诺维奇二人承认了反党,请求给他们以继续工作的赎过机会。被定性为“反党集团”幕后思想家的莫洛托夫,只承认他“要求撤销赫鲁晓夫第一书记职务是个政治性错误”,但并不承认反党,认为他们的活动“并未超出主席团个别委员之间交谈的范围”,不是搞什么阴谋。当中央全会正式表决《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时,中央委员们一致通过,莫洛托夫一人弃权。中央全会的决议宣布将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从中央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中清除出去。在决议中,对属于陷入“反党集团”而犯了错误的布尔加宁、别尔乌辛、萨布罗夫,以及被定性为投靠“反党集团”、被怀疑为“反党集团”起草决议和提供理论根据的谢皮洛夫,则分别给予了党内处分:对布尔加宁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将别尔乌辛从中央主席团委员降为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将萨布罗夫从中央主席团中清除出去;将谢皮洛夫从中央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中清除出去。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