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

作者:马京生 王建蒙





  
  孙家栋小传:
  中国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曾担任过东方红卫星等多种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并担任过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曾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科学家,荣获一等功、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
  在第五届珠海航展上,耸立着探月工程雕塑和“嫦娥一号”卫星模型,引起了众人的关注,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中华民族在把航天员送上太空之后,又拉开了探月的序幕。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孙家栋比谁心里都清楚这副担子的重量。2004年2月探月工程正式由国家批准立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将在未来两年内,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如何让“嫦娥一号”进入月球轨道,接受地面控制指令,回馈资讯,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新课题。6套24件有效载荷一年内将完成四大科学任务,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工程目前进展顺利。可孙家栋深知,嫦娥舒袖神话浪漫,卫星探月道路艰辛。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75岁高龄的孙家栋,焕发了青春,像精力充沛的小伙子每天忙得不着家。他深邃的目光已经瞄准了两年内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绕月飞行和之后发射月球车的远大目标。
  
  挂上斯大林金质奖章
  
  1951年9月,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年后,在学院大门最显眼的“状元榜”上出现了孙家栋的照片。原来,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每年把年终考试获得全优5分的学生照片放入金字塔形的“状元榜”,如果年年都能连续保持,他的照片便会一年比一年大,一年往上挪一次。然而,随着照片越来越大,数量也将越来越少,等到顶尖级的照片所剩无几之时,也就到了学生毕业的时候。此时,与众不同的是名列榜首的“状元”,将会获得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这枚奖章对苏联学生来讲可以说是梦寐以求,因为毕业时获得这种奖章的毕业生,不仅可以比普通学生的军衔高套一级,而且还可以优先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并带双份工资享受3个月的休假。五年后,孙家栋获得了那枚人人羡慕的纯金奖章,这在当时中国留学生中屈指可数。
  
  钱学森点将搞起了卫星
  
  1958年4月,孙家栋在隆隆的火车轰鸣声中,谢绝了众多的挽留,归心似箭地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征途。因为就在这一年,苏联送给中国两枚P-2近程导弹。历史的戏剧性在于,200年前,康熙皇帝送给俄国沙皇两箱中国的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又回赠了两枚“现代火箭”,而留苏学生孙家栋的命运,就和这两枚导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回国后,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即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孙家栋学的是飞行器发动机技术,他被安排到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他因思路敏捷的才智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很快就被任命为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程战略导弹的总体主任设计师,并且挑起了导弹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研究室主任的重任。之后,孙家栋又升任为总体设计部副主任。
  孙家栋从毕业后就搞导弹研制,心想这辈子就情结导弹了。可是人生之路冷不丁来了个急转弯,他的智慧和能力引起钱学森的注意,钱老亲自点将,由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他没想到自己搞了近10年的导弹,又与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总理说:“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很好嘛!”
  
  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此时正是“文革”期间,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孙家栋,从水火不容的两派中智挑“航天卫星十八勇士”,这18个人专业技术特长搭配合理,名单报给钱学森,钱学森点头赞同。两派群众高举彩旗,敲锣打鼓,共同欢送他们走马上任。孙家栋作为卫星技术总体负责人,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进展情况时,周总理夸他说:“这么年轻的小伙子就是卫星专家,很好嘛!”
  此时,孙家栋的大脑正困扰着一个难题,卫星许多仪器上镶嵌着毛主席金属像章。这在当时可不是一般的小问题,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三忠于、四无限”的个人崇拜把人们的情绪推向了极端,稍有不慎便会被造反派无限上纲。发表不同意见是要冒政治风险的。孙家栋看到周总理和蔼可亲的笑容,下定决心把萦绕在心头多时而又无法解决的难题吐露了出来:“总理,目前卫星的初样试验已经基本完成,可是正样卫星的许多仪器上都镶嵌有毛主席的金属像章,我们非常理解大家热爱毛主席的心情,但安装紧凑的卫星仪器会由于毛主席像章而导致局部发热,还会涉及重量分配使卫星在空中运行的姿态受到影响,另外也将使卫星的整星重量增加,使火箭的运载余量变小。”
  周总理认真地听完了孙家栋条理清晰的汇报,神情严肃地说:“我们大家都是搞科学的,搞科学首先应当尊重科学。比如说人民大会堂也不是到处都挂有毛主席像。所以,卫星仪器上的毛主席像章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处理,只要把道理给群众讲清楚,就不会有问题。”周总理的话使孙家栋豁然开朗,悬在他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为了卫星和老伴巧遇医院
  
  1994年11月24日,作为我国第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总工程师的孙家栋,已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忙了很长一段时间。此时火箭、卫星都已测试完毕,发射场的各项工作都已就绪,卫星发射恰好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
  偏偏这时,夫人魏素萍患了脑血栓,病情严重,医院立即对她进行了全力以赴的紧张抢救和治疗。消息当天便传到了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西昌发射场,几乎试验队人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唯独孙家栋不知道,同事们向他保密是一个方面,而此时他的脑子里装的全是卫星,他要在发射前夕把所有技术问题再回顾一遍,一定要保证对卫星火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上天前都能清零,做到万无一失。一周后,卫星被成功地送入太空。
  这时的孙家栋马不停蹄,立即赶回北京主持与美国航天代表团的谈判,会谈文件签字后他便累倒了,同志们用担架把他直接抬进了附近的医院。
  巧的是,老伴魏素萍就和他住在同一所医院里,只是两个互相思念的人谁也不知道对方在住院。后来,医生把老两口安排到了同一间病房,直到这时繁忙的孙家栋和老伴魏素萍才彼此有了照应,共同享受病房的温馨。
  弹指一挥间,这对老夫妻从一见钟情到相伴变老,爱情不仅使他们战胜疾病,而且促使他们事业有成。魏素萍是个好医生,也是家里的好后勤,她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孙家栋。孙家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要亲手将中国“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美好的现实。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