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我的老师张治中 梁漱溟 杨效春

作者:陶天白





  
  《出塞惜别两个小黄山》
  小黄山下聚英俦,一曲骊歌别绪稠。
  马后桃花马前雪,生徒怎能不回头。
  1933年,张治中先生(字文白,1890———1969)在他的家乡安徽巢县小黄山之麓洪家疃,创办了黄麓师范,并亲题校训,曰:敬勇诚毅。1931年,梁漱溟先生(1893—1988)在山东邹平县的小黄山之麓,创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我在这两个学校都求过学,且和创办人都有数十年的师徒之谊。1946年春,我在重庆北碚拜别了梁老师,追随张先生到新疆,途中作了几首小诗,上面的是其中之一。
  1990年,张先生百年诞辰,黄麓师范举办隆重纪念,我寄去七律一首:
  《敬怀张公文白先师》
  敬事分劳忆训词,怀清崇礼旧新知。
  张谊释囚甘担谤,公正存心致所期。
  文教植基培国本,白拳创业慰亲思。
  先生德范光传统,师表千秋世仰之。
  1947年春在南京,国共两党打的不可开交,张先生心情烦闷,一些杂事他不愿管,写了条子,要我“敬事分劳”。
  梁先生的墓在山东邹平小黄山之麓。墓碑为赵朴初所题。墓的左右,各有四块石碑,分刻陶天白、吴祖光、卢愚、袁晓、启功、沈醉、张岱年和冯友兰的挽词。我的挽词是:
  邹平履霜,桂林步月,重庆雾浓,燕山云霁,五十年受教深恩,愧无报答,嗣后鲰生当继晷;
  《觉悟》重农,《朝话》示变,《要义》探微,《人心》崇道,百万字研哲遗篇,多有创见,执中国是不言文。
  梁先生的生年为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重阳节)。1994年我作悼诗一首:
  《重九梁漱溟老师冥诞》
  黄花时节吊师魂,绝学传宗幸及门。
  批孔何曾伤圣洁,标忠犹似着烟痕。
  苏东恶浪惊康运,巴以和风泥怨根。
  纵使世间多变局,天人之际德为尊。
  张治中、梁漱溟两先生已成为古人。张先生留下了口述的《张治中回忆录》,60万字;梁先生留下了他大公子梁培宽主编的《梁漱溟全集》精装8大册;张先生大女儿、前全国政协常委、外贸大学教授张素我主编的《张治中将军》大型画册;梁培宽主编的《梁漱溟先生手迹选》等书亦已问世。
  两位老师在去世前数月都有信给我。今天清理这些信件,对两位老师无穷怀念。决以有生之年,刻苦自励,期能对新疆的文化建设,略尽绵薄,或可有慰于两位老师在天之灵吧。
  
  
  杨效春先生冤案
  
  杨效春(1897———1938.1),浙江义乌人,著名的乡村教育家。早年曾和李大钊、王光祈、曾琦、毛泽东、恽代英、刘仁静、张闻天、田汉、陈启天、左舜生、舒新城、吴俊升、邰爽秋、康白情、朱自清、高尚德等,参加过少年中国学会。该会后分裂为各党派,杨先生属青年党(参见1982年全国新华书店发售的《中国青年党》)。
  杨先生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作过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教导主任,成都大学教授,山东乡建院教授。1935年,张治中推荐杨为安徽省立黄麓师范校长。1937年底,日寇侵入南京,黄麓师范处于极端困难境地。杨校长前往合肥六家畈,和代理过安徽省长的吴忠英谋求应变之策。此时安徽省主席为李品仙,他的部下宋世科是吴氏仇人。宋捏造情报,抄了吴氏的家,搜出他们自己带去的“膏药旗”。李品仙误信为真,立即把吴忠英、吴忠流兄弟二人及杨效春都以“汉奸”罪名枪决了。
  此事引起了社会人士的极大公愤。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曾琦、朱自清、闻一多、罗隆基等数十人在武汉、重庆各地登报为之鸣冤。1939年,我在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会里运输大队长章文晋(英语极佳,后为新中国驻加拿大大使)、汽车队长小何(湖南大学毕业,杨校长夫人何伯宏之弟),大家谈起杨校长冤案,亦都十分愤慨。杨校长被害时只41岁,张治中曾为之挥泪。后来李品仙知道错了,亲自到重庆中四路桂园张公馆向张治中道歉,并送了一笔抚恤金给杨夫人何伯宏及其子女平平、安安。1947年春,我和洪品山、张立钧等跟随张将军又回到了他的故乡洪家疃。李品仙亦赶来看望。他再次向张治中表示错杀杨校长的罪过。
  黄麓师范校歌为杨校长所作,大意说:天下为公,伟哉大道。敬勇诚毅,吾校之宝。人生之乐,和合与创造。1946年在新疆,张治中小儿子张一纯要我题字,我写了此歌词的两句,现在一纯还保存着。杨校长留有《晓庄一岁》、《乡村教育纲要》、《人生哲学》等。1993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售、陈玉堂编著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中载有杨效春,但对冤案则一字未提。作为学生,我应该如实叙之,使世人知晓。安息吧,敬爱的杨校长。希望平平、安安及其后代能看到我这篇沉痛的小文。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