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我们怎样安排上级访穷村

作者:韩立坚





  1989年春,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曹光福和科长顾星,一起到我们滨海调查农村脱贫情况,要求安排到最穷的村调查。当时我任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按对口接待的原则,由我负责陪同他们进行调研。
  要求到最穷的村,具体到哪几个乡镇、哪些村呢?我请示有关领导,他们很有顾虑,担心被抓到反面典型。于是决定安排到北坍乡渠东等村调查。这些村在滨海来说,属于中等偏上的村,但对省委研究室的同志却说是“最穷的村”。实地调查的时候,只见一排排居民点整齐划一,户户都住上了新瓦房,每户粮食囤子里都有几千斤粮食,真可谓“大囤满,小囤流”,一片兴旺富裕的景象。再看看田块,横竖成方,沟渠配套,三麦、绿肥布局科学,无论怎么看,也看不到一点“穷”样。看到这些“最穷的村”如此脱贫,曹光福和顾星却一点高兴不起来,反而频频皱眉、摇头,最后终于和我摊牌了。
  原来,前几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曾经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到徐、淮、连、盐地区调查,省委农工部长吴同志写了一篇调查报告《一个值得重视的贫困地带》。这篇调查报告确实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省成立了扶贫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在苏北开展了前所未有的扶贫工作。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地区上报显赫的脱贫成果,形势越来越喜人,似乎扶贫任务已经结束了,有不少人建议撤销扶贫办公室。但省委、省政府领导为了慎重起见,委托省委研究室的同志到苏北贫困带走访调查一下,看看最穷的乡村现在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状况究竟如何?到底有没有脱贫?省委、省政府将根据调查情况,作出进一步决策。
  曹光福苦笑道:“这次从徐州、淮阴到滨海,每到一处我们都要求看最穷的地方,但每次实际看到的都是比较富庶的地方。苏北是不是真的全部脱贫了?这可关系到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啊!”
  接着,曹光福再三要求我们安排他们看看真正穷的地方,并表示这次调查,决不影响滨海的政绩,也不会抓反典型、抓辫子。
  我感到他们这次调查的严肃性和对省领导决策的影响,立即打电话向县委领导如实汇报并请示办法,他们终于同意我陪同省委研究室的同志到真正贫困的地方调查。
  我把省委研究室的同志带到天场乡马套村,他们终于访到了穷村。听说省里有人来调查了,不少农民很快围上来。只见人们不但衣衫褴褛,而且明显营养不良,面露菜色。到各户走走,各家囤子里只有作为烧柴的稻谷壳子,却没有什么粮食,有的人家草房四沿墙壁将要崩裂,梁和檩条用树棍顶着,草绳捆着,稍有风雨就要倒塌。再到大田看看,只见田块横七竖八,白花花的盐碱泛冒处,连茅草都不生。这里与北坍比较起来,真正是天壤之别!
  离开企求脱贫的乡亲们,曹光福感叹两个(下转54页)(上接22页)“没有想到”:“没有想到解放这么多年,我们国家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更没想到在我们江苏,还有这么穷的地方!”他们接着又和我一起到沿苏北灌溉总渠北的几个穷乡跑了一趟,回来迅速与县委领导交换了一下意见,委托县委政策研究室实事求是撰写一份调查报告,迅速送给他们。
  按照他们的要求,我很快写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重视的贫困地带》的调查报告。我坚持实话实说,把滨海贫困状况、致贫原因、扶贫建议,如实地反映出来。材料经县委主要领导同志阅后,我立即赶赴南京直送曹光福。省委政策研究室复印后,给副省级以上领导人每人送一份。
  这份调查报告以及曹光福、顾星同志的直接汇报,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重视。他们连续三年派省委办公厅的同志到滨海驻点调查,对滨海以及其它贫困地区的情况了解越来越透彻,不但没有撤销扶贫办公室,而且成立了有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扶贫领导小组,对苏北重点地区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使这一区域的经济和社会面貌终于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事情过去十多年了。我常想:如果省委研究室同志不是那么执著于实事求是,坚持要揭示真相;如果滨海县不顾全大局,仍然用假情况应付上级,那么,江苏的扶贫很可能十几年前就高奏“凯歌”,苏北老区百万贫困农户也可能无从受惠脱贫了!
  我又想,贫困地区的面积那么大,涉及到的人那么多(仅滨海县贫困乡村就有二十多万人口),为什么上级不但听不到如实的汇报,而且调查起来竟会那样困难,甚至无法调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