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和修正

作者:孟戈非





  所谓两《言》,一是指1848年马、恩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二是指1859年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序言”,两篇巨著相距十一年,虽然背景不同,写作的目的不同,而且文字的风格、气度各异,但它们的基本精神则都是为了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以及指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道路。因此可以说,两篇雄文具有一定的对比性和参照性。
  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大革命以及英国的产业革命是《共产党宣言》产生的时代背景。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开始起草《共产党宣言》。马、恩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所暴露的社会弊端,如“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由于生产过剩而产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残酷剥削促使阶级分化日趋严重,“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就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再也不是空想了。同时资产阶级还铸造了置自己于死地的“掘墓人”———现代工人阶级。于是断定:“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以尖锐、辛辣的语言和犀利、流畅的文字对资产阶级毫不留情地揭露、批判,对无产阶级抱着无限的同情,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社会。于是一部震惊世界的巨著———《共产党宣言》诞生了。
  《宣言》发表以后十一年,也就是1859年1月,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了一篇寓意深远的“序言”,这篇“序言”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年表》一书中,称之谓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原理作了经典性的表述”。(详见该书208页)同年6月,根据马克思的建议,该“序言”先在德国的《人民报》上率先发表,随后又在美国的许多德文报纸上陆续发表,直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正式出版时,才收入该书一并出版发行。由此可见,该文虽然是一篇学术性的文章,但它的历史作用和政治理论意义却是划时代的。
  我认为,“序言”对《宣言》来说,虽然只仅仅过了十一年,然而至少仍在三个大的方面作了重大的修正和补充:
  第一个重大的补充和修正,我认为在社会进化规律方面。《宣言》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就是说“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在抗战时期我接受了这一理论。虽然社会进化的内容不仅仅是阶级斗争。如自然科学方面的发明和发现等等,都对社会进化,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使我产生疑问的例证是:原始共产社会没有阶级当然也就没有阶级斗争,那么这个社会是怎么进化的?!这个问号在我的头脑里存在了几十年。虽然恩格斯加了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但仍然解释不了我上面的疑问。可是后来当我读到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序言”时,“序言”却明确地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当作了社会进化的动力。我认为“序言”中的这一表述,不仅可以解释原始共产社会是如何进化的,而且还可以说明任何社会的进化规律。“序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详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Ⅱ卷82页)从马克思这段概括中,雄辩地说明:生产关系、生产力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是一切社会进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不争的事实。这里说明两点: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永远不可分割;二是两者不能错位,生产力永远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永远是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力的。两者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因此我认为:从《宣言》的把阶级斗争看成社会进化的动力,到“序言”的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作为社会进化的动力,是“序言”对《宣言》的一个很大的补充和修正。它不是一般的补充和修正,而是一个很重要的关于社会进化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第二个大的补充和修正是:《宣言》指出:“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因而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宣言》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已强大到资本主义制度“容纳”不下自己的地步,因而生产过剩,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工人罢工、破坏机器、阶级冲突不断加剧,同时资本主义还为自己的灭亡“铸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及“运用这些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阶级即无产者”来埋葬资本主义制度。(以上引文见《共产党宣言》)可是仅仅过了十一年,马克思根据新的研究,在“序言”中却说:资本主义“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详见《马、恩选集》Ⅱ卷83页)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述。我认为这是“序言”对《共产党宣言》又一个重大的补充和修正。
  第三个大的补充和修正是:《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用行政手段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并且还提出十条消灭资本主义的具体措施。但是仅仅过了十一年,马克思在他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序言”中却又提出:“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详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Ⅱ卷83页)上述两者的提法也是不同的。前者《宣言》是无条件地要求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而后者“序言”则认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是物质的,它需要的“物质条件”必须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否则是“决不会出现的”。所谓“成熟”,我认为就是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的,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工业化水平要高,生产力水平要强,社会财富的积累要丰厚。(详见该文第十九题)也就是说,上述的“物质条件”如果不具备,想超前用暴力手段夺取了政权,用行政措施没收了资产阶级的财产消灭了私有制,结果反而会阻碍或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败坏共产主义的名声,自己也是存在不下去的,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强大苏联的解体,中国建国初期的历史教训,都充分说明超前思维是无济于事的,达不到目的的。
  以上三点论证,我认为充分说明:“序言”从根本上补充和修正了《共产党宣言》。
  马、恩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已经有156年了。他们本来是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写的宣言书。《宣言》发表以来,19世纪末时,欧洲少数几个国家,如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曾掀起过短暂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时间最长的要算有名的巴黎公社的武装革命了,也仅存在了三个多月就被资产阶级的军队镇压下去。到了20世纪初叶,俄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爆发了十月革命,它虽然不符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所讲的社会主义“不能首先在一个国家发生”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预言,因为它需要的“物质条件”当时在俄国还不具备,(详见《马、恩选集》Ⅰ卷221页)但却符合《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精神,因此当时列宁被斯大林说成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不久,十月革命的熊熊烈火,在东方和被压迫、被侵略国家普遍燃起,很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甚至很多封建性的国家,也普遍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很多殖民地国家取得了胜利,人民得到了解放,这不能不归功于《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号召力和影响力。西方很多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按照《宣言》的号召,走上武装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但是,资产阶级不得不收敛他们的残酷剥削手段,相对改变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并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这也应该归功于《共产党宣言》所推动的工人斗争的强大压力。
  然而,如果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武器来检验《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那么156年的历史证明,《宣言》中若干论点还是不够科学的。而马克思在1895年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过145年的革命实践证明,马克思在“序言”中所作的“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原理”“经典性的表述”,是精确的。无论是关于社会进化规律的研究也好,对资本主义灭亡条件的分析也好,对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实现的物质基础的论述也好,即前面所谈“序言”对《宣言》所作的三个重大的补充和修正,我认为都是正确的,是经得起革命实践检验的。